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代中国留学教育肇始于容闳所倡导的留美幼童的派遣,其后派遣学生留欧,至清末又出现留学日本潮.容闳的故乡今珠海地区是中国留学教育的主要发祥地,它对中国留学教育文化的发展贡献殊多.近代中国是一个不断遭到列强侵略的国家,近代中国文化的发展与整合在面向世界、学习西方的同时,一直怀有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诉求.近代中国留学教育和留学文化作为近代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内涵和突出表征,始终显现出开放性和民族性兼具的特色.而容闳和被称为"容闳的'美国人'的"留美幼童们,他们回国后输入"西洋之学术","介绍西方科技到中国",为"中国追求现代化"和"复兴中国"作出了重要贡献.这实际是中国留学教育和留学文化所具特色的人格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国际留学教育与人才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国际留学教育历史,其中人才流动的特点昭然而示,即个人行为的文化交流.随着国际留学教育发展,里程碑上刻画的竞争色彩越来越浓,其中人才竞争尤为突出.根据国际留学教育"推拉"理论,中国留学人才流动也应一分为二地加以分析和判断.中国留学人才发挥的作用是无与伦比的.  相似文献   

3.
在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发展历史上,留学教育在思想启蒙、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社会变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我国留学教育的性质和特征,结合近现代史的分期,将近代以来的留学教育分为四个时期,分阶段进行历史回顾,评述各时期的历史贡献或经验教训,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4.
郭嵩焘是近代中国首先提出在留学中学习西方"实学"和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阐述留学地位的思想家。他认为洋务派的派遣留学有局限,并且提出了不少的建议。他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走出国门的驻外使臣,在出使期间,他积极推进当时的留学工作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他的留学思想和实践在近代中国留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5.
舒新城(1893-1960),原名玉山,学名维周,字心怡,湖南溆浦人,是我国著名的出版家和教育家,曾长期担任《辞海》主编,而且一生关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著作颇丰.其所著的《近代中国留学史》是我国近代第一部研究留学问题的专著,奠定了中国留学史研究的根基.该书初版于1926年,2011年5月被上海书店出版社纳入"新原点丛书"再版,以纪念"他们一直是中国现当代学术的原点所在"[1]之重大意义.时光荏苒,在"教育国际化"风起云涌的当代中国,认真阅读这本著作,把握我国留学问题变化的历史脉络,品味作者的家国情怀,有助于我们对当前的"留学热潮"进行"冷思考".  相似文献   

6.
五四时期,在"科学"与"民主"的旗帜下,西方的各种思想被介绍进来.不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传播,实用主义教育思想随着杜威等人的来华也进入中国.教育界出现了改革的活跃气象.陈鹤琴在美国留学时就曾受过杜威等人教育思想的陶冶,回国后便一直致力于中国儿童教育的改造.他对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死气沉沉的教育素来不满,力图借鉴西方现代教育成功的经验,结合中国的实际进行实验,创造出科学化、中国化的教育理论,对中国的传统教育进行改革.二十年代,陈鹤琴在南京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实验,写出了  相似文献   

7.
在近代留学教育中,商人资助留学作为官费留学、自费留学的一种补充形式,具有自己独特的意义.近代"烟草大王"简照南作为一代实业家,在与欧美列强竞争的过程中,认识到"学之不兴,实业难兴",因而于1920年到1922年连续3年资送37名学生留学欧美,其中包括"中国会计之父"潘序伦以及对中国物理和水电事业作出极大贡献的倪尚达、汪胡桢等.他的这一举动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良好的反响,而且对中国的近代化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此外,这种留学模式的成功,对今天的留学教育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19世纪末,以教育强国的德国进入国人视野,大批中国学生留学德国及西方其他国家学习先进思想理念.20世纪初,蔡元培留学德国,回国后以"教授治校"学术自由"经济独立"思想理念主掌北京大学,使之在近代中国大学中独领风骚,时至今日,余音未绝.蔡元培在北京大学的改革充分体现了德国经典大学理念在近代中国的传入与影响.德国经典大学理念的核心是:以"寂寞"和"自由"为基础,追求纯粹的科学研究和修养自身个性,不为外在"物欲"所动,在学习中达到一种"超我"的境界,从而服务于国家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作为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的使命.但是在教学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师要充分发挥好这门课程的作用,首先必须处理好"两个了解"与"三个选择"、课堂讲授的宏观叙事与历史史实的细微叙事、历史学科性质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中国教育界有过一场关于留学教育问题的争论。争论由弹劾清华学制对留学美国学生的遴选公平问题引起。争论的焦点是:中国是否应该继续派送留学生及留学教育的国别选择问题。争论的实质是:留学教育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助力还是阻力?造成留学教育问题的原因是社会的还是个人的?争论目的是:探索中国留学教育的方向与道路。争论的结果是:留学教育的宗旨、方向和政策发生了变化,留学教育因此得以改进。争论提供的历史借鉴是:留学教育与国内教育的关系问题以及留学生归国的教育价值与教育服务问题,这些问题其实也是当代留学教育研究的重大命题,需要我们做出时代的回答。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现代中国留学族群和留学文化的全新视域中,分析了新月派作为"后五四时期”美英留学群一个次属文化族群和文化派别的相关性质、取向、品格和历史地位.作者强调指出新月派不仅仅是一个一般的文学派别,而是一个以五四前后美英留学者为主体的留学文化族群和文化派别;美英留学教育和文化不仅极大地影响了新月派思想、文化、文学的选择,而且赋予新月派乃至整个现代中国文化文学非常明显的多源与多元互动展开的倾向和特征.  相似文献   

