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相信每位同学都进过厨房,但是你注意过厨房里所涉及到的物理知识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厨房看一看!题1:在日常生活中,将面制品放在水中煮,不会发黄、变焦,而放在食用油中  相似文献   

2.
自然界里有各种各样的气体.常温常压下有的可看到,有的可闻到.例如:黄绿色的氯气,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无色的氧气、二氧化碳和氮气等既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它们确实存在于空气中.我们熟悉的水蒸气就存在于空气中.水蒸气是什么样子的呢?烧开水时,水开了,从壶嘴里喷出的汽是不是水蒸气呢?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有关“白气”的一些问题.1.冬天,人们说话时我们看见“白气”从嘴里呼出,这是由于口中呼出的废气中的水蒸气温度高于气温,故遇冷液化为小水珠.夏天为什么看不见这种“白气”呢?“白气”是否就是水蒸气呢?我们必须首…  相似文献   

3.
谢欢 《中学理科》2006,(9):13-16,47
解析:这是考查对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的解释。冬天气温低,人们嘴里呼出的水蒸气温度较高,呼出后遇冷而液化为小水珠浮在空气中,看上去像是呼出一股“白气”;夏天,气温较高,冰棒剥开包装纸后向空气吸热,使它周围的空气温度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浮在空气中,类似的比如眼镜起“雾”,打开冰箱门冒“白气”,水烧开后向外喷“白气”,也属于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的。  相似文献   

4.
1发现问题 笔者在带领学生进行观察水蒸气的液化实验时,发现烧瓶中的水沸腾时,只能在水面附近观察到无色透明的部分,而在瓶口处出现了“白气”。这“白气”实际上是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因此,实验会给学生造成“白气”就是水蒸气的错误认识。为此笔者利用身边的废旧注射器,自制了教具,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正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物态变化无处不在:炎热的夏天,买根冰棒,打开包装纸,会看到"白气",若是刚从冰柜中取出,吃的时候又很容易和嘴唇粘在一起;寒冷的冬天经常看见玻璃窗的内壁结有漂亮的冰花,而外壁却没有;水壶里的水烧开后,离壶嘴较远的地方看到"白气",而紧靠壶嘴的地方却又看不到。物态变化知识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物理新课程理念之一,近几年的中考也围绕着"联系生活,联系社会"这一方向进行。因此,物态变化知识也是中考考查  相似文献   

6.
笔者在教学有关液化方面知识的过程中发现绝大多数同学对“水蒸气”和“白气”不能较好地辨别,误将“白气”当成“水蒸气”,导致学生不能正确认清自然界中的常见现象(如雾、露和白气等),同时也不能应用“白气”的形成原理和知识去解决与此相关的问题.因此。不能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导致“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7.
水蒸气的液化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 但有同学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常将“白气”误认为是水蒸气,将“白气”的形成误认为是汽化现象.为了帮助同学们认识水蒸气的液化现象,本文分析三组常见的“白气”现象.  相似文献   

8.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一章有这样一道题:夏日,剥去刚从冰箱内拿出来的冰棍纸后,看到冰棍在冒“白气”,请问是什么原因?上科版的《物理教学参考书》的回答为:冰棍冒的“白气”是冰升华产生的水蒸气凝成的小水滴;上科版《重点中学初中物理试题精选》一书的回答为:冰棍冒的“白气”是由于冰熔解及升华,从周围空气中吸收热量,使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温度降低而凝结成的小水珠.  相似文献   

9.
正1发现问题笔者在带领学生进行观察水蒸气的液化实验时,发现烧瓶中的水沸腾时,只能在水面附近观察到无色透明的部分,而在瓶口处出现了"白气"。这"白气"实际上是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因此,实验会给学生造成"白气"就是水蒸气的错误认识。为此笔者利用身边的废旧注射器,自制了教具,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当你吃饭的时候,掀开锅盖,会有大量的“白气”升腾。盛夏当你撕去冰糕的外衣,又会发现缕缕“白气”萦纡飘散。这时你是否会想到这些顽皮的“白气”中,蕴含了许多奥妙的物理知识呢?许多同学不以为然,认为“白气”就是水蒸气,这是物理概念上的错误。物理学上把水的汽化,冰的升化散布在空气中的大量水分子总称为水蒸气。眼睛是看不到水分子的,人眼能直接看到的是由无数分子结合成的小液滴或粉尘。大量的小液滴和粉尘悬浮在一定的空间,形成我们看见的“白气”。所以说白气不是水蒸气,也不是气体,而是许许多多的小液滴或固体小颗粒。稍一留意你就…  相似文献   

