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姚清江 《传媒》2005,(8):57-58
我国为数众多的行业报,绝大多数是计划经济思想的产物.在条块分割的政治经济运作体制中,在信息报纸还是一种简便快捷的大众传播媒介的时代,充当所在"条"内指导、布置工作的重要通讯手段,发挥着行业工作"宣传者、鼓动者、组织者"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内容为王"是平面媒体立足传媒业界的不二利器.进入新世纪以来,行业报发展的宏观环境不断变化,加之先天存在的不足以及报业竞争日益激烈,行业报遭遇到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双重挑战.为寻求报道内容上的突破,很多行业报走出传统报道领域,广泛借鉴综合性媒体的成功经验,增加民生内容,体现人文关怀,做出了大胆的尝试.行业报报道民生,为行业报的发展注入活力,不仅迎合了媒体发展潮流,也是其自身"立足行业、面向社会、双向服务"办报理念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程金明 《传媒》2007,(6):34-36
如果说,在行业报处在一个强弱分明、起伏不定的时期,谁能提供一副"灵丹妙药",来驱动所有行业报向高端发展,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本文提出的观点,丝毫没有指点迷津的意思.只是从个人的角度、用传统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对目前一些行业报的处境和现象做些探讨.其核心不是说目前的行业报"无路可走"或日"办不下去"了,更不针对那些"如雷贯耳"、"火"得让人眼红的报纸.而是以一孔之见,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4.
杨春兰 《传媒》2007,(7):47-48
1995年《中国贸易报》第一次接入互联网,我国的传统媒体开始了"触网"历程,可以说,行业报开了我国纸质媒体数字化的先河.如今,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数字化已经成为传统报纸发展不可逆转的潮流,我国的行业报也同样面临着数字化的挑战,在数字化之路上,行业报该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成为摆在行业报人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陈顺增 《传媒》2007,(11):30-31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行业报也从衣食无忧的"甜蜜岁月"走上了自谋生路的"艰辛旅程".在新形势下,行业报既要高水平服务于所在行业和产业,又要向市场求生存,怎么办?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在办好报纸的同时,努力搞好经营和管理.  相似文献   

6.
提起"档案报",人们就会联想到国家档案局主办的《中国档案报》,这是世界上第一份档案行业报.而今天我要谈及的"档案报",却是一份由铁路基层车站办公室主办的、由档案员主编的"档案报",它很可能也是世界上第一份由基层档案员编辑出版的"档案报".  相似文献   

7.
左志新 《传媒》2018,(11):8-10,12
6月5日,本刊记者应邀来到中国行业报协会的办公地点,刚一进门,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排排读报栏,有《中国自然资源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文化报》《人民铁道报》《中国改革报》等100多种行业报,在办公区内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中国行业报协会创办于1986年,32年风雨兼程,始终坚持"政治强会、服务兴会、依法治会"的宗旨,始终坚持"政治引领、业务引领、创新引领"的理念,为行业报的转型发展提供了交流平台,注入了强大动力.那么,中国行业报协会是如何推动行业媒体转型发展的?开展了哪些活动?又有哪些行业报极具代表性?其亮点何在?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对中国行业报协会会长姚军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8.
唐鸿 《传媒》2005,(3):48-49
管办分离,堵上了行业报依赖行政力量求发展的门路.自主办报、独立经营、自负盈亏,把危机和挑战再次摆在了行业报面前,也使得行业报的企业性质真正凸现出来,市场化转轨进程明显加快.在今天,几乎每一家行业报都在关心和议论如何在市场中重新定位、拓展发展空间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行业报是我国报业中一支独特的力量,在为行业服务中不断探索自身发展的道路,在报业中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多年来,中国报协行业报委员会在行业报改革发展中做出了许多努力,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更深入了解全国性行业报的未来走势与当前热点之一的报刊改革状况,记者采访了中国报协行业报委员会会长吕华麟先生.  相似文献   

10.
《新闻三昧》2008,(1):28
一份表达几十家国字头行业报意见的报告,摆放在中国产业报协会会长曹恒武的案头,并同时呈送到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在对国务院"19号文件"表示赞成和拥护以后,这些产业报希望管理部门能够把征订推荐与强行摊派区分开,企业自有资金订报应当视同自费订阅.曹恒武说:"行业报们早一天走向市场,就会早一天开花结果."  相似文献   

