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越国之前,有一个长达百年的中外文化交流的黄金时期——蜀商时期,这一时期长期为学术界所忽视,而对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至关重要。两汉时期的东西方文化交往,可划分为蜀商——汉使——胡人三个时期。这三个时期的划分,对宏观把握中外文化交流在两汉文明进程中的作用,对深入理解丝绸之路的相关问题,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前,学术期刊的学术规范问题已成为学术界的热点,在学术研究中强调学术规范建设对于学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学术期刊是学术论文发表的阵地,在学术规范建设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名拼写都有一个规则规范问题,然而在我国大多数学术期刊中人名拼写很混乱。大学是培养高级人才的地方,除了要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外,还要进行基本的学术规范训练,特别是在研究生教育中更应如此。人名拼写规则,只是学术规范中的一个小问题,也是最基本的问题。一个国家的学术规范状况,实际上反映了这个国家的学术实力和学术制度的建设与完善程度。  相似文献   

4.
五四时期是一个学术开放的时代,同时也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创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的时代。李大钊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以后在开创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的过程中,对英国的学术思想、法国的学术思想、日本的学术思想展开研究,吸收了其积极成果,从而为中国现代学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李大钊也成为五四时期研究外国学术思想的先驱。由李大钊创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的努力及其与外国学术资源的关系而言,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的创建是在中外文化交流达到新的水平的背景中进行的,体现了多元借鉴与学术传承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学术界都在讨论"学术规范"的问题,学术规范到底是规范谁的?换句话说,什么样的"人"才归学术规范管辖?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打算把问题变换一下,从另一个角度来叙述.  相似文献   

6.
学术规范与青年学者的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的发布与实施,是关系到高校学术研究健康发展的一项基础工程建设,也是高校教学和研究工作者应予遵循的基本学术准则和学术指南。对于青年学者而言,在中国学术繁荣发展的伟大事业中,尤其负有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与伟大使命。我们应把学术规范作为青年学者的学术立身之本,并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身体力行,推进学术进步与学术创新。一、学术规范是青年学者的学术立身之本学术规范问题的提出、讨论与建设是和当今中国教育界和学术界存在的严重问题密不可分的,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侵犯知识产权、违背…  相似文献   

7.
《中国新时期学术热点研究》是一部在中国当代学术史研究方面具有开创性、探索性的著作。该书就中国新时期学术发展史的3个阶段做了简要回顾,对学术腐败的现象进行了概括陈述,就学术界、管理界对学术规范、整治学术腐败等方面相应的对策也进行了探析。以学人来论述学问的个案论析,是其又一特点。  相似文献   

8.
在学术领域,学术规范直接影响到研究结果的效度和信度以及研究结论的可行性和说服力,同时也体现作者对学术研究的态度。很多学术期刊,尤其是国际学术期刊,对于学术规范有严格的要求,这是审稿的主要标准之一。如果一篇论文存在比较明显的研究规范问题,审稿人基本上是不会考虑给作者一个修改机会的——这是我多年来为一些国际学术期刊审稿以及作为作者的经验所得。毋庸讳言,国内不少学术期刊(包括远程教育类期刊)对于学术规范的要求远没  相似文献   

9.
学术期刊的学术质量、影响问题,是学术界和期刊界长期以来特别重视和关注的问题,因为它们关系到学术期刊的品格和生命。而“评价指标”决定着学术期刊的学术方向和质量尺度,其中正确的政策导向是“评核”、评优中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0.
蜀中学者罗忠恕在民国时期四川教育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位置,其人生史研究的学术意义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他是教会大学中国化进程的见证人和参与者,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倡导者和组织者,是20世纪中国政治与社会变革的亲历者和思考者。目前学界对其人生与学术尚无专门研究,需要我们挖掘史料,从事实重建开始,秉承知人论世的思路,梳理其人生脉络及学术观念,把握其行事与时代变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道德"概念界定一直是伦理学界讨论的基础理论问题之一。围绕着这一问题的争鸣,学术界主要提出了"规范论"、"德性论"、"主体论"、"活动论"和"综合论"等看法与观点。"道德"概念界定的学理争鸣,既有明显的阶段性发展特征,也有典型的哲学方法论特点;既与伦理学相关基础理论问题的讨论交织在一起,又与"伦理"和"道德"两个基本概念区分不够相关。梳理国内学界关于"道德"概念界定的学理争鸣,既可以让我们看到伦理学界对于伦理学基础理论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步完善,同时也可以让我们发现在伦理学基础理论建构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有助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建设研究提供更加丰富的学术资料。  相似文献   

12.
中国有没有哲学?按理,这应是个不证自明的问题。然而,近年来,由于某些一知半解者鼓噪,由于中外文化交流的扩大,西方哲学的流布,部分非专业工作者和大学生受偏见的影响,认为中国没有哲学,只有政治和伦理,这就使“中国有没有哲学”成了一个必须加以澄清的问题。 中国有没有哲学呢?要回答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从哲学的定义来看。按照时下哲  相似文献   

