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写杂忆     
《中国档案》已经整整陪伴了我30年,不仅因为职业的关系,还因为纯粹的个人感受。30年了,职业离我而去的时日越来越近,内心的感受却愈加真切而深长,也许再过不久,我要重新翻检一下这30年的读写经历,捋一捋过往岁月留给自己的那份记忆。  相似文献   

2.
三年半前,30位报考南开大学的学子被调配到了图书馆学系,2003年春天,我有幸成了他们的班导师。我知道,他们与图书馆职业的结合其实颇像旧式婚姻中的拉郎配,但过去三年,我目睹了他们对图书馆职业从冷漠到认可直至热爱的过程。我和我的同事们在很大程度上充当了他们态度的改造者。  相似文献   

3.
激情与理想     
2008年的初冬,比以往温暖。 前些日.一位报社的采编新闻中心的主任即将退居二线。座谈时.她毫不掩饰内心的波澜和落寂,情不自禁地擦拭眼泪“真是舍不得,我太喜欢记者这个职业了……”我望着她,心生感动。因为近30年了.我们一起走在新闻战线的路上.难忘走进东单西裱褙胡同北京日报大楼时的激动,怀念曾经每个夜晚报社大楼的灯光,因为里面有我们的青春辉映。30年或曰弹指挥间.但30年从事着一个职业,痴心不改.何以支撑?激情与理想。我想,哽咽的她会认同我的回答。  相似文献   

4.
编辑出版工作是我钟爱的职业,一晃在这一职圈中干了30年.有时听人说,单位里有本事的走了,没本事的才长期在一个单位不动窝.我想,我就是"没本事"的一类吧.不过,30年走过来,有苦有乐,有舍有得,重要的是学到了那些在单位间跳跃中学不到的东西,也完整地经历了出版业的变革.  相似文献   

5.
从业30年来,我最为庆幸的是我从一而终地从事了我深深挚爱的事业--医学图书编辑.虽然这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职业,但却让我拥有很多机会和无数医学界名师大家共事,携手完成了一本本受读者欢迎、社会认可、值得称道的专业著作.  相似文献   

6.
《图书馆论坛》开辟“从业抒怀”栏目,我干了将近30年(如果把从学图书馆学的时间也算在内,则已三十又四年)的图书馆工作,虽然并无豪情可抒,但感想还是有的,也想谈点心里话。然而一拿起笔,就被首先遇到的问题难住了,那就是图书馆到底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职业?图书馆人又算哪一类从业者?图书馆到底是门什么职业?懵懵懂懂干了几十年,实际上从没有认真考虑过,更谈不上有正确认识。它既不能“经世致用”,又不能“终极关怀”;既不是理论思辩,又不是“奇技淫巧”。它怎么说也不在社会职业的中心。而且它似乎很难独立存在,总要依附于…  相似文献   

7.
从2003年笔者被调至交通台主持老牌节目《你好TAXI》开始,这6年来,我经历了广播的春天、发展年,经历了电台的分频经营,从一线主持人到节目副总监,我感受到了更加丰富的新闻内涵和更加深刻的新闻特质,让我对职业的理解跃上了一个新的层面。  相似文献   

8.
“人的一生有两个青春:一个是生理青春,一个是职业青春。人的生理青春是有限的,不过二三十年;而职业青春则因人而异,可以很长很长。我想,我的职业青春也许可以保持50年。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更应该珍惜自己的职业青春。”  相似文献   

9.
魏艾民 《军事记者》2008,(12):56-56
改革开放30年,走过这个全过程的各个年龄段的人,各种职业的人,都会从自己的经历中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我,一个新闻老兵(曾任解放军报社副总编辑——编者注),上世纪80年代末,在解放军报社夜班处理一件稿件的经过印象很深。  相似文献   

10.
“人的一生有两个青春:一个是生理青春,一个是职业青春。人的生理青春是有限的,不过二三十年;而职业青春则因人而异,可以很长很长。我想,我的职业青春也许可以保持50年。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更应该珍惜自己的职业青春。”——摘自本文主人公的话能够认识张赫玲女士,算是我的一种幸运。6年前,我从一家省属事业单位宣传部门调至她身边工作,那时,她是湖北宜昌日报社的总编辑,也是全国地市报界的第一位女总编。  相似文献   

