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祖源 《围棋天地》2011,(3):210-216
说到围棋规则和围棋规则的统一问题时一直有一个流行的说法:现在世界上有三种围棋规则,即中国规则、日本规则和应氏规则。这其实是不准确的。事实上,由正规的围棋组织颁布并在一定范围使用的成文的围棋规则,现在已经超过十个。如果说从本质上去区分,现在使用的围棋规则只有两种:以中国规则为代表的数子规则和以日本规则为代表的数空规则。  相似文献   

2.
张如安 《围棋天地》2007,(13):92-93
大约在两年前,陈祖源说起他在收集中国古代围棋规则的资料,并约我讨论《敦煌棋经》,我畏其艰难而不敢应承。想不到去夏他来宁波即把一部图文并茂的《围棋规则演变史》书稿送到了我面前。我是探索过中国古代围棋规则的,在拙著《中国围棋史》中,对每一个时期的围棋的棋制棋规也都有介绍。  相似文献   

3.
黔仁 《围棋天地》2001,(5):39-39
我国明、清围棋数子法在终局计算胜负时,有还“棋块头”的规定,即终局时活棋块多的一方面向少的一方还子,多一块还一子,以此类推。据已故棋史家赵之云先生考证。此法源于唐、宋围棋的“填空法”。唐、宋“填空法”在终局计算胜负时,黑白双方活棋的基本“空位”(俗称两眼)均不算“地”。赵先生亦认为,现今日本的“数目法”脱胎于我国唐、宋的“填空法”。(请参考赵先生“中国围棋胜负计算法及其演变”载《围棋天地》1999年2、3、4期)  相似文献   

4.
规则之会     
《围棋天地》2004,(19):44-44
当今世界棋坛,中国规则、日韩规则、应氏规则等多种棋规并存,棋规多了却非繁荣景象,相反,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倒不小,主要有三:一是几乎每一项世界大赛采用的围棋规则都不同,给外界以不够严谨和权威之感;二是在世界围棋普及过程中,给围棋爱好者们制造出人为的混乱;三是使围棋通往奥运的道路平添障碍。  相似文献   

5.
安永一著 《围棋天地》2010,(20):105-109
安永一先生为日本围棋界一代传奇人物,研究大家。他曾经痛感于日本围棋成文规则的欠缺,于1932年发表被后人称为“安永宪法”的《围棋宪法草案》。他与吴清源、木谷实两位大师合著的《围棋革命新布局法》更是成为围棋史上不朽的经典之作。甚至广大棋迷所熟悉的中国流布局,第一个下出的人也是安永先生。安永先生是日本棋界的中国通,对中国古籍多有涉猎,而对新中国和新中国围棋的发展也颇多关注。《中国的棋》成书于1977年,是安永先生对中国围棋研究的总结之作,至今仍有非凡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王雷 《围棋天地》2020,(9):90-90
上一篇说到欧洲围棋联盟主席马丁提出把拍照数子引入欧洲的比赛,他说欧洲普遍使用的是日本规则,但职业比赛用中国规则。从2013年起,北京宗弈远承文化传播公司与欧洲围棋联盟签订了支持欧洲围棋发展的十年计划,并建立了欧洲职业围棋体系,职业比赛当然也就使用中国规则。  相似文献   

7.
陈祖源 《围棋天地》2005,(10):63-64
在以空为地的日本规则中,“双活无目”是一条怎么看都令人费解的规定。其实,它源自中国古代围棋规则中有关“扣眼位”的规定。  相似文献   

8.
蜀中王位战     
5月25日,韩国第41届王位战决赛首局在中国成都举行。对日韩两国棋界来说,将本国比赛放在国外举行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日本棋界就把重要的头衔战决赛放到欧美,巡回表演,志向于西方传播围棋,至今还保持着优良的传统。  相似文献   

9.
唐肥 《围棋天地》2020,(9):4-10
2020年2月8日,14岁的张心澄成为日本棋界的女子职业棋手,木谷实一木谷礼子一小林泉美一张心澄,日本棋院首个四代围棋世家诞生。更兼铃木为次郎一木谷实一小林光一和淑越宪作一吴清源一林海峰,日本棋界最重要的两大派系到了张栩和小林泉美这一代历史性地共谐连理,江河汇流,使得这一围棋世家更具传奇性。  相似文献   

10.
成长·百科     
《围棋天地》2010,(10):113-113
倡棋杯全称为倡棋杯中国职业围棋锦标赛,由中国棋院和上海应昌期围棋教育基金会联合主办,创建于2004年,是中国国内棋坛最重要的赛事之一,也是唯一一项采用应氏围棋规则的全国性职业大赛。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上流传这样一个故事:虬髯客欲与李世民争天下,便找李世民走一盘棋以窥探其志向。对弈开始时,虬髯客在角上连下4子,说道:“老虬四子占四方”。李世民见了,不慌不忙地在中腹投下一子,说道:“小生一着定天下”。虬髯客大吃一惊,从此便打消了和李世民争天下的念头。这一传说乍看起来倒也有趣,但细细想来却又不无疑问。其一,不符合围棋规则。按围棋规则,应该是双方轮流下子,一次一子,而虬髯客竟连走4子之多,这显然早已违背了棋规。其二,若说两人走的  相似文献   

