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许多学生解题时常常会出现无从下手、考虑不周、走弯路甚至走错路等问题,经老师的一番分析后,顿时恍然大悟.究其原因,多数是学生在分析问题时不注意发现、挖掘题目的条件,而是凭自己的主观想象,导致思路受阻、思考偏差.其实,解题就好比“破案”,题目的条件犹如嫌疑人留在现场的“线索”,而求解的答案就如要抓获的“罪犯”.[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如何讲好数列不等式问题的解题分析,让解题过程更贴近学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在"知道"的基础上,整理"分类",形成模型;并在具体题目分析中发现解题的线索,使得学生的观察能力达到"入微",提高解题能力.  相似文献   

3.
审清题意、抓住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是解决物理题目的必要前提,但经常有些条件若明若暗,含蓄不露地隐含在题目之中,极易被学生忽略,使学生感到无从下手而使解题陷入困境,此时挖掘隐含条件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这些隐含条件可隐蔽在题目的已知条件中、要求中、物理过程中、物理图象中和定律应用范围中及答案中,如果了解了这些隐含条件的常见"把戏",就能够揭开神秘面纱,越过"思维陷井",突破解题障碍。  相似文献   

4.
在物理解题过程中,已知条件是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依据.通常,命题设计者为深入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关键的已知条件隐藏在题目中,不直接给出,以增大题目的迷惑性和解题难度.学生在答题时若能准确找出隐含的已知条件,问题会迎刃而解,否则就会一踌莫展.因此,准确挖掘隐含条件是解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在某些数学命题的题设中,有时不明确地点明已知条件,或在明确条件中还可能隐去一两 个条件,这种隐蔽在题设中的已知条件我们称之为"隐含条件"。对隐含条件学生解题时往往被 忽视,造成解题错误或者解题过程繁锁,或者认为题目缺少条件而束手无策.本文就怎样发掘题 中的隐含条件,捕捉解题的"蛛丝蚂迹",谈一些肤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审题正确是解题的基础.题目未审清就仓促解题,必然抓不住要领、费时,甚至答非所问.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指导学生逐步学会审题——把握解题的金钥匙,本文就这个问题作一些探讨.一、审题目条件1.审查题设条件全面审查题目的条件,分清主次,寻找解题的突破口,是解题成败的关键.例1设t  相似文献   

7.
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解题的最大的问题是审题能力欠缺.数学审题,就是审清题意,分析题目内容,弄清已知条件以及要求(求证)的结论.审题是解题的开始,是正确解题的关键之一,学生审题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解题的结果.不认真审题就无法进行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好数学的关键环节之一.很多学生态度上不重视审题,急于动手解题,结果出现遗漏或混淆.有时看到题目茫然不知所措、没有方向.有时因为语文水平、概括水平、联想水平以及数学基础知识的限制,读不懂题意,或没有能力挖掘题目内涵,理解发生偏差,导致审题失败,从而不能解出该题.拿到题目要"宁停三分","不抢一秒",要在已有知识和解题经验基础上要在已有知识和解题经验基础上,译字逐句仔细审题,细心推敲,切忌  相似文献   

8.
顾升康 《物理教师》2003,24(2):24-25,28
物理习题中的条件是解题的前提 ,有些题目已知条件不直接告诉 ,而是明而不露、暗而不影、若明若暗的条件 ,称之为隐含条件 .如果不会识别习题中的隐含条件 ,就会导致解题失误 .许多初中学生对于解答这类题型的习题 ,常常感到无从下手 ,究其原因是他们还处于套公式解决简单问题的水平上 ,对题目中隐含条件的分析能力不强 .笔者认为 ,在初中物理习题教学中 ,引导学生分析、求解这类习题 ,主要的是教会学生充分挖掘并利用题目中的隐含条件 ,这就等于找到了解题的钥匙 ,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 ,现就这类习题的解法举例分析如下 :1 …  相似文献   

9.
数学解题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观念与能力 .有的学生能听懂课 ,但不会做数学题 ;有的学生会模仿例题做同一类题目 ,若题目的条件稍一变化就束手无策 .原因之一 ,就是不会探求解题思路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把解数学题分成四个步骤 :理解问题 ,拟定解题计划 ,实现解题计划 ,回顾 .其中拟定解题计划即寻求解题思路是关键 .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就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独立探求解题思路的基本技能和技巧 .本文就笔者在教学中的经验作一介绍 .1 充分利用已知条件是寻找解题思路…  相似文献   

