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心韵     
我不爱茶,因为它太忧郁;我不爱咖啡,因为它太紧张;我独爱这淡淡无味的白开水,因为它让人“于无味处品滋味”。品茶,得营造几分淡雅的氛围,才配得上清茶的袅袅香气;喝咖啡,最好身处闹市中心的咖啡屋,点一份西式点心,听一曲流行音乐,方有一番时尚的味道。我不行,何况,我没有上好的茶具和茶叶,也不会煮咖啡。于是,我爱白开水。无需讲究,玻璃杯可以,纸杯也行。把玩手中,望见杯底的手印,清纯可爱,不由得想起丁冬作响的山泉。喝一口,淡淡的,不过心里好像“久旱逢甘露”,滋润、舒适。茶和咖啡是要讲究“品”的,你不能捧着一通“牛饮”。浓的茶味苦,…  相似文献   

2.
心韵     
我不爱茶,因为它太忧郁;我不爱咖啡,因为它太紧张;我独爱这淡淡无味的白开水,因为它让人“于无味处品滋味”。品茶,要营造几分淡雅的氛围,才配得上清茶的袅袅香气:喝咖啡,最好身处闹市中心的咖啡屋,点一份西式点心,听一曲流行音乐,方有一番时尚的味道。我不行,何况,我没有上好的茶具和茶叶,也不会煮咖啡。  相似文献   

3.
我爱白开水     
我不爱茶,因为它太典雅;我不爱咖啡,因为它太紧张;我不爱饮料,因为它太庸俗。我惟独喜欢白开水,因为它单纯,它可以“于无味处品滋味”。喝茶的时候,得营造几分淡雅娴静,方配得上那国色天香;喝咖啡时,最好身处闹市中心的咖啡屋,来一份甜点,听一首摇滚,更富有现代气息。虽说  相似文献   

4.
西方人都熟知咖啡有三百年的历史,然而在东方,咖啡在更久远前的年代已作为一种饮料在社会各阶层普及。咖啡的起源跟中国的茶一样五彩斑斓,喝咖啡对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一种消遣,还包含着对理想生活方式的追求。  相似文献   

5.
人在草木间     
正我认识的福建人,好像没有谁不喝茶。无论冬夏,他们随身携带身份证一样带着自己的茶。我还数次目睹出差的福建笔友,带着整套茶具。茶盘、茶壶、茶海、茶漏、茶巾……除了数只以供邀约朋友的品茗杯,我竟还看到有带着私人茶宠的。我笑他们,只差背个屏风和古琴来。我不算饮茶人。喝也行,不喝也行。写作时我与咖啡为伴,养成了心理依赖。咖啡或茶,开始是自愿地被束缚,  相似文献   

6.
在历史演变中,维也纳的咖啡已不再是单纯的饮料了,而是通向社交的一张“入场券”。咖啡之于欧洲人犹如茶之于中国人,是一种饮料,也是一种文化。我旅居欧洲的时候,每天早晨步入餐厅时,侍者总是客客气气地问我:“咖啡?还是茶?”在餐厅角落里的位子常常是清冷的,而握在手中的咖啡却是热的,我就像在旅途中遇到了久远的朋友。如果是在英国,你就会体会到英国人对于咖啡器皿的讲究。对于意大利人而言,喝咖啡莫过于一个仪式,取过一小杯意大利浓咖啡昂然一尽,充满了豪情。法国人喝咖啡则是一种享乐,悠闲、无拘无束、自成一格。说起来,要喝到真正的咖…  相似文献   

7.
茶意人生     
爸爸是个小茶商,他让我对茶多了几分了解。比起咖啡的苦涩,可乐的甜腻,我更钟情于苦后回甘的清茶:又因为是安溪人,我就对茶王铁观音多了一种家乡的情结。我喜爱它那澄澈的茶色,甘苦的口感,以及一招一式都颇有讲究的茶道,连梦里都曾出现过关公巡城韩信点  相似文献   

8.
    
向来是不喜欢喝咖啡之类的洋饮料的,这似乎有些不合时宜。我,只喜欢中国的茶。茶不是那种“解渴之蠢物”,不能“咕咕”地往嘴里灌。我,不愿辜负了这香醇的茶。  相似文献   

9.
盖碗香茗     
在西方,招待客人喝“咖啡”.在东方招呼朋友品“茶”。这就是东西方不同的习俗。茶,是中国几千年来待客最盛行的饮品,由此衍生出绵延几千年的茶文化。“工欲行其事,必先利其器”。品茶这等大事,怎能含糊?茶具一定是要讲究的,尤其是茶碗,正像鲁迅先生在《喝茶》一文中曾这样写道:“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  相似文献   

10.
留下     
咖啡,散发着浓浓的奶香,带着点苦涩,但糖分沉淀在最下面。只有细细品味,才会发觉它的美。和茶不同的是,咖啡如亲情,就算凉了,也决不能兑水。——题记  相似文献   

11.
向往清泉     
如果在你面前有一杯牛奶,一杯咖啡,一杯清泉水,你会选择什么?也许,你会选择牛奶,因为牛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味道香醇,而且还能美白。也许,你会选择咖啡,因为它来自西方,有浓浓的贵族风范,而且还能喝出优雅的情调,于耶独特的苦涩中品出你的个性。当然,单单牛奶,单单咖啡,也许你会觉得乏味,然后便别出心裁地将二者融为一体。这佯,就不会因为牛奶的营养过剩,而被当代“以瘦为美”的热潮拒之门外;也不会因为咖啡的过分苦涩,而掩盖了它的芬芳、降低了它的魅力。咖啡加牛奶,正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何等新颖而完美的组合!但是,如果是我,我还会拒…  相似文献   

