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博士生,全称"博士研究生"。所谓"博",就是"广取博纳,博采众长";所谓"士",就是"责任意识,担当精神";所谓"研",就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所谓"究",就是"正本清源、寻根问底";所谓"生",就是"创造创新、生机勃勃";而所谓"博士研究生",就是在学术方面博采众长、切磋琢磨、创造  相似文献   

2.
一、“创新教育”与“创新人才” “创新”,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创造新事物(产品)”或“开辟新天地(境界)”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人们一般把“创新”与“创造”等同使用。而所谓“创新教育”就是:依据社会对人发展的要求,有目的地培养青少年学生创新精神、创新人格和创新能力的教育。简言之,创新教育是旨在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  相似文献   

3.
政治学科作为一门涵盖政治、历史、哲学、经济、法律等内容的综合学科,蕴含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丰富素材。所谓创新能力,是一种融自主探求能力、主动实践能力、创造思维能力为一体的综合能力。“创新”的关键在于“创”,“创新”的特点在于“新”。“创”,就是开拓,就是求异,就是求变;“新”,就是要有独创性精神、独立性主见、独到性睿智。因此,政治课教学就要充分利用教材内容,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探索精神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既学会接受政治、经济、历史、哲学乃至法律等知识的传统教育,又使学生学会在自主中探究,在实践中体验、在发散思维中创新。  相似文献   

4.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笔者身处小学教育第一线,深感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紧迫,也深知许多的小学教师有落实“重点”之心却乏落实“重点”之力,他们迫切需要这方面的信息。在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的探索中,本人有过一些思考和体会,现在也来谈谈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对小学生创新精神的认识。  1.创新精神的内涵。创新就是创造。《教育辞典》中对创造的解释是:狭义创造观认为,创造是提供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产品的活动;广义创造观认为,创造是每个健康的人都具有的一种…  相似文献   

5.
陈自鹏 《天津教育》2014,(21):97-97
《中国教育报》2014年6月23日《从“学渣”到“学霸”的励志典范》一文报道了重庆大学毕业生陈吉的成长经历:陈吉,男,中共党员,重庆大学2014届优秀博士毕业生。2011年获得重庆大学优秀研究生干部称号;2013年获得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2014年获得重庆大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重庆大学科技学术创新标兵称号。  相似文献   

6.
人们通常把科技领域的创造称为“发明”、“发现”、“革新”与“技术进步”;把文化领域的创造称为“创作”;把体育领域的创造称为“创记录”;把经济与社会领域的创造称为“创新”。“创新”与“创造”是略有区别的同义词。从本质上说,创新就是一种创造,但“创新”与“创造”在应用领域、特点及内涵方面都有所不同。首先,创新是个经济学、社会学的概念。例如单纯的发明以及纯技术导向的技术进步就都只是创造而不是创新,只有从市场需求出发而开展发明,实现技术进步,并通过产业化而转化为生产力,再回到市场接受市场需求的检验,这样…  相似文献   

7.
中学阶段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创新精神勃发的时期,如引导不得法,就会扼杀他们的创新精神;反之,创新精神就会滋生并不断发扬光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重在关注其“发展价值”,就是要着眼明天、着眼未来,让学生勇于和善于创造成功,实现理想。在实际生活中,凡学生能独立、创造性地解决一道难题,克服一个困难,我们都应给予支持和鼓励。  相似文献   

8.
博士研究生“预备生”制度是对选拔优质生源方式的有益补充,是完善我国博士研究生招生选拔制度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对四所高校的博士研究生“预备生”政策文本进行分析,发现其在博士预备生选拔中多侧重于推荐免试生,将优秀的学业成绩作为“入门资格”、将科研成果作为“加分项”,考核多侧重于过程性。为高效地选拔博士拔尖创新人才,建议以“提高培养质量”为目标,从选拔机制、课程机制,激励机制、考核机制等方面优化博士研究生“预备生”制度的实施。  相似文献   

9.
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研究生导师的基本职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关口,研究生导师应有更高的政治站位、历史担当和育人本领。针对目前部分研究生导师存在立德树人自觉性不强、科学性不够、有效性不高的现实问题,高校可以从“组织建设”“课程教学”“科学研究”“生活行为”四个方面出发,进一步创新和拓宽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的现实路径,从“组织领导”“能力提升”“评价激励”“选树推广”四个方面着手,进一步确保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落实。  相似文献   