11.
<正>在夏天,我们经常能观察到刚从冰箱中拿出的雪糕周围冒“白气”的现象;在冬天,我们在户外活动时,嘴里总是呼出“白气”,这些“白气”是哪里来的呢?许多同学在分析这些“白气”时,错误地认为“白气”是气体或水蒸气。其实“白气”既不是气体,也不是水蒸气。水蒸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人眼无法直接看见它,我们周围的空气中就含有大量的水蒸气。而“白气”是悬浮在空气中的雾状小水滴,也称“白雾”。生活中“白气”的形成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高温物体冒“白气”,另一种是低温物体冒“白气”。下面通过两道例题分析这两种“白气”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2.
1.冬天锅中的水烧开后,在离锅盖边沿一定距离处才能看到一团团"白气",而紧靠锅边沿的地方则看不到"白气",这"白气"是水还是气?"白气"从喷出到消失经过了哪些物理过程?  相似文献   

13.
初中物理第二册82页“液化”这节课的演示实验,课本上是采用让“水蒸气”喷到一个冷的物体上,然后看到有水滴掉下来以说明气体液化的。但我认为此实验不太妥当,因不能很好地说明变化的本质,我们看到的是还没有喷到冷物体上的“白气”,实际上不是气体,而是已经由水蒸气液化了的微小水滴,所以呈雾状。这样,实际上是水蒸气从玻璃管口喷出后就开始了液化,从而形成了白雾,用冷物体接收,只不过是集小成大,但不能说明水蒸气是  相似文献   

14.
夏天,当你把冰棒(雪条、冰糕)从冰箱(冰筒)里取出来时,会看到冰棒周围冒出“白气”,过一段时间,“白气”就消失了,而在冰捧上还留下一层白色的“粉”,把冰棒放在玻璃杯或口盅里,过一段时间,容器壁内外两侧又会出现一层“水珠”.同学们,学了热学知识以后,你知道其中的奥妙吗?其实发生上列三种现象,是属于热学中的液化、汽化、凝华现象.当把冰棒人人冰箱出来时,冰棒周围冒“白气”是液化现象.因为冰棒的温度在0℃以下,空气中温度(夏天)一般在200℃以上,热空气突然遇到冰棒周围的冷空气,从气体液化为很小的小水滴…  相似文献   

15.
初中《物理》“液化”一节中提到露和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并做了粗浅说明。由于课本主要介绍的是气体在液化温度时的液化规律,所以容易使学生形成错误的认识:液化必须在达到液化温度时才能进行。这样,显然难以解释雾和露形成的原因。学生会很自然地提出疑问:既然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蒸气液化的条件是,温度为100℃且能放出热量,那么为什么水蒸气在低于100℃时会液化成露和雾呢?为了既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能克服学生上述的思维障碍,我们在教学《液化》一节时进行了如下点拨:首先向学生指出:与汽化两种方式——  相似文献   

16.
教学《水蒸气的凝结(一)》一课,学生在讨论“白气”是什么时,通过观察水沸腾时从玻璃管口喷出的“白气”,并与水蒸气比较,都认为“白气”确实不是水蒸气。但部分学生对“白气”是小水珠这一结论提出异义,其理由是:水是无色透明的,理所当然小水珠也就是无色透明的,而“白气”却不具备这些特点,所以“白气”不是小水珠。我一下子让学生弄懵了,因为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完全没料到会出现如此“怪  相似文献   

17.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是现行课程的新理念,而近年来的中考题越来越多地体现了这一要求,而家庭中的厨房与物理密不可分,厨房中包含许多物理问题。  相似文献   

18.
物态变化的知识是热现象一章的主要内容.这一部分内容出现的概念多,特别是相近、相似、易混淆的概念多.不少同学在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去分析物理现象时,常因此出现很多错误.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及克服错误的方法.一、水蒸气与“白气”问题在物态变化类问题中,水蒸气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有许多同学因搞不清水蒸气与“白气”的区别,在解题中常犯错误.如有同学将冰棒周围出现的“白气”认为是汽化或升华的结果,这主要是不知道水蒸气是无色、无味且看不见的气体,而“白气”则是由水蒸气凝结而成的雾状小水珠,虽…  相似文献   

19.
相同与不同     
《热现象》一章中,有些概念和现象存在着一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对此,同学们应很好地进行比较,理解并掌握它们.1.蒸发和沸腾,内涵有异同.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并且这两种方式都要吸热.所不同的是: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2.同样是“白气”,来源却不同.夏天,剥去冰棒纸可看到冰棒在冒“白气”;而寒冷的冬天,室外的人们口中也会呼出“白气”.这两种现象中的“白气”的生成都属于液化现象,但它们的形成有所不…  相似文献   

20.
初中生对液化形成条件、水蒸气的来源、环境的选择、现象的辨析等知识理解存在误区.我们周围经常出现的液化现象中的“白气”“出汗”“模糊”等现象的形成与解释,有很多值得多方面地挖掘.本文通过呈现生活中某些物态变化的现象来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和理解,也同时避免简单的记忆,促进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