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当代审美场研究始自 80年代中后期。较早运用“场”的理论是林兴宅。而真正意义上的审美场研究 ,则是李欣复、章海荣、葛启进。上述论者对审美场的构成、审美场结构的动态性、审美场中主客体对应关系、审美场的类型、审美场效应等理论问题作了阐释。真正建立审美场理论体系的是袁鼎生。其《审美场论》从现实时空的审美场深入到了心理状态的审美场 ;对审美场的各种力作了精当的描述和剖析 ;深入论述了各对应力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2.
从审美生态学的视角研究丰子恺的艺术人生。丰子恺的艺术教育是以培养真善美的崇高人格为目标。由于他具有对应地建构审美生境和审美人生的潜能,他的审美教育理论实际上已超出了真善美的审美场,向着益、宜的高层次的审美场发展。  相似文献   

3.
旅游审美体验活动实质上是旅游者与旅游场之间互动所引发的旅游者的心理过程及其结果。在研究相关的场理论的基础上,对旅游城市地标审美作用机制进行分析,探讨了旅游城市地标三度审美问题,认为可以从环境、形式、象征三个层次对旅游城市地标进行对应的感受、知觉、理解三层次的审美解读。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是一个巨大的审美场,作品中的人物与环境、人物与人物、情与景之间所构成的复杂多重的审美对应关系。其中刘姥姥与贾母之间是一种身分地位和生活环境的异质对应与情和爱的动态耦合的审美同构关系。对其研究探讨,既有助于把握《红楼梦》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对照的审美心理效应,又有助于认识《红楼梦》这个巨大审美场的审美蕴和审美价值,更有利于理解《红楼梦》所揭示的以荣国府由盛到衰象征封建社会必然衰败这一深刻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阐述场概念的基本含义开始,着重分析了旅游审美场的三个特点及由此拓展的新的学术空间。从旅游审美场地点性中拓展出旅游美学所追寻的基本学理精神;由旅游审美场二度审美中透视出旅游美学由景观建筑学与美学构成的学科特点;以及导游参与审美所开辟出的审美关系中第三者定位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是一个巨大的审美场 ,作品中的人物与环境、人物与人物、情与景之间所构成的是复杂多重的审美对应关系。其中刘姥姥与贾母之间是一种身份地位和生活环境的异质对应与情和爱的动态耦合的审美同构关系。对其研究探讨 ,既有助于把握《红楼梦》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对照的审美心理效应 ,又有助于认识《红楼梦》这个巨大审美场的审美意蕴和审美价值 ,更有利于理解《红楼梦》所揭示的以荣国府由盛到衰象征封建社会必然衰败这一深刻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7.
中国诗学审美命题是表达诗学范畴之间意义关系的理论命题。本文运用理论与作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涉及审美发生学、作品构成论和接受美学的六大审美命题,对于深入把握中国诗学审美理论精髓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读与学本的审美关系和审美情感的存在方式问题,始终是审美阅读理论难以把握的难点。从现象学角度对这两方面作出存在论的描述,以期为审美过程的体验和诗性把握提供理论上的说明,审美阅读绝不仅是理解、提取作品意义的一个环节,而是学本身存在的方式。  相似文献   

9.
审美场是指一定社会历史时空下具有共同性的审美氛围。利用审美场理论来分析桂西北当代文学,可以总结出桂西北审美场存在多维共生特性。从审美理式上来看,它主要是对主流意识形态审美场的呼应,对汉族审美场的趋同;从审美范式上来看,民族、环境和时代共同参与了桂西北文学的书写。按照历史演进,可以将桂西北文学分为英雄期审美场、“百越”审美场和大众审美场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象征传达的不是意义,而是多种意义整合而成的复杂审美感受,象征审美效应就是通过对象征意义的理解达到对象征意蕴的体悟。实现象征审美效应的动力因素是象征物象与读者的审美对应关系,其中包括文化对应关系。当这种对应关系呈差异性时,象征审美视界产生阻断,可能导致负效应的产生;而当对应关系呈对等性或克服了差异性时,则可能产生巨大的审美效应。故象征审美效应的生发不仅是相对的,而且常常是背反的,即正效应与负效应相伴并生  相似文献   