12.
编辑手记     
《围棋天地》2020,(6):M0001-M0002
记得还是在2019年的秋天,无边落木萧萧下,白云千载空悠悠。偶然间在微博上看到一篇日本棋战观战记的翻译文字,图文并茂,赏心悦目,作者署名为“找借口安静”(下文简称为安静),他从2017年2月起开始翻译日本围棋的一系列文章,主要是以头衔战等赛事为主的简析和一些围棋新闻,偶尔也涉及一些将棋的内容。热衷于围棋翻译的作者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知乎等各种方式多点开花,想让更多的国内棋迷了解日本棋坛。  相似文献   

13.
图解三国     
围棋界三种规则并存,这已成为围棋进一步拓展“疆域”的最大障碍。第18届富士通杯决赛结束后,日本棋院邀请各国围棋规则专家一起研讨围棋规则的统一问题。此次日本棋院在三国规则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大规则”概念,中、日、应氏棋规都是其分规则,只准在各自范围内使用。在世界其他地区,则统一使用“大规则”。  相似文献   

14.
“韩国流”肆虐世界棋坛十余年,其实质与特点到底是什么?有人将“韩国流”称之为“暴力围棋”,笔者认为并不确切。窃以为,用“微雕围棋”来概括“韩国流”似乎更贴切些。微雕是二十世纪下半叶新兴的一朵艺术奇葩,即在体积微小的物体(如玉石、兽骨、毛发等)上面写字、绘画、雕刻,它是一种以精细为特征、在细微处做“文章”的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韩国流电是如此。韩国围棋虽脱眙于日本围棋,但却与过分拘泥于棋形棋理和大局观的日本围棋有明显的不同,注意从小处着眼,重视局部变化与子效,在局部施展种种精巧手段,再由局部辐射、主导全局,使局势朝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围棋天地》今年第五期刊登了黔仁的《为什么还棋块头》一文,记得以前也见过类似意见的文章。虽作者信言“现今的棋规在地域本质与归属的判定上误入歧途”,但笔者拜读再三实在不敢苟同。我以为有不同意见的讨论是件好事,因为讨论可以把平时模模糊糊的东西辩得清晰起来。尤其规则是围棋的根本,在围棋日益走向世界的时候,在大家都在议论围棋进入奥运会的今天,围棋规则的确是一个大问题。《围棋天地》关心规则是对围棋长远发展的远见。  相似文献   

16.
程晓流 《围棋天地》2002,(11):71-75
久保松胜喜代,1894年10月生于日本兵库县。1911年时毅然从关西大学退学,投身围棋事业。1914年时,久保松得到机会,和当时日本最大围棋组织方圆社的社长中川龟三郎八段下了两盘让二子测试棋,结果一胜一负,并获得了职业三段的证书。1940年,久保松晋升七段。  相似文献   

17.
三国围棋     
上次说过让每方连走两步,这次我们索性增加一方,来一个“三国围棋”,也就是三方下三种颜色的棋,每方轮流走一步,三方互相独立。三方中某一方的子被其他两种颜色的子包围,就算被提取。并且规则判定提子时,另外两方的子先视作同~颜色作一次判定,然后再分别视作不同颜色的子作判定。比如图一(由于条件所限,我只能用白子中有三角符号表示第三方,简称角方)。  相似文献   

18.
茶道与棋道     
王金玉 《围棋天地》2007,(18):98-98
茶一盏,棋一局,好友若干。一次休闲,一种惬意,一分宁静。 茶与棋,皆有道。在清幽淡雅中一解尘俗烦忧是一门文化艺能,是茶事棋事与文化的完美结合,是修养与教化的手段。“移石栽花种竹,烹茶酌酒围棋”,上海辛园这一楹联,一景一茶一棋,雅趣乐事融为一幅闲逸国画,令人心向往之。贵州平坝红缘坊茶楼与贵阳茶城举办围棋交流赛,云南临沧举办“六大茶山杯”围棋邀请赛,茶棋合一。吾应邀而往,荡涤尘埃,洗净凡心,硬是畅意。[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围棋天地》2014,(22):12-13
围棋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太多美妙的体验,但是,关于围棋的体验也不都是美妙的,比如我们很多人都熟悉的一种——对手棋又厚空又多,眼看着是败局已定,但是似乎又有一丝微茫的希望,自己也心中不甘,不愿意放弃,于是不断尝试,不断寻找机会,偏偏对方是滴水不漏,落得自己只能在希望与绝望之间纠结……  相似文献   

20.
公元2001年3月,国家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在学校开展“三棋” 活动的文件正式下发后,整个中国棋界一片赞扬之声,围棋的春天正向我们走来。 在中国历史上,有些封建帝王和当权者曾经提倡下棋,对围棋事业的发展作出过一些贡献。但是,他们的提倡,往往只是出于个人爱好;或者只把它看成“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一种消遣。那个时期,围棋始终没有体现出她的教育意义。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政府对围棋这项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给子了高度重视,积极提倡和发扬围棋事业。特别是国务院副总理陈毅,对围棋活动的大力推广,更是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