12.
近代湖北的留学教育起步较晚,但在清末不出10年时间,该地区就形成了留学的热潮,其留学规模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这种局面的打开与形成,与其时湖北主政人物的留学教育思想有着紧密关联.民国初年,湖北就有了派遣百人出洋的留学计划,并对留学各项事宜进行规定,自此湖北的留学政策开始以文本形式出现,留学教育逐渐步入有法可依的时代.及至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湖北省府频繁出台有关留学教育的规章制度.从此该省留学教育政策渐趋规范和完善.透过湖北留学教育政策的演变,可见近代中国留学教育由无序到有序的规范化管理过程.  相似文献   

13.
清末留学教育是在中国封建王朝走向末路的历史境遇下,由清政府主导进行的学习西方的留学教育,是中国现代留学教育的开端。清末留学教育对于中国近现代的教育、政治、人才培养和科学文化观念的变革都具有重要意义,但也存在缺少统筹规划和符合时代发展的留学教育理念的历史局限,留学生的知识层次也普遍较低。从国际化战略视域下进行考察,在信息化和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清末留学教育对于当代中国留学教育仍有启示,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双向留学教育是当代留学教育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增强实效性应做到四个"结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主渠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将理论学习与情感体验、中国历史与国际背景、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并积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正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以中国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现代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著述新编的《家庭教育与父母教育》一书,其中的家庭教育理论以及父母教育思想,是陈鹤琴探索并推进中国化、科学化、民主化的儿童教育的基础部分,也是他孕育的"活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陈鹤琴早年毕业于清华学堂,抱着学教育、教儿童的志向赴美留学。在美期间,深受实验教育的精神熏陶和进步教育思想的影响。1918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育硕士学位。  相似文献   

16.
面向东盟的来华留学教育政策路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过程中,加强双方的教育合作势在必行.留学服务是重要的教育服务贸易方式,也是今后高等教育政策领域中必须加以重视的服务领域.本文从教育服务的视角来定位面向东盟的来华留学教育政策路径,提出:(1)要认识和利用比较优势,开拓东盟国家来华留学生源;(2)拓展合作办学力度,推动部分基础性和技术性课程和专业的国际化;(3)扩大高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范围,推动校际间学生的交流.政府在推动面向东盟的中国留学教育中也应该发挥指导和监管的作用,同时利用政策平台服务于中国高等学校的对外教育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17.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赋予了来华留学教育新的使命.本研究通过对世界前八大留学目国最新位序变动情况及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支持力度是影响留学教育的两个重要因素.本研究从经济发展、教育资源投入、政策支持及社会文化四个方面作进一步实证探索.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与生源国双边贸易关系、留学生教育师资队伍以及奖学金政策对吸引国际学生来华留学具有积极作用;地理距离、学历学位互认政策和教育投入占GDP比重具有负向影响;生源国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距离对不同类别国际学生来华留学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因此,在新发展格局下,我国应以需求为导向,强化国际联结机制,构筑服务"双循环"的来华留学教育体系;以质量为根本,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升来华留学教育服务"双循环"的能力;以资源为保障,优化发展空间布局,提高来华留学教育服务"双循环"的效率.  相似文献   

18.
沈庶英 《教育研究》2021,42(6):92-99
课程思政是将各类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环节,以实现价值引领、知识教育、能力培养的育人行为.加强来华留学课程思政,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实现知识教育与价值引导的双重目标和指数效益,是培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者、文明交流互鉴的推动者和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中国在世界话语体系地位的重要举措.中国国情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国现代文明教育、中国法律法规教育、国际理解教育等是来华留学课程思政的基本内容.基于学科交叉统整的来华留学课程思政包括课程聚合、内容聚合、教师聚合、学生聚合、师生聚合等.来华留学课程思政通过价值塑造、教师身教、真实展示、平等对待、分层递进、真情传递等培养未来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19.
国家公派出国留学是国家留学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留学基金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聚焦国家需要,突出重点,优化结构,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全球视野的高水平国际化人才,为增进与国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交流合作,加快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20.
《劝学篇》与20世纪初年的留学日本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文运用文本析的方法,对张之洞《劝学篇》中的“游学”思想进行了辩证的分析。指出《劝学篇》中的“游学”思想在认识层面上,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的方向,反映了中国学习西方从西艺到西政的实质性转化,促成了20世纪初年中国的留学日本热。但是,其“游学”思想在实践层面上,以留学日本为学习西方的“捷径”,采取以“速成”为主的教育方式,又丧失了中国学术“探本溯源”“厚积薄发”“融会贯通”的传统,形成了中国近代学术研究急功近利的倾向,导致了“欲速则不迭”的消极后果。为中国当代留学教育提供了历史的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