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可通过真实情境引出地理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文章以黄土高原为例,分析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以“泾渭分明”问题为主线,以成语具体含义的变化体现自然地理环境的变迁,以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体现人对地的影响,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体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贯穿课堂教学,从而提升学生对生态脆弱区的整体认识,掌握生态脆弱区治理的一般思路,重点理解因地制宜原则的应用,自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2.
人地协调即是人类与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环境之间的关系,作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内容,人地协调观的培养已经成为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一项关键指标。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对增强学生保护地球、保护生态环境意识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默契关系也将产生更加深刻的认知。在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小组讨论、借助地理模型、开展调查活动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为人地协调观素养的快速养成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3.
人地协调观作为中学地理的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包含“地对人的影响”“人对地的影响”和“人地和谐”三个要素。人地协调观的培养需要经过“感知人地协调观”“理解人地协调观”“运用人地协调观”的循环进阶。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背景、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及对自然条件和规律的利用体现了人地协调观的三个要素。以都江堰水利工程为例,中学地理人地协调观核心素养培养途径包括长时间尺度下对人地协调观的感知、完整情境下对人地协调观要素的整体理解、真实任务下对人地协调观的运用。  相似文献   

4.
地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助模拟实验,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和技能,观察、演示、理解、感悟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状况,更好地揭示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成因。文章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成因”模拟实验为例,采取分组实验形式,探索植被覆盖率、坡度、土壤性质、降水强度等因素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从而揭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以此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相似文献   

5.
初中地理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初步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能力的重要使命。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地关系案例,用恰当的教学方式进行有效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  相似文献   

6.
<正>《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首次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四大核心素养的培育纳入初中地理课程目标,其中人地协调观是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之间的关系秉持的正确价值观,是初中地理教学重要的育人价值所在。“人地协调观”是关乎人对自然环境的“态度”和“观念”,包括科学的自然观、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发展观等基本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7.
人地协调观的培养,已成为当今高中地理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文章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结合"地对人的影响""人对地的影响"和"人与地的协调"三个维度确立教学目标,采用问答法、合作探究法、角色扮演法设计教学环节,使学生在教学中逐步形成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态度,树立人地协调观。  相似文献   

8.
王有萍 《知识文库》2022,(19):181-183
<正>在核心素养培养、地理学科的教学中,人地协调观是重要内容,指的是学生能了解和认知地理环境与人类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在高中地理的日常教学中,教师需要巧妙运用不同类型的教学方法,带领学生探究和分析人地矛盾,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各种问题,最终实现学生人地协调观的良好培养。高中地理的教学,不仅需要让学生能牢牢掌握充足的地理知识,还需要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地协调观。  相似文献   

9.
汪维 《甘肃教育》2023,(21):67-70
人地协调观是初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必须形成的基本地理素养,对初中生正确处理人地关系意义重大。当前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在教师观念、教学方法、课程开发、评价方式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为此,应增强教师对人地协调观的认识、创新教学方法、开发地理课程资源、健全评价方式,这是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0.
设计地理实验探索地理原理、地理规律,是培育学生地理实践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以高中地理“探究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实验为例,阐明制定三维目标要实现二维生一维、二维进三维,最终达成三维共生的目的。教学过程围绕三维目标设计五步流程,即“引入主题、设计实验、实施实验、交流反思、实际应用”,通过“五步”实现学为中心、生生合作共同演绎实验。在实验流程中实施“四式”策略:“情境式”唤醒“、引导式”对话“、反思式”沉淀“、生活式”回归,做到循序渐进,由低阶到高阶推进实验教学,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相似文献   

11.
区域认知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地理作业是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的主要途径之一。文章针对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归纳了地理作业设计的一般流程,即确定目标—创设情境—优选设问—编写作业—梳理答案,并以八年级下册“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章节为例,呈现整体作业的设计,由此总结指向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的初中地理作业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2.
推理能力是数学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之一,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把加强代数推理放在了数与代数领域的重要位置.通过对二次函数专题课教学环节的分析,从“模型转化”“数形结合”“迁移应用”三个方面探讨代数推理的内涵,提出“整体预设,分层实施”“数形结合,相互印证”“凸显思维,发展素养”三个角度的建议,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将代数推理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融合在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代数推理核心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中国的河流”为例,设计“走遍中国寻秋水、地区分布辨河流、水文特征探成因、最美季节观河景”四个分主题贯穿教学主线,提供主题式情境教学,探讨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聚焦素养内涵,整合教材内容;选择生活素材,创设整体情境;关注学生主体,细化教学实践;落实多元评价,促进深度学习。  相似文献   

14.
15.
在分析区域认知内涵的基础上,指出初中阶段提升区域认知素养的学法指导可从四方面展开:学会读图,提升空间定位和表达能力;抓住主导因素,归纳概括地理特征;注重区域比较,学会分析区域联系与差异;注重迁移应用,认识区域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6.
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是物理学科育人功能的集中体现。基于核心素养设计初中物理教学的导学案,归纳推导办法和探究活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物理学科育人的关键一环。  相似文献   

17.
核心素养要素的落地,取决于具体的教学过程,作为高中地理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要能更好地结合生活环境去学习理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从而让核心素养有效落地.人地协调观更多地存在于与"生态环境建设"有关的知识内容中,因此在此类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抓住教育契机,开辟有效的教学途径,实现人地协调观的培养与发展.在进行知识...  相似文献   

18.
基于学生探究实践素养培育目标,提出教学、研究、能力融合的ADSP教学模式,以“沸腾与气压”复习课为例,对ADSP教学模式进行了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9.
微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探究性学习和实验研究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动手能力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本文以“校园托利拆利实验”为案例进行研究,提出“实验探究型”微课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20.
刘金俭 《地理教育》2024,(S1):47-49
<正>课程标准是地理教材编写的指引,是育人理念的源泉,是教学路径的依据,是学习评价的准绳。随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制定发布和修订完善,基于新课标和新教材的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成为近年来教学研究的热点。“人地协调观”作为地理四大核心素养中的核心,渗透着地理学科的基本价值理念,是地理教育教学的灵魂,是众多一线教师实践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