11.
书与人生     
在大干世界里,每个人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有着30多年工龄的我,先后经历了从学生到军人,从公务员到记者,从记者到图书馆员等多种不同的工作岗位.在我从事过的这些职业里,其实我最喜欢的还是图书馆员这个职业.因为人生有涯知无涯,读书与人生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关系,从人呱呱坠地的那一瞬间开始,书就已经走进人的生活,成为每个人生活中的阳光、雨露、物质、精神,读书的质量与人生的幸福指数成正比.当我走进有着巨大藏书数量的图书馆,就犹如走进了实现人生理想的知识殿堂.  相似文献   

12.
何祚欢 《湖北档案》2004,(10):32-32
从1952年我读小学五年级时第一次登台唱快板算起,我与曲艺艺术的结缘已有51年。从1963年我成为职业评书演员至今,我的舞台生涯,也整整是40周年。  相似文献   

13.
东文 《青年记者》2004,(5):22-24
记者:请问,您是什么时候到《中国经营报》工作的? 李佩钰:我是1986年来到《中国经营报》(当时叫《中国农村经营报》)工作,从这里开始了我大学毕业之后的第一次职业经历,而这一职业一直伴随我至今,已经17年多了。记者:您是学什么专业的?新闻是您最开始的本行吗? 李佩钰:我在大学里学的是纺  相似文献   

14.
金石明 《中国记者》2022,(11):68-69
<正>当得知自己获得本届“长江韬奋奖”的时候,我想起来更多的是我记者职业的开始,那时候,我只是单纯地想做记者。我是做了八年的语文老师后,再来做记者的。那时,我即将30岁,已是而立之年,想起高考时的“新闻”第一志愿未能如愿,选择了重新开始。  相似文献   

15.
舒乙 《档案天地》2012,(10):4-7
颠簸中的童年 我1935年生在青岛,当时老舍先生在青岛教书,他从英国回来以后直接就到了山东济南齐鲁大学,1934年他转移到青岛到山东大学教学。生我的第二年他就去了山东大学的教务,变成了职业写家,1936年的他成为职业写家以后,第一个成果就是《骆驼祥子》。写《骆驼祥子的》那个地儿叫做青岛黄县路,好像老舍旧居现在改成了"骆驼祥子博物馆"。  相似文献   

16.
职业倦怠又称“职业枯竭”。是近30年来在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领域中研究的热点之一。针对图书馆员职业倦怠的困境,指出从职业观、利益观、人本观及情绪观等方面避免图书馆员职业倦怠,以促进图书馆员职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人的一生有两个青春:一个是生理青春,一个是职业青春。人的生理青春是有限的,不过二三十年;而职业青春则因人而异,可以很长很长我想,我的职业青春也许可以保持50年。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更应该珍惜自己的职业青春。”——摘自本文主人公的话  相似文献   

18.
我与档案结缘已有30个年头。档案就象一根线串起我生活、工作的足迹,档案教会我做人、做事;档案伴随着我从一个不懂事的小毛孩逐步走向成熟;档案已成为我生活、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我与档案已结下深深的情缘。这30年又正是改革开放的30年,我也见证了南京市建邺区档案事业在改革开放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6月20日,收到《新闻三昧》杂志主编王宏铭先生的新著《社会转型期的记录与思考》(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年3月版)。读完全书,我的第一印象是,作者的执着与思考,令人钦佩。192篇作品中,有31篇“阅旧随笔”。这本洋洋50万言、集成作者30年职业心血的文集,记录了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诸多思考,也见证了改革开放30年来这个伟大变革时代前进与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20.
豪爽坦荡、刚正不阿,这是施渠通给我留下的第一个印象。施渠通今年30岁,是一个事业心极强的人,他从温州来京闯天下,办起了“施渠通(榕芽)人像摄影室”至今已有5年,成绩斐然。他从22岁开始搞摄影,一直视人像摄影为终生职业。他的“下海”,用他的话说——拿爱好去挣钱,用挣来的钱再维护自己的爱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