11.
为响应当代美学人学化发展的呼唤,补正美学研究中重“史”轻“论”的流弊,胡家祥先生推出了其新《审美学》并在书中构建起了自己的心灵美学理论体系。章从研究视界的转换、心灵结构图式的描绘,审美记的新定及“审美人”的塑造四个方面对《审美学》的理论特质作了解读与评析。  相似文献   

12.
审美距离说     
有关审美距离的理论前人已有相当深刻的探索,但还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本文试图从功利距离、时间距离、空间距离三个层面加以阐述。审美距离不仅可以产生朦胧美、飘忽美的效应,而且还有更深刻的美学意义——即对审美个体有限性的超越。  相似文献   

13.
审美关系理论是现代美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系着审美特性、美感经验以及与之相应的美的感性形态的生成问题,而且关系着美的根源或美学本体论问题。中国现代美学早在30年代就对审美态度和审美关系作出了较系统的论述,在一度中断之后,进入80年代又一次提出这个问题,这表明审美关系作为现代美学课题所具有的重大理论价值和无法回避的历史意义。审美关系理论仍需要向前推进,仅仅局限在经验地描述审美不同于实用和科学的特点,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代美学的研究水平。实际上,非实践、非认识的审美关系,恰恰是从实践和认识两大关系中转化升华出来的,为了深入理解审美关系,必须首先理解实践关系和认识关系,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看到作为两者综合的审美关系及其特性是如何形成的,看到美的形态是在怎样条件下呈出来的。这些理论,将为审美关系的动态研究,为美的形态和艺术创造的历史研究,提供美学基础理论的支撑。  相似文献   

14.
审美经验既是美学研究的基本命题,也是艺术研究与评价的基本切入点,因此厘清审美经验的发生机制以及其对艺术创作产生影响的机理,对于美学研究和艺术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使审美经验理论逐渐成为系统的、科学的理论,进一步阐释审美经验的复杂性及主客观方面的多种联系,从而全面、深入地揭示审美经验的奥秘,我们有必要对审美经验的应有之义做进一步的追问。  相似文献   

15.
审美人类学作为一种用现代人类学的理念和方法研究当代美学问题和审美文化现象的跨学科理论,以其特殊的视角和研究方法,提出了许多重要而有意义的问题。审美制度深入研究了各种文化制度和意识形态对美的显现的制约、规定的客观事实,同时也揭示了这种规定背后被遮蔽的权力关系。审美制度研究是深化和拓展审美人类学研究取得的一个新成果。  相似文献   

16.
笔者近几年在从事《公共关系学》教学的过程中,欣喜地看到公共关系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理论上的充分发展,同时也感到我国公共关系的理论研究缺乏从审美这一较高的层次上进行深入的探讨,这也导致我国公共关系的教育尚停留在对一般原理或基本理论的普及型水平上。为些,笔者想就“公共关系审美”作为一个可供深思的问题提出来,谈些自己的看法。一、公共关系与公共关系审美通谷地说,“关系”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或影响。公共关系也是一种关系,不过这种关系不是一般的联系或影响,而是指一定的社会组织与特定公众之间的联系。在公共关…  相似文献   

17.
“中和”、“调和”是酒文化审美场的基本功能。酒文化审美场是通过对无数人类个体的审美同化 ,来实现对人类群体的审美调节 ,最终实现对人类环境的整体调节。这种调节机制和功能 ,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8.
从宏观上考察中国当代 8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审美场研究。对其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 ,对各阶段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价 ,既充分肯定了成绩 ,也指出了存在的不足 ,以期引起审美场研究者的反思 ,从而更深入地探索  相似文献   

19.
从宏观上考察中国当代8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审美场研究。对其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对各段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价,既充分肯定了成绩,也指出了存在的不足,以期引起审美场研究者的反思,从而更深入地探索。  相似文献   

20.
古代审美感应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审美感应论是中国古典美学中关于审美感情发生的经典理论,具有深刻而丰富的理论内涵,其功能既体现在审美创造方面,也体现在审美欣赏方面。审美感应论涉及审美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艺术活动的本质及古代艺术的审美理想等重大理论问题。古代宇宙创生论及“天人合一”等哲学思想影响了审美感应论的生成。审美感应论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