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怎样才会有好品德?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了解品德的心理结构。 一、品德的心理成分及其结合方式 品德的心理结构,是指个体品德的心理成分及其结合方式,是任何社会、任何阶级的任何个人都具有的,跟受社会和阶级制约的品德内容不同。品德内容还涉及其它科学,品德的心理结构才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我国心理学界一般认为它包含知、情、意,行四种成分的结合。下面分别从品德的心理成分及其结合方式,联系品德内容来加以概述。  相似文献   

2.
王燕  白翠青 《辽宁高职学报》2004,6(2):128-129,145
目前我们一些从事学生品德教育的人员大多局限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感性认识阶段。本文试从心理学角度,就高职学生必备的品德心理结构形成过程及其变化规律,阐明若干教育途径和措施的心理学依据,使品德培养工作真正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做到言之有据、有理。  相似文献   

3.
品德心理结构是德育的一个基础理论问题,它对研究品德发展的规律、德育过程、德育方法、德育评价等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处在人生道德启蒙阶段的幼儿期,其品德心理结构有何特点,如何使德育过程更好地适应这些特点,以取得最优化的德育效果,这是为广大幼教工作者所共同关注的课题。国外的心理学理论,往往把品德看成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统一体。美国心理学家柯汀斯(W.M.Kurtines.1984)等在《品德、道德行为及其发展》一书中提出:“纵观品德的研究,一般都将它分为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我国教育心理学界大都也持这样的观点。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认为,任何  相似文献   

4.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它关于品德的心理结构及其品德形成发展的理论,为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教育心理学在班级教育管理中起到轻重的作用,下面本人结合班主任工作实际谈以下体会:  相似文献   

5.
一、关于品德心理结构 品德心理结构如何?它包括哪些成分?有些著者认为它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感情、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数者。这种主要从心理过程的角度进行分析的方法似难以揭示品德心理的本质特点。 知、情、意,或认识与意向在品德心理中的地位作用如何?我国曾有人主张“统一形成,难分主  相似文献   

6.
品德心理从萌芽到成熟是一个动态过程,前人多从矛盾论出发解释品德心理发展的动力,然而,对这一矛盾具体的解析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品德是人格的附着物,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关于人格动力有着较为明晰的观点,行为主义心理学归因于学习和强化,精神分析学派将之归因于本能,人本主义心理学关注人的潜能,认知心理学派则关注认知因素,从人格动力角度,来探寻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的相关视点,对于揭示品德心理发展的动力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个体品德发展与道德观念影响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评介了亨利和怀特的道德观念影响源理论及其测量方法,指出个体品德发展中的外在动力因素主要是家庭、同伴、教育者与传媒、个体的自我服务倾向、社会和谐的要求及公正、平等的观念。这些因素与个体的认知结构一起推动着他们品德的发展,其中家庭因素尤其重要。家庭的结构及其形成过程影响着个体品德发展的方向和内容。同时还指出,当前品德心理学研究应把品德内容的研究和品德发展形式阶段的研究结合起来;应重视品德相关变量及道德行为的培养;加强品德心理学研究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品德心理形成规律与德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研究大学生品德心理形成规律,在此基础上探讨提高大学德育有效性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我国品德心理结构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品德心理结构是品德心理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从“静态”、“动态”、“本质”三个层面对我国品德心理结构研究的理论进行了整理、汇总 ,为提升德育工作效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翟勇 《时代教育》2010,(9):189-189
教育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教育影响又可分解为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活动方式方法和教育环境五种成分。从心理学立场看,学校教育过程的核心或实质就是要塑造或改变学生个体的经验组织或认知结构。本文从教育心理学的对个体心理发展的角度分析了教育的基本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罗洪兰 《当代电大》2002,(10):36-41
第七章 中学生品德的发展与培养1 考核目标和要求1)了解 :中学生品德形成发展的特点与规律。2 )理解 :品德、道德的概念 ,品德的心理结构 ,中学生道德评价的发展趋势 ,中学生道德情感发展的特点和培养 ,中学生道德意志的培养 ,中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3)掌握 :矫正过错行为的心理学策略。2 重点内容1)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心理特征。2 )道德是一定社会要求人们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总和。3)品德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4种成分。4 )中学生道德评价的发展趋势 …  相似文献   