12.
母女同题     
我是小资甜甜(女儿)我是个小资。我和妈妈常常要到咖啡厅去喝喝咖啡,吃吃冰淇淋。我妈妈最喜欢喝咖啡,我最喜欢冰淇淋。妈妈说我是个小资。我认为,小资就是常常在家里吃吃面包,听听音乐,或者就是和朋友、老公、男朋友一起出去,跳跳交谊舞,喝喝龙井茶。虽然我没有跟朋友一起出去  相似文献   

13.
生活的滋味     
朋友,你是否用心品味生活,而我,对生活有许许多多的感受想和你们分享。生活,像一杯杯浓浓的茶,需要人耐心地品尝,茶的味道清香淡雅,是我所追求的。生活,像一杯浓浓的咖啡,咖啡的味道苦中有甜,是我所向往的。生活,像一杯白开水,需要人发现它的美,水的味道是甜美的,是我所需要的。生活中,会有很多的烦心事,在自己烦心时, 特别需要一个朋友来关心我们,我们可以尽情地向朋友倾诉自己的烦心事,倾诉自己的痛苦,倾诉自己的烦恼。可以说,朋友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  相似文献   

14.
18世纪初,随着大量的茶、咖啡和糖被荷兰、英国进口和分销到西欧市场,欧洲全球大众消费便拉开序幕。在整个18世纪,茶和咖啡的价格迅速下跌使平民能够消费这些商品。因此,18世纪下半叶,茶、咖啡和可可成为欧洲人,尤其是市民的普通饮品。当时有一种非常形象的说法,当18世纪末曼彻斯特的一名工人在享用"跨越大陆的一杯茶"的时候,他从中获得四大洲的能量。这杯茶包括中国或锡兰的茶、荷兰或英格兰的代尔夫特瓷茶杯、非洲奴隶生产的南美糖。糖的热量和茶、咖啡的咖啡因能够为从事高强度劳动的工人提供所需能量和兴奋剂,它们的普及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18世纪末欧洲工业革命进程。  相似文献   

15.
日本AGF公司日前公布,它成功地从咖啡渣中提取了甘露低聚糖,并打算使用这种物质制造健康食品。 据这家企业提供的资料说,咖啡豆中含有丰富的甘露多聚糖,但是由于它难溶于水,因此大部分因残存在咖啡渣里而被废弃。该公司在被粉碎的咖啡渣里加水,使用220摄氏度的高温把它分解,经过滤,可得到甘露低聚糖的水溶液。随后通过活性炭脱色和离子交换树脂脱氯,便获得了纯度高达90%的甘露低聚糖。 实验结果证明,这种糖会加速肠内双尾菌、乳酸菌等细菌的繁殖,同时抑制大肠杆菌等有害细菌的生长,因而有助于肠内健康,消除便秘等症状。此外,它还有防止虫牙的功效。  相似文献   

16.
韩国料理     
前年的世界杯是在韩国举行的,所以众多球迷在大饱眼福的同时也大饱了口福——尝到了举世闻名的韩国料理。我虽无幸亲眼目睹众位球星在绿茵场上冲锋陷阵的风姿,却有幸在成都的雅里朗韩国料理店和小姨、姨爹一起品尝了一下韩国料理。我和小姨、姨爹一起来到这家韩国料理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像电视里的日本茶室一样格调的小房子。我和小姨、姨爹拣了一张桌子坐下来,一位身着朝鲜服装的女服务员飘然而至,她为我们送上了三杯清茶。我饮了一口,只觉此茶初入口时味同嚼蜡,可下肚后却又让人回味无穷。它的味道有些接近咖啡,可又比咖啡多了一层绿叶馨…  相似文献   

17.
苦咖啡     
初进大学,同宿舍女孩子们对我的“苦咖啡”行为普遍感到不可思议——在商场里,“1+2”咖啡随处可见,咖啡似乎原本就有奶末、细砂糖的陪伴;而原始朴素的苦咖啡,显出它独到一面,却难以觅寻(几近绝迹)!  在我看来,这或许也是一种很深的遗憾。习惯养成,我喝咖啡从来不加方糖!苦苦咖啡,淡淡香味,醇醇浓郁,久久地回味,成为我长久以来自娱自乐的休闲方式。    咖啡需要用心去体味——寂静深夜时,静卧于床,我旋开床头灯,捧起一本国外名著,而旁边桌上,是一杯浓郁的苦咖啡。待我读到妙处,遂细细地品尝一口苦咖啡,顺着舌根直滑而下,苦而不腻,…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咖啡对法国人的重要性也正如茶对于中国人一样,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它们有很多相似性,但也有不同点,本文就从不同的方面对茶和咖啡做了详尽的比较.  相似文献   

19.
茶有茶道,咖啡无道:茶神秘,咖啡则很波希米亚。套Roland Barthes的说法,茶是英国人的“图腾饮料”(totem-drink),每天上下午两顿茶点是人权的甜品,只剩午饭晚宴之后才喝咖啡,硬说餐  相似文献   

20.
浪漫的法国人常说:一个人需要一双好鞋,因为它可以带你去所有的好地方。我想不只是一双好鞋吧,还应该有一颗心,一颗漂泊的心,一颗随风而行的自由心。弥散在空气中的咖啡香咖啡如今已从一种饮料升为一种文化,它的香已飘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我很喜欢咖啡的香醇味道,它不同于茶叶的香远益清,却是苦涩而诱人。我感慨于陈丹燕在《咖啡苦不苦》中一路沐浴着异国的咖啡香,可以与莫泊桑跨越世纪在同一张咖啡桌上感受塞纳河的世纪风;可以在纽约大都会中与穷人窟的黑人喝同一款的苦咖啡,用冷静的眼光看着都市的百态;可以在上海的某一个伴有爵士音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