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近代,基督教是西方列强进行文化渗透,实现“为基督征服世界”目标的重要工具.西方传教士在中国传播基督教的过程中,开展了戒缠足、办女学、兴西医、倡节制和建团体等有关妇女的社会改良活动,这主要是为他们的传教开辟道路,但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我国封建传统文化,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妇女运动的发展和人们妇女观的改变.  相似文献   

2.
林语堂的一生深受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影响,经历了由基督徒到异教徒又回到基督徒的曲折选择过程。然而,他又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解之缘,并一直试图融合中西两种文化思想。但是林语堂文化选择的根基是西方基督教,基督教属于基本的根层面,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照是以西方基督教为参照标准的,因而传统文化属于审美表层。  相似文献   

3.
对于基督教经典中的最高存在者究竟应该用哪个/哪些汉语词加以翻译?这是比较宗教史、思想史、文化史上的大问题。19世纪,来华的西方传教士中曾有过长期的争论。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不同意以马礼逊圣经译本为代表的用汉语的"神"来翻译God的做法,他从比较角度对汉语中的"上帝"和"神"进行分析,并用它们作为Elohim和Ruach的译名。他不但认为"上帝"和"神"在本质上与希腊罗马的theos和Pneuma一致,而且认为中国宗教具有自然神学的特征,与希腊罗马处在同一发展水平上。麦都思关于"上帝"和"神"的观点深受宋明理学的影响,是当时中西宗教和思想传统相互碰撞、相互作用的结果,对于认识中国基督教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积极的意义。他利用中国文化元素阐释基督教神学的探索是近代中国基督教神学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为西方解读中国宗教乃至文化开辟了一条新的通道,也为中国人认识基督教作了理论上的说明。  相似文献   

4.
近代西方基督教传教士与中国科学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基督教传教士,从唐代开始,特别是元、明、清(鸦片战争前)三代,时断时续地在中华大地上传播基督教,企图把中国纳入“基督教的世界”。可是适得其反,他们给中国文化领域注入了新鲜血液。鸦片战争的爆发,西方列强用枪炮打开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大门,西方基督教传教士得到了在中国传教的“合法”权利。他们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内推波助澜,试图加快中国的殖民化进程。他们想以学术收揽人心,往往采用以学术  相似文献   

5.
林语堂是一个有着“一捆矛盾”的作家,其思想的复杂性在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坛上也是少见的。他既接受了西方近代思潮的影响,又同时赓续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因子,而基督教观念则融透于林语堂的整个精神历程。实际上,正是基督教精神使童年的林语堂轻而易举地摆脱封建传统的束缚,接受西方近代文明的洗礼,也正是基督教精神使其能够以一种全新的眼光审视中西文化。但是林语堂并不可能简单重复基督教思想,在接受基督教文化的同时,他又始终没有摆脱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浸染。这样以中西文化合流的历史进程为大背景,西方的基督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相拒而又相融的事实显然具有文化上的典型意义。本文着重探讨林语堂的基督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这种联系既是林语堂“两脚踏中西文化”思想的逻辑起点,同时又折射出二十世纪中西文化合流的历史走向。  相似文献   

6.
林语堂的一生深受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影响,经历了由基督徒到异教徒又回到基督徒的曲折选择过程。然而,他又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解之缘,并一直试图融合中西两种文化思想。但是林语堂文化选择的根基是西方基督教,基督教属于基本的根层面,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照是以西方基督教为参照标准的,因而传统文化属于审美表层。  相似文献   

7.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纷纷到东方活动,因而中日两国均与西方文化发生大量接触,出现吸收西方文化的高潮。中国吸收了西方文化中的基督教、建筑艺术、自然科学等,日本吸收了西方文化中的基督教、绘画艺术、自然及社会科学、武器制造技术和生活习惯等。由于日本和中国政府先后实行闭关政策,这一吸收西方文化的高潮在日本和中国先后中断。本文对这一时期中日两国对西方文化的吸收作了全面考察,并分析了两国在吸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似文献   

8.
太平天国运动从1851年持续到1864年。该运动遍及清帝国的所有省份,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革命;同时也是一场宗教文化革命,共有两千万人丧生。洪秀全所发起的太平天国信仰,虽然有着基督教的部分教义和形式,但它不是西方宗教或者基督教信仰,也不是中国化了的基督教。太平信仰由基督教信仰点燃,却发展成了一种全新的、充满活力的中国宗教,是中国古典文化与宗教的回归的尝试,这是太平天国运动吸引力的实质。洪秀全利用基督教因素打破其时固有的文化形态,开启了复古之路,其目标是要在古典文化与宗教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大同社会。  相似文献   

9.
自"五四"以来,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融愈来愈多,大批的中国文人对西方文化以及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西方文化精神内涵的基督教文化有了越来越多的认识和研究,在创作上也越来越多地受到基督教文化的影响.进入新时期以后,这种影响愈加明显,许多作品中都体现出了强烈的基督教情愫.在王安忆的作品中,就体现出了这样一种宗教情愫.本文试图以王安忆的两部作品--中篇小说<小鲍庄>和长篇小说<长恨歌>为例,分析隐含在小说中的源于基督教的"原罪"和"救赎"这样两个主题.  相似文献   

10.
反犹主义在西方历史上是一种有普遍性特征的历史文化现象。西方反犹主义的发生最初导源于基督教与犹太教的神学冲突,随着基督教与西方文化的融合,基督教的神学观念逐渐演化为西方社会的文化观念,“犹太人”在西方基督教文化的综合情境中则被赋予了“恶”的文化品性和身份特征,反犹也往往成了某些西方人的不自觉的思想定势。同时,西方反犹主义的形成还与欧洲传统的种族主义思想相关。特别是犹太人超越性的现实行为以及与西方人的经济联系、经济冲突,更是导致西方反犹主义的世俗性、行为性契因,这种契因在某种意义上也许更为直接和更有根本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