10.
当前高中生在数学上普遍存在着"学生上课能听懂的,做起作业来却不会"的现状.要想解决这种现状,就需要掌握数学审题策略,找到通向成功的捷径,就应该舍得给予学生以下几个环节:1.一个条件,锻炼更多思维碰撞"题目练得很多,但吃得不透"是很多学生的通病.这种通病是由于学生在一味的做题过程中不懂得如何去用心用脑分析一种题型,总结一类题目的解题方法.因此,解题过程中,学生要深入考察题目已知条件,吃透已知条件,遵照客观规律,学  相似文献   

11.
"隐含条件"是指题目中若明若暗含而不露的已知条件,常常巧妙地隐蔽在题目背后,极易被解题者忽视,从而造成解题错误或冗繁,或认为题目条件不足而束手无策.充分挖掘隐含条件,使之明确化、完备化和具体化,是正确解题的必要条件.现就化学习题中的隐含条件的挖掘途径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2.
简单题或多次演练过的题目一看就会,没有遇到过的题目一看就懵,这是解题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审视原因,是因为教学过程缺少反思,缺乏体验,缺失感悟.注重过程和反思,凸显思维和方法的解题教学,能让学生获得有价值的"经历",积累解题的经验,感悟数学的魅力,从而提升解题教学的实效.  相似文献   

13.
正在近年各省市数学中考试题中,"最值"问题一直是教师命题的热点,学生思维的弱点、考生解题的疑点、老师评析的重点.本人在教学一线多年,结合近几年中考命题中所涉及到"最值"的相关问题,谈一谈一些典型题目的类型,在解题审题中相关的看法,以供参考.一、以"数"取胜1."隐性埋名",包含其身.数是构成数学式子的基本元素.没有最大数,也没有最小的数,但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它就有最  相似文献   

14.
对于数学问题的解决,教师常要求学生在数学解题过程中,要做到仔细审题,弄清题意,拟定计划,然后实现解题目的.教学中,要解决数学问题,学生往往被有效的问题分析、计划制订所困扰.如何让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提高解题的有效性呢?本文对一类数学问题的解决,提出了对"问题"进行再"问"的做法. 什么是对"问题"再"问"?就是指针对题目的问题中出现的概念或未知量进行设问.通过对"问题"的再"问",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构建问题,获取"怎么再问"的技能,从而弄清问题的实质.笔者就"与垂线段有关的最值问题"一课为例,做了尝试.  相似文献   

15.
"1"是数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个整数.在解题过程中如果能结合题目的条件和结论,灵活、巧妙地利用整数"1",可以使问题得到快速解决.  相似文献   

16.
数学高考题往往灵活多变,偏重对能力的考查,不少学生在解题时,往往会产生"条件不足"的感觉而导致束手无策.我们在求解数学问题时,很自然地首先要分析条件,而题目中的隐含条件最容易从我们的思维视野中"溜掉".所谓隐含条件,通常是指一种在题目中未明确表达出来而又客观存在的条件,因而易被解题者忽视.其实,只要我们仔  相似文献   

17.
高考试题中的解析几何大题会让学生觉得思路较难把握,再加上计算量较大,所以往往是学生比较头疼的题目.其实解析几何问题首先是"几何问题",所以要在一开始就在题目分析上做足功课,找出题目中哪些量对解决问题是有帮助的,哪些是"迷惑"的条件,然后利用直达问题本质的条件去求解,这样解决问题就会得心应手.本文以2019年高考北京卷理...  相似文献   

18.
<正>浙教版《数学》(七下)中"三角形全等判定"的内容,是初中几何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听到学生反映,上课听得"清楚",但到解题时,题目看不懂,已知条件不会用,解题无从入手.事实上,有不少问题不是太难解答,主要是学生的数学思维中存在着惰性.本文以此内容为例,探索学生中存在思维惰性的表现,以引起大家重视.  相似文献   

19.
俞芳 《教育教学论坛》2013,(46):130-131
中学生在数学解题时通常思维方式呆板直接,考虑问题模式化、公式化,不能灵活运用,不能抓住题目条件中的隐含条件,避不开题目中的"陷阱",挖掘不出陷阱中隐含的条件而无法解题。  相似文献   

20.
陈忠 《考试周刊》2013,(54):64-65
<正>重视解题教学是中国数学教育的优势传统,怎样教学生解题一直是中学数学教师重点思考的问题.学习数学,关键是学会解题.所谓解题,就是揭示"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或是探索由"已知"可以导出怎样的"未知",高三的复习目标就是使学生会解高考试卷上的题目.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高三解题教学的思考.1.认真梳理题意,寻找解题突破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