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7 毫秒
1.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全球格局的深刻调整,当前我国人民的社会日常生活正发生着广泛而又深刻的变化,各种思想文化观念交融交锋日益频繁。在日常生活领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着严峻挑战,充分认识日常生活领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入探究日常生活视域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构建的理论、利益和实践逻辑,科学把握历史与逻辑、利益与价值、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构建原则,有利于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相似文献   

2.
社会转型期我国意识形态发展的困惑及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转型期意识形态面临国内国际社会发展的较多困惑。社会转型期意识形态的发展需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体现这一时期意识形态与原有意识形态既继承又创新的发展特点,体现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坚定性与包容性的统一、主导性与认同性的统一、刚性与柔性的统一。针对社会转型期意识形态发展的困惑及特点,应在社会整合的过程中实现意识形态的认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确立共享的价值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和创新,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权威性和合法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社会转型期具有核心特征的共享价值体系,是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和特点的主流意识形态,具有预测性与前瞻性。  相似文献   

3.
社会思潮是意识形态的重要领域。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需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应当深化对意识形态建设基本规律的认识,注重提高引领社会思潮的能力和水平,通过不断增强引领社会思潮的主导能力、建设能力、批判能力、协同能力,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作出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中国深化改革和加强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目的都是为了实现社会治理方式的现代化。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点是城市公共治理模式的完善。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有一个价值标准的问题,即朝什么样的方向发展才是健康的发展,怎么样的发展才是好的或更好的。城市公共治理的价值取向应该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需要,应该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走人本治理、民主治理、公平治理、依法治理、文明治理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维护祖国统一、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和谐与稳定具有深远的意义.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面临诸多方面的困难与挑战.针对这些困难与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应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坚决抵制境外敌对势力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从而维护中国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作为"根本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以此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根本制度的确立表明党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文化建设的规律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和"制度优势",并呈现出强大的治理效能。需要站在哲学高度"回到马克思",从马克思主义制度哲学与当代中国制度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视角入手,阐明这一根本制度的根源、本质、定位和优势等四大基础性问题,从而为坚持和完善这一根本制度奠定坚实的学理基础。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国社会治理实践,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关于社会治理的重要论述。其科学内涵包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明确了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的社会治理目标,强调创新社会治理制度和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强调社会治理重心在基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重要论述具有严密的逻辑和完整的体系,开拓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理论与实践的新境界,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肖婷 《教育教学论坛》2013,(45):154-155
意识形态是与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领域。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鲜明特征。这些特征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产物,反映了中国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它反映了我们要在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础上,以开放的眼光来迎接新的世纪。  相似文献   

9.
中国治理模式的特色是:在治理主体结构中,党、政居主导地位;在治理对象上,地域差异大,多样化的区域治理明显;在治理目标上,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短期、分阶段任务相统一;在治理手段上,逐渐转向经济、行政、法律和思想并用的综合方式;在价值取向上,民主与稳定兼顾,但稳定优先于民主。中国治理模式,是基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形成的,而治理过程中的现代化战略目标与治理现实、国家与社会、行政与政治关系,则是治理发展的逻辑,决定着中国治理实践的走向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作用论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贯穿于高校教育的全过程,可实现高校育人与如何育人的有效对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容武装大学生头脑,通过创新高校教育功能,可实现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与大学生日常生活意识形态的统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实践,既有助于更好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也有助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和学术思潮,反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西化和分化。  相似文献   

11.
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执政地位,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命运。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上来,统一到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上来,统一到中央对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要求部署上来,进一步增强做好意识形  相似文献   

12.
任何时代都不可能只有一种意识形态一统天下,都存在多元社会思潮,问题的关键在于主流意识形态与多元社会思潮之间是什么关系。如果多元社会思潮认同主流意识形态的理想社会目标,基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制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遵循共识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那么,多元社会思潮对主流意识形态是依附、完善、丰富、相辅相成的关系,不会对主流意识形态构成威胁,不存在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如果多元社会思潮与主流意识形态在基本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那么,任其发展,就会出现颠覆性错误。因此,需要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多元化社会思潮,发挥其积极作用,有效抵制或化解其消极作用,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沿着正确道路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纳入国家建设之中,是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本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软治理体系的重要构成和软治理能力的重要表现,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国家治理方式。作为治理方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既不等同于思想控制,也不等同于思想管理。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化意识形态建设方面的主导作用、整合作用,加强主流文化和主导意识形态建设,夯实国家软治理体系的根基,构筑国家软治理体系的内核;另一方面,要适应多元治理、社会自治的新形势,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对多元文化和多样意识形态的包容性、涵摄力,丰富国家软治理体系的内容,拓展国家软治理体系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形成的理论体系和价值追求,具有理论的科学性、内容的开放性、立场的人民性等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为标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出现公信力下降、说服力减弱、引导力衰退等问题。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需要转变观念,加强理论创新,增强科学性;加强宣传教育,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开放包容,扩大共识,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15.
意识形态———无论就其复杂性,还是就其独特的社会作用来说,人们都不能忽略或轻视它。随着社会形态的进步,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对手的不断转换,意识形态斗争的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前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主要对手,仍然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社会主义一经问世,就面临封建意识形态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两方面的威胁,这两个斗争对手是不可低估的。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方面要随时提防封建意识形态残余的影响,另一方面又要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作斗争。近代以来中国一直饱受帝国主义、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文…  相似文献   

16.
深入探讨社会治理现代化与意识形态安全的冲突,对于缓和社会矛盾,缓解社会治理阻力,扎实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有着重要价值。本文结合社会治理主体、治理体系、治理能力,从社会治理现代化与意识形态安全的辩证统一切入,阐述了二者之间的冲突。坚持一元化的指导思想、构建科学的意识形态安全法律体系、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将冲突转化为合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是新形势下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内容。增强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是指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制度和道路方面的接受和认可。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受到来自国内外各种思想、观念、思潮及价值观念的冲击与挑战。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有利于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成果;有利于凝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力量;有利于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环境;我们要从战略的高度强化意识形态认同的教育意识;以务实的精神研究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教育内容;用科学的态度创新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8.
从文化哲学的视角来看,人类文化的发展总是多元与一元相互统一的过程。意识形态作为现实的社会生活的理论表达,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本身就具有文化的性质。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就表现为各种不同的文化观念与文化精神之间的对立和冲突。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才能在日益多元化的世界文化中确立中国文化的位置,才能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的同时创造出辉煌灿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世界文化的繁荣作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现代社会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分化,但社会过度分化的背后隐藏的深层问题是由利益分化、贫富分化所引致的价值共识危机,问题的消解应该诉诸于"社会主义"价值共识的重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价值"在意识形态层面的展开,在西方"意识形态终结"的思潮背后潜藏着意识形态领域的危机,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自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对世界性挑战和全球性问题的积极回应,也具有十分深厚的中国语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然是在中西古今各种价值观念的碰撞与融合、冲突与消解、传承与超越的历史生成过程中自觉建构起来的。  相似文献   

20.
当前社会思潮的新特点及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具有多元并存、关注现实、反思批判、广泛传播、复杂多变、积极作为、相互促进等特点。这些社会思潮的基本特点具有有利于增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有利于深入贯彻落实尊重差异和包容多样的方针,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方式方法等积极作用。同时也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产生强大冲击,干扰人们科学价值观和共同理想信念的确立,破坏社会主义道德风尚,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团结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