11.
常云 《青年记者》2007,(20):84-84
行业报是中国经济类报纸的主要存在方式,曾长期担负着中央各大部委机关报的角色,并与中国改革开放同步走入繁荣。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行业报通常被称为"产业报",或者叫"部委机关报"、"专业报"或"产业经济报"。1998年中国报协产业报委员会正式提出了"行业报"这一称谓,即专指中央部委所属的全国性的经济类专业报纸,服务行业领域涵盖工矿、交通、运输、建筑、信息、商贸、金融、工商管  相似文献   

12.
正在互联网的冲击下,身兼部委机关报与运营主体的行业报也难以独善其身,也必须深化改革和转型,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教育报》以用户为导向,全面深化改革,2012年至今先后三次全面改版,通过打造平台来实现"平台式"转型,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也为其他行业报的转型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 提升"三度"为平台式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所谓"三度"是指"信度、态度、温度",《中国教育报》大力践行这"三度",质量得到了大幅度提  相似文献   

13.
行业报要拉近与生活的距离 行业报记者编辑一直被要求成为"专家型"人才,必须"坐得下,钻得深".一些经济专业的学生,兼之有一些新闻爱好,反而更适合.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中央正在大力推进报刊转企改制等工作,目的是有效整合报刊资源,"做大做强一批、整合重组一批、淘汰退出一批",解决我国报刊业中长期存在的多而不精、体量不大、品牌不响等问题. 在"党报为中枢,行业报、都市报为两翼"的报刊格局中,行业报的转型、转企问题也备受关注.有专家认为此类报刊由于自身具有的先天优势,将迎来发展的"春天".也有声音指出行业类报纸由于存在传播面狭小、受众面相对窄小等问题,将进入发展的"寒冬".  相似文献   

15.
赵虎  甘琛  张弛 《传媒》2018,(11):23-25
在传统媒体一统天下之时,行业报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不能像社会媒体一样面对普通大众,因而不管是在发行量上还是在广告创收上很难取得较大成效.但是,在新媒体冲击下,行业报因其自身的专业性,其发展的局限性却反而成为一种能保护自身免受外界入侵的壁垒,让行业报保持了平稳发展.随着新媒体、大数据及人工智能对于整个业态的冲击,行业报却出现了"身融心不融、形融神不融"的窘态,如何探索出适合当前行业报发展的路径,成为行业报人的使命.  相似文献   

16.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可能是国内各类报纸"千报一面"的顶峰大聚会.瞧一瞧,看一看,从5月5日到3月20日的大部分时间段.中央各主流报纸、地方省市党报乃至某些都市报、行业报,各报每天第一版的大多数文稿、图片,完全是一样的脸面,甚至连排列位置也仿佛人民日报再翻版.  相似文献   

17.
行业报如何提升核心竞争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查迎新 《传媒》2007,(6):37-38
行业报是我国报业大家庭中一个独具特色的成员,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些报纸从过去被国家有关部委等行政部门捧在手里衣食无忧的"甜蜜岁月"走上了跳进市场海洋自谋生路的"艰辛旅程".在这一变革中,大多数行业报由于顺应了潮流,及时从办报理念、办报实践上进行调整,所以即使是脱离了财政体制和行政权力的呵护,仍然保持了勃勃生机.总结他们成功的经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他们较好地明确并确立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并使这核心竞争力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提升.但是也有部分行业报没能很好地实现这一转变,至今仍然为生存而苦苦挣扎.  相似文献   

18.
当前,新闻传播业正身处一场重大而深刻的媒体融合式发展变革中,行业报面临着转型与转制的双重考验。在媒体融合大势中,行业报能否突破重围、走出困境,如何抓住机会、再创辉煌,是所有行业报从业者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本文从"平台融合+服务提供"、"内容融合+调整产品结构"两方面探析,结合中国气象报媒体融合实践,对行业报如何开展媒体融合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9.
理论探讨找准"热点"行业报的思想性体现在对社会热点的专业化解读,及时介入行业内的理论研究热点、难点以及分歧点.《中国劳动保障报》"声音观察"版定位于解读新颁布的人社领域政策法规,深入分析和探讨行业内的热话题,专业和理论色彩较浓.开始我们犹豫,版面稿件偏重理论界前沿话题、介绍国外社会保障实践的经验教训、解读行业热点,这与目标读者的实际工作有一定距离,他们会喜欢看这种理论色彩较蛐大块头文章吗?  相似文献   

20.
行业报:“要行业”还是“甩行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山西省行业报系统,山西工人报是惟一蝉联7年"山西省一级报纸"的行业报。在全国工人报刊系统,山西工人报是获得国家最高新闻奖和本省最高新闻奖数量最多的工人报。作为一张行业报,山西工人报为何能在竞争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