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肖余恨 《教育文汇》2004,(11):20-20
一位南京某小学四年级的老师,在教《特殊的葬礼》这篇课文时发现,课文和环保联系紧密,于是她便想到让学生们调查学校周围污染严重的金川河,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向市长反映问题。老师的提议立即得到学生们的热烈呼应。学生们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详细的实地调查,并认真写好了信,但最终只有一名学生寄出了信,并幸运地得到了市长的回复。南京《现代快报》在报道这件事时说,“致信市长说污染”的行动“夭折”了。在我看来,这是值得认真分析的一件事。  相似文献   

2.
惊慌·惊愕     
这是一堂语文课。课文是一篇微型小说。微型小说里写的是在某堂语文课里,学生们发现语文老师讲课中出现了错误,但都不敢作声,只是惊慌地望着老师,最后还是一位大胆的学生勇敢地提出来了。讲台上的语文老师绘声绘色地朗读完这篇微型小说后,他记起在师范学院读书时,语文老师着重强调,给学生分析课文首先要抓住文中的关键句子,关键句子中又要抓住最准确的字词。于是他滔滔不绝地讲述这篇微型小说在描写学生知道老师有错却不敢言的心理状况时,作者为什么要用“惊慌”而不能用其他的词,比如“惊愕”。他说:“这篇微型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作者造…  相似文献   

3.
赵鹏海 《班主任》2009,(3):33-33
下面是一位老师讲的真事。实习的最后一天,我和几位老师及听课的领导坐在教室后面听一位年轻女教师的语文课。复习完生词,女教师安排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室里充满朗朗的读书声。渐渐的,学生们的读书声停了下来,只有一个男生似乎没有察觉到,仍然捧着书忘我地大声读着。安静的教室里回荡着男生那稚嫩的、有点结巴的声音。  相似文献   

4.
教鞭,是不可缺少的教学工具,对于小学低年级来说,尤其是这样。它虽然简朴,但使用起来并不简单。有位老师是这样使用教鞭的: 在总结小学第二册语文《我们的好老师》这一课时,教者要学生谈谈课文中我们的老师是怎样的一位老师。有的学生说这是一位认真批改作业的老师,有的说这是一位不怕困难的老师,有的说这是一位带病上课的老师……学生回答一句,老师板书一句。学生把课文里那位老师的优点全答出来了,就是无人概括出“我们的老师是位好老师”这个中心意思。听这堂公开课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5.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一株紫丁香》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歌。全文5小节 ,讲的是小朋友们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 ,表现了小朋友赞美老师、热爱老师的一片真情。在整篇课文的教学中 ,我选择好一个个问题的训练点 ,创设下一系列的问题梯度 ,让学生在问中感知与理解。一“问”课前出示问题一 :“课文里的小朋友是怎样表达他们对老师的爱的呢?”学生带着问题饶有兴趣地默读全文。修订版“大纲”指出 :“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里说的整体感知即是让学生充分自由地感知课文…  相似文献   

6.
近日我们学校搞了一次集体备课,一位老师执教《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在评课的时候,有不少老师反映,这样的课文难于执教,原因是这是篇叙事文,没有溢美的言词,人物形象也并不是十分鲜活,另外,课文里所蕴含的人文内涵,学生读了一遍也就能全部了解,也没有什么可挖掘的。所以,老师们不得不对这篇“浅文”选择蜻蜓点水式的教学。  相似文献   

7.
我曾听过两位老师执教《草船借箭》,在总结课文时,均设计了一个问题。 第一位老师问:“《草船借箭》这篇课文说明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周瑜是个怎样的人?”课堂里仅有几位学生举手,所答也  相似文献   

8.
曾听过多位老师执教《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发现了一个带有共性的问题,即教学这篇课文时,老师们多从“彭德怀爱他的大黑骡子,为什么却将它杀掉”这一问题入手,突出“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的主题.运用各种阅读方法,使学生感受彭德怀的大爱精神。但是,尽管老师们在课堂上满含深情地叙述,声情并茂地引导,不失时机地播放感人的画面,整个课堂却总有一点“隔”.让人有一种不真实的生硬感。  相似文献   

9.
通过教师适度的启发引导,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求知,逐步走向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之路。这是教育最美好的境界,也是我们每一位课堂教学中努力追求的一种境界。我在执教《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首先让学生预习课文,再让学生自读课文,读完后,我告诉学生:老师要提出一个问题,请你猜是什么问题呢。这下孩子们的兴趣来了,读书的积极性高了。接下来争先恐后地发言:“老师想问课题为什么叫《只有一个地球》?”“您会问地球上的资源为什么不会再生?”“您会问我们怎样保护地球上的有限资源?”“为什么说地球是可爱的?”等等。学生们纷纷连续提出了十…  相似文献   

