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优秀的文学艺术之所以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是因为它能使情与景,意与境交融在一起。“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即“一切景语皆情语”,从而塑造出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如何在古诗教学中挖掘弥漫在古诗词中浓郁的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感?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我作了以下尝试:  相似文献   

2.
张绪平 《现代语文》2008,(11):129-130
从心理学上讲,写作是主体(Organism)对刺激情境(stimulus)的一系列反应(response)过程。刘勰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情满”、“意溢”即是人(Organism)对“山”、“海”(stimulus)反应(response)的结果。从环境刺激的开始到反应物的诞生,要经历观察与感受、联想与想象、立意与选材、布局与结构、表达与书写、修改与润色的一系列心理、  相似文献   

3.
李白诗歌中描绘流水意象的占有很大的比例。刘勰曾说过:“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李白登山观瀑,临江泛舟,仰观天宇,俯视山川,一草一木,一江一水都成为诗人抒情言志的载体,几乎可以说,李白的诗情就像一条鲜活灵动、曲折多变的溪水,时而潺潺流淌,时而奔腾喧哗,时而波平如镜,时而回旋跌宕,时而欢快明朗,时而低徊呜咽……多姿多彩,绚丽迷人。仔细品味诗人笔下那些充满奇思异想、奇情异彩的“流水”意象,我们可以获得美的享受和写作的启发。  相似文献   

4.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篇成功的作文.总是离不开写作者的真情实感。因此.同学们在对生活中的人、事、物、景进行描摹观照之时.一定要积极地投入自己主观的情感.“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让主观的情意和客观的外物交流互动.从而达到“相看两不厌”的物我交融之境。这样.同学们笔端流露出来的文字才会情味四溢.意韵幽长。  相似文献   

5.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情动词发,引起对自身生命的悲忧。秋之物象流动,与人的生命行程往往相吻合,使悲秋成为古代诗人的一种心理定势。本文就此谈谈悲秋诗中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6.
唐芳红 《教师》2010,(1):53-54
“文章不是无情物”,我们语文课本中所选的古今中外的优秀文章,无一不关乎着人文、人性、人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高山、名川、清风、明月,都寄托着一定的情感。  相似文献   

7.
融入自然     
刘勰之《文心雕龙》有语:“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此尽管系情思之论,但从另一个更为广泛的层面上说明,大自然是有志于为文者、为文之有心者“乐不思‘蜀’”的作文之源。  相似文献   

8.
理想的语文课堂究竟是什么样子?刘勰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语文课堂是一座风景优美的名山,是一汪充满情感波澜的海洋.因此,好的语文课堂应该真情无限,情满课堂。  相似文献   

9.
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语文教学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更是师生情感交流、学生智能发展的过程.语文课堂上如何运用好情感教育,让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统一,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华章》2007,(9)
一、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许多人在遭受挫折和伤害时,都会投入大自然,从中得到启示,获得精神上的慰藉,从而走出心灵的阴影。  相似文献   

11.
不管从语文的伦理性角度还是从工具性角度看,语文教学都是一种情感性很强的工作。刘勰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而语文教学也必须“情”注于文。现代美学和心理学研究充分证明了情感对教学的巨大影响。语文教学成败的关键在  相似文献   

12.
A“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南朝·刘勰《文心雕龙》)每一个热爱生命的人都会有此体验。我们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又怎能不受她的哺育和熏陶呢?大海,人类最初的家园!面对大海,我们总有一种神秘的敬畏与亲切。当我们寻觅奇幻莫测的海涛,倾听梦幻般的海的声音时,心中会滋生出一种无以言说的灵  相似文献   

13.
常言:“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只有融情于景,才能感受到景物的灵秀之气,可人之处。只有情凝笔端,才能写出扣人心弦,感人至深的好文章。《威尼斯》正是这样一篇充满诗情画意,使人品味不已的散文佳作。  相似文献   

14.
古语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是的,没有激情,就不可能尽尝游历之乐。而人的这种激情,是应该从小培养的,尤其是通过语文学习和时间逐步形成的,因为真正好的语文教学,不能没有情感的激荡。  相似文献   

15.
平时在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的时候,老师们总喜欢说这样一句话:“你能通过读让我们感觉到……”让学生把对文章的理解、感悟、体会声情并茂地读出来,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美好意境。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通过读给我们感觉到各种情感或境界呢?  相似文献   

16.
禹云清 《初中生》2005,(13):18-20
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往往不是孤立的,写景与写人、抒情在文章中总是相伴相生,互为一体.古人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写景时,要根据写作目的,把握好景与人、景与情的关系.下面对景物描写方法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17.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相似文献   

18.
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诗人词家笔下,山山水水、枝枝叶叶、清风朗月、疏梅绿柳,乃至花鸟草虫,都会因时因地因境点染上不同的色彩,  相似文献   

19.
赵华 《语文天地》2010,(9):52-53
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山水钟灵毓秀、风情万种。“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文人墨客总是投身于自然山水之中,怡情悦性、吟哦歌咏。美丽的山水与多情的文人结合的结果便是那一篇篇传诵千古的山水美文。“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当我们穿过这些不朽的山水作品的表面语境.不难发现其中表现的正是文化人的人格精神。  相似文献   

20.
吴建国 《江西教育》2009,(11):32-33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充满激情的教学首先表现在教师对语文情感基调的理解和把握上,而后将情感融入教学中,采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最后达到相融相通的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