13.
<正>感谢敦煌研究院邀请我来参加这次会议。赵声良副院长让我讲一下近年来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史方面的研究动态,但是这个题目比较大,所以我择要把跟敦煌有关的话题就我所了解的近年发展的趋势,做一个简单的报告。从动态方面来讲,现在丝绸之路讲得非常热,但是过去没有一门丝绸之路专业,主要有中外文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的学术界,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浪潮,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日益得到了人们的重视。但是,我们也不能说学术环境已经净化得很好了。顾海良在2005年第1期《科学中国人》撰文指出,当下有12种学术失范现象应重点加以制止。(1)学术成果的粗制滥造。(2)学术成果的低水平重复。没有任何学术传承、没有任何学术积累、更没有任何学术创新的所谓“学术成果”,却可以堂而皇之地“活跃”在学术界,而且这一类成果在数量上也很惊人,甚至有人还以这类成果“等身”为自豪。(3)学术成果东拼西凑。有自称已经是“著名”学者的人,由于经常性的学术成果的东拼西…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迎来了空前的学术繁荣、学术传播繁荣,在花团锦簇背后其实潜存着巨大的危机。学术期刊面临着来自作者发稿以及期刊评价的巨大压力,期刊的压力其实是作者压力的传导。作者的压力来自只是关注论文数量的评价制度。当前的期刊评价体系有其先进性和合理性,但是,缺陷也很明显,应建立学术共同体评价机制。对现代学术成果欠缺应用评价。学术研究、学术传播应回归为人类服务这个根本使命。学术期刊所折射出的学术界的问题,其实反映了社会问题的严重性,必须从制度设计上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6.
晚清时期,有一位名叫杨格非的新教传教士,他在中国布道时遭到人们的冷遇.在给教会的报告中,他愤愤地写道:“中国人似乎是我所见到和了解到的最漠不关心、最冷淡、最无情、最不要宗教的民族.”①类似杨格非的见解在西方思想家那里也有许多,包括国内学术界也有不少人主张中国是一个淡宗教的民族.这就涉及到学术界一个颇有争议性的问题:中国到底是个淡宗教的民族还是个浓宗教的民族?中国的小生产者乃至中国人到底信不信仰宗教?有没有宗教意识这个问题?而要回答这个问题,关键在于怎样看待和理解宗教.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中国学术界没有产生世界级的思想大师,这与中国学术界流行的指导思想和学术风气有关。其一是“思想抄袭”普遍而不以之为耻。自五四以降,中国学术界就一直处于西方学术的霸权话语统治之下,在西方发达和强大的面前,中国学才失去了应有的自信,唯西方学术的马头是瞻,变相抄袭西方的思想。其二是否定传统的化虚无主义盛行而不以之为失。有这两个原因,就足以导致20世纪的中国学术界不可能出现世界级的思想创造,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学术界在20世纪的一大遗憾。经济的发展与学术的发展之间并无直接的因果关系,经济落后的国家照样可以出思想大师,关键的问题是消除对某种外在化的崇拜,树立起内在的自信心,形成一种创造性思维的环境,这便是20世纪中国学术界的遗憾带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慈禧统治中国48年,不仅在内政上主掌大权,而且在中外文化交流上也起到关键性作用。将慈禧的中外文化交流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慈禧与洋务运动的开展,第二个阶段是1900年之后直到慈禧去世,在论述前后两个阶段慈禧中外交流的途径和方式的基础上,分析慈禧的微妙变化及原因,试图探析中外文化交流中碰撞出的火花及影响。慈禧不仅开辟了新的文化交流途径,更新了交流的内容,更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大门,在"闭关锁国"的清王朝末期,慈禧的中外交流措施与方法将中国卷入世界变革的洪流之中。  相似文献   

19.
促进学术界认同并自觉遵守的学术规范的建设,应该是学术批评在当前的要务。揭露学术著述中的不端行为,履行学术警察的职责只是这一要务的一个方面的工作。以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学术经典或当代著名学人的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著述为批评对象,从中总结我们在学术规范上的成功经验与失误教训,从而澄清是非、梳理规则、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形成适合于我们自己的、具有完备的技术细节的、葆有本土文化血脉的当代学术规范,可能是它的另一方面的,也是很值得做的一项工作。  相似文献   

20.
目前学术界对于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问题比较关注,高等院校是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问题当然更要重视。但当前高校比较注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育,要求他们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和社会公德,言行举止符合社会要求,却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他们进行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正如唐纳德·肯尼迪在《学术责任》一书中所说的“:我觉得我们在培养年轻的学术接班人时偏重于他们各自的学术领域,却忽视了那些让他们成为成功的负责任的学术公民所必需的其他知识和技能。”[1]一、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科学道德、学术规范是学术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