12.
《小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一书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研究品德形成与发展的特点及其阶段性,揭示作为心理现象的品德在其发展中对人脑活动的规律、心理发展的依赖关系,研究儿童品德心理结构的形成、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它着重从儿童心理发展角度去探讨社会道德现象与个体品德发展的辩证关系,阐明某些具体的道德教育途径和措施的心理前提。在编写时着重突出思想性、知识性、针对性、实践性和发展性五个特点,便于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掌握有关的理论知识,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水平,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获取良好的教育效果,为…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社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心理学角度阐述作者对品德与社会性的概念、结构及其两者关系的理解,强调人的品德与社会性在个体、生渊发展中的统一性,认为人的社会性发展是其品德形成的基础和前提,而品德的发展则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动力和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4.
品德是由社会道德内化形成的个人稳定的道德行为取向。品德是由多种心理要素及其非线性相互作用构成的复杂的心理系统,有关品德的心理结构的研究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观点。本文以现代系统科学为理论背景,以当代认知心理学发展的最新成果为基础,探索性地提出一个大学生品德认知发展的心理机制模型,试图对品德心理系统的发展以及品德系统构成要素间的作用机制给出一种新的解释,进而为当代大学生优秀品德的构建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5.
动态词义的形成机制及词义语境的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探讨了动态词义的形成机制 ,分别从词义“由动态到静态”和“由静态到动态”两个阶段来说明这一过程。其中前一过程分为“完全动态成分 1———中间型成分 1———静态词义成分”三个阶段 ,后一过程则包括“完全动态成分 2———中国型成分 2———静态词义成分”三个阶段。同时 ,对动态词义形成的条件———词义语境进行了结构分析 ,分为系统结构和过程结构两种类型 ,并结合动态词义对其进行了详细分析 ,力图为动态词义研究开拓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心理学有不同的视域,不同视域中的心理学各有其特点。从文化视域来看,心理学以高级心理机能为研究对象,以符号的文化意义为研究中心,从符号及其意义生成与演变的角度探讨人的心理的形成与发展。由此引发了心理学研究内容、理念与方法的变革,要求切实以人为研究对象,把解释学尤其是本体论解释学作为心理学研究方法论,从人类或种系发生学和个体发生学等角度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7.
沈强 《职教论坛》2000,(12):40-41
二十一世纪将是知识经济时代,是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要求人的个性必须具有高素质健康的心理结构,包括认识心理结构、品德心理结构和元认知心理结构。然而,当前教育工作者却过多地注重认识心理结构与品德心理结构的研究,忽略了对元认知心理结构的研究。从元认知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可知,元认知心理结构的实质是人的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即人的自我监控,它既不属于认知范畴,也不属于品德范畴,而是超越于两者之上,处于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的核心地位。所以,在知识经济社会这个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社会飞速进步的信息时代,能不…  相似文献   

18.
本从哲学、心理学角度分析了主体心理图式及其在艺术接受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品德认知结构模式与社会变革时期的品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德认知结构模式涉及到品德的心理结构成分与道德认知信息加工活动中的道德知识系统等问题,后者与皮亚杰关于认知结构模式的基本过程紧密相关,也具有完全同化和完全顺应两种典型的活动机制;品德认知结构模式的四个基本特征是:社会道德规范主导品德认知;个人利害得失问题的解决是品德认知的关键;品德心理结构成分与品德同一;品德与性格特征同一,我国社会变革时期品德教育的对策主要是:帮助学生完善道德知识系统,健全品德结构模式,注重性格养成,提高处理面临疑难道德问题的水平。  相似文献   

20.
情感在思想品德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教育者方面看,情感是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一种因素;从受教育者方面看,道德情感是需要培养的品德成分之一,它对品德结构的其他两个成分(道德认识、道德行为的方法及其习惯)都有调节的功能。具体来说,情感心理主要有四方面的德育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