10.
一位年轻的女老师精心准备了一堂语文公开课,课题是《林冲棒打洪教头》(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第十八课)。老师让学生通读一遍课文,找出自己不懂的字、词、句。读了之后,很多学生提出了问题,老师也一一进行了回答。老师感到这一环节进行的差不多了,刚要转到下一个环节,这时有一个同学站起来问:“老师,书上说林冲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这里的东京是日本的东京吗?”老师毫不犹豫地说:“当然不是。”并示意学生坐下,这时又一个同学站了起来:“老师,我认为东京就是北京。老师这时有点不耐烦了:“大家注意,东京就是东京,不是日本的东京也不是…  相似文献   

11.
听过两位老师教学《飞机遇险的时候》,两节课都设计有表演的活动。一位老师设计的活动效果给人的印象是:几个上讲台表演的孩子很有表演的天赋,遗憾的是这些表演都经过了课前的排练,是由老师牵着鼻子走的。如果教师能大胆地放手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演练的话,其实际教学效果就会大不一样了。另一位老师设计的《飞机遇险的时候》的演练活动是这样开始的:在开课后,她首先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弄懂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有哪些主要人物。接着,按照课文后所描写的人物:周恩来同志、小扬眉、机长和工作人员,让学生根据个人的爱好分成三个小组,分别找出描…  相似文献   

12.
笔者曾听过一位教师讲授&;lt;伟大的友谊&;gt;一课,其中的一个教学片断让我感触很深.   教学中,这位教师在让学生自由读课文之后,启发学生提问.其中有一个学生站起来,问:“老师,插图中哪个是马克思?“教室里立刻哄堂大笑,显然,学生们觉得这个问题太简单、太没价值了.   ……  相似文献   

13.
我们时常会发现这样两种情景:教师提问后,学生们举起了一只只小手,当一位学生没有回答好老师提出的问题时,老师马上把脸一板,送给学生一个寒心的“冷笑”,学生不如所措,灰溜溜地坐了下来,这是一种情景。而另一种情景是学生没有回答好老师的问题,老师却送给学生一个温暖的“微笑”,让他坐下来再好好思考。  相似文献   

14.
最美的答案     
一位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讲了这样一件事:在一场地震灾难中,一个人帮助一个盲人探路……老师让学生们说说这两个人的关系,于是有的说  相似文献   

15.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学习课文时,我们一般要引导学生仔细读题、审题,分析研究题目中的关键词,从题目中揣摩课文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笔者在听课中也发现,许多老师在新课揭题时,都喜欢让学生质疑: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这个环节应该说是一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深入学习课文的“兴奋点”,因为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学就其本质而言就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由疑而问,也是一个自主探究、不断创造的过程。但有些质疑课题现象值得我们去反思和研究。如一位老师教学《哪吒闹海》(苏教版第五册)一…  相似文献   

16.
一位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时,点了一个学生读课文,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听,找出这个学生有哪些地方读错了。读书的学生刚读完第一自然段,一只只小手便齐刷刷地举了起来。有的学生还不停地喊着“我,我”。当这名学生读完课文后。学生们一个个不客气地把所有问题都列举出来,把这个学生说得一无是处。找到问题的学生当然都很开心。因为他们得到了老师的表扬;然而,读书的学生却一直埋着头,很沮丧。结果,老师还给读课文的学生一个定性评价——没有认真预习。  相似文献   

17.
正作家麦家,升初中时成绩一般,是一所普通学校里的普通学生,但他至今仍庆幸自己在这所学校里遇到了一位"好得让你无法想象的老师",他自称这是他"人生的一大幸运和财富"。这位好老师姓沈,是教化学的,他常对学生们说:"学来的知识是草,思考出来的知识是树。"并反复提醒学生们,应该在头脑里种树,不要种草。  相似文献   

18.
<正>当前许多老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常常采用"我手写我口"的教学理念。在作文教学设计时,往往先让学生根据话题、图片的提示进行说话训练,然后再让学生把所说写下来。我校一位老师在讲完课文《陶罐和铁罐》之后,想让学生模仿这篇文章再续编一个小故事,老师在编好开头之后,学生兴趣盎然地将故事编得非常精彩,然后老师就让学生将编的小故事写出来。结果发现,只有十多位学生写得非常棒,有自己的创新,可是也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没有写,  相似文献   

19.
编者的话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听说了一位老师在学生毕业前夕给他们写了一封信。当该老师在主题班会“一起走过的日子”上为学生朗读时,因为毕业前的特定情绪,学生们都哭了。这封信发表在校报上后被一些师生收集起来。一位近八十高龄的老教师读过信后说,这位老师把自己多年做老师想说的话都充分地表达出来了,让她很感动;另一位年轻老师讲,这篇文章,自己读过多遍,每一遍都会掉眼泪。征得这位老师本人的同意后,我把信(有删节)呈献给广大读者朋友,并在教师节来临之际,祝愿教师们节日快乐!  相似文献   

20.
不久前,我到小学里听一位一年级老师教《她是谁》一课。有两个小镜头可把我吸引住了。当这位老师教了部分生字词让小朋友自由读课文以后,问:课文里的“她”说的是谁呢?有一个小朋友答:“她”说的是“老人”。另一个答:“她”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