10.
所谓创新,就是求异,就是要创造出不同于现有的东西,推陈出新。创新能力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创新激情、想像能力和科学精神。 在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 )形成宽松的支持性氛围。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民主、尊重、理解、关注、赏识的人际关系,使学生身心愉悦,有“安全感”,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学生的思维才可能敏捷,他们才可能去探索、去创造,真知灼见、创新火花才会迸发; (二 )调动潜在的主体性能量。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及合作精神,只有使学生主动地、愉快地参与到课…  相似文献   

11.
研究生是我国科学研究的重要后备力量,本文指出当代研究生不仅能独立从事科研工作,还应逐步养成包括探索精神、担当精神、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和道德精神的科研精神体系,并从环境舆论倡导、学校导师教育和研究生自觉养成三方面论述了研究生科研精神体系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论培养学生的“发现敏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质教育的本质性要求,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品格。要让学生有所“创造”,前提是必须有所“发现”。“发现”是创造的先导,是创造品格的外在体现,是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心理优良的最闪光的标志。能否“发现”,受多种因素制约,如情境、学养、眼光及其他客观条...  相似文献   

13.
周芳 《现代语文》2007,(2):64-65
创新是一种民族发展的灵魂,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品格。在科技日益发达的知识经济时代,拥有创造性的人才是企业乃至国家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早在20世纪末,世界教育界就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那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我国面向21世纪振兴教育的行动计划更是明确指出:“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从幼儿教育到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共同任务。”由此可见,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14.
人类历史,从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再到信息时代,无不体现了人类的创新精神。学习历史的终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教师要“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指导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不是被动地接受教材和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内容,要学会自主创新学习。所谓创新,有两个层次,即“人类首创”和“个体首创”。  相似文献   

15.
在幼儿美术活动中,创新精神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小朋友自己想自己做”,强调的是主体性、实践性;二是“每个小朋友做一个以前没有做过的、如别人不一样的”,强调的是求新性、求异性。这就要求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以幼儿为主体,激发幼儿在的创造意识及创造能力。绘画是最常见的一种美术形式,如何在绘画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呢?  相似文献   

16.
浅谈创新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教育的认识所谓创新教育,就是引导学生学习与研究发明创新的规律和创新方法,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思维、创造能力,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素质全面发展,使之成为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行外语教育制度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必修性: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硕士博士研究生等20多年的学习中,外语是唯一始终必修、必考的课程。甚至是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两门公共必考科目之一,是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唯一公共必考科目;一些高校实行学士硕士学位与外语四六级挂钩;外语专业学生还必须学习、考试第二外语;中级以上职称晋升还与职称外语考试挂钩。由于具有以上的必修性特点,笔者在此将中国现行外语教育制度称为“外语必修制度”。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研究生教学不能尽如人意的原因;叙述了在“结构优化设计”研究生课程中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做法:①按照“历史与逻辑一致”的原理演示学科发展的历史,启迪研究生们构建知识结构时形成具有创新活性的逻辑体系;②把握学科发展的关键点,深入浅出地表现“结构优化”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使研究生们的综合素质在创新过程的熏陶下不断升华;③强调方法论的作用,培养研究生们的创造能力;④通过让研究生们自己讲课、翻译结构优化文献和研究完成命题小论文等诸多实践环节,达到探索和研究能力迅速提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这个属于知识经济的时代里。它的核心就是创新。所谓创新,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颇如,唐朝史学家刘知几在其《史通申左》中所说:“夫自我作故,无所准绳”,即由我创始,不因袭古人,又如鲁迅在《二心集关于翻译的通信》中所言:“天天创新新的字眼,新的名法”即与时共进,不是停止不前。  相似文献   

20.
马维省 《甘肃教育》2007,(7S):16-16
中学阶段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创新精神成熟的时期,如果引导得当,学生的创新精神就会不断发扬光大;反之,就会扼杀他们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重在关注其“发展价值”,就是要着眼明天、着眼未来,让学生勇于和善于创造成功,实现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