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学科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使教学工作者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发生了转变。在义务教育阶段,越来越多的教师已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素养本位,能够从数学教学实践出发,以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为目标,对初中数学教学进行创新设计,从“增强课堂互动,提升主动参与”“精心设置疑问,激活思维意识”“组织实践活动,深化感性认识”“关联生活实际,贯彻学以致用”方面展开教学,提升初中数学教学的实效性,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相似文献   

2.
新的一套地理教材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并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课堂的调控上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知识本位”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位”,为学生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由“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相似文献   

3.
初中地理新教材教法浅议刘姝清现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材(人教版),已试用。它与原统编教材的最大区别是;教材的着眼点已由教师转向学生,由”教”转向了“学”。因此,如何使教法与教材吻合,使学生会“学”,“学”会,达到增知、长智、练能的教学目的,便成为...  相似文献   

4.
学科教育从“知识本位”到“素养本位”的时代转向,促使了学科融合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兴起与发展。学科融合教育的本质是基于本学科育人规律,有层次、有重点、有深度地吸收和整合其他学科教学资源,进而促进本学科教育的优质化发展。学科融合教育应从“浅层融入”走向“深度融合”。地理学科属性决定了地理教学中进行学科融合教育的优势。对此,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梳理了地理教学的逻辑,并分析了地理教学中的学科融合机制。  相似文献   

5.
语文新课标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重心从知识本位转向核心素养本位。文章以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留心观察”单元为例,提出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方法,“松弛备课”,整合资源,由单一静态转向多元动态;打造“松弛课堂”,用情境体验,将课堂由理性抽象转向具体真实;设计“松弛作业”,因材设计分层次作业,由传统基础转向拓展提升;建立知行合一的“松弛评价”体系,促使语文教学真正指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6.
“活动”是地理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技能、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文章结合教学实践,对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活动”部分的功效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具体的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7.
课程改革呼唤教学理念的更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最重要的是观念的更新。要做到“知识本位”向“发展本位”转变;树立课程资源意识,由“教教科书”转向“用教科书教”;从“科学理性至上”转向科学、人文素养兼顾;由过于注重结论转向经历过程和记取结论同样重要。  相似文献   

8.
以信息技术和大数据为关键支撑的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将会对未来的教学形态进行重塑和再造。适性教学是指教师在实际教学情境中,遵循学生本位理念,依据学习者需求提供适合学生个人特质的学习内容和指导方法,以提升学生学习成效、发挥个人学习潜力,具有协同性和有效性的教学模式。智能化时代背景下的适性教学应具备以下特征:精准的课堂信息汇通,全息化的育人方式,生态化的课堂学习。对此,学校文化需由“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学习环境需由“单一封闭”走向“融合开放”,教学主体需由“师生二元”到增设“智能代理”。  相似文献   

9.
“双减”政策聚焦学校主阵地,旨在通过高质量课堂的建构,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积极向好的教育生态背后,是“双减”政策实施以来课堂教学的逻辑转换,即教师教学观念从“工具理性”转向“价值理性”、教学内容从“惰性知识”转向“价值性知识”、教学过程从“以教促学”转向“以学定教”、教学评价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与此同时,学校办学中好的经验也不断传承,表现为“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立场矢志不渝,践行教材“教学性”的逻辑永不停止,走强调“学业质量”的道路坚定不移。为保障“双减”政策有效落实,需明确基础教育定位,奠定“双减”赋能前提;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把握“双减”重点理念;落实教育评价改革,聚焦“双减”推进关键;加强教育制度建设,保障“双减”切实着陆。  相似文献   

10.
义务教育新课标的转型,必然要求并推动整个课堂教学的转型。根据新课标对教学的新要求和新挑战,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要有以下六大教学转向:教学立意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教学目标从“旨在育分”转向“重在育人”;教学设计从“课时设计”转向“大单元设计”;教学活动从“碎片化学习”转向“整体化学习”;教学策略从“讲授灌输”转向“探究实践”;教学评价从“单一评价”转向“多元评价”。  相似文献   

11.
为推动素养本位的课程改革,课时教学应从关注单个知识点、课时转向大单元整体设计。以大概念为核心,促进课程内容结构化,以大单元主题为引领,促进教学内容情景化,实现数学知识横向、纵向连接,促进学生思维螺旋式上升。本文首先分析大概念与大单元教学的契合点,在明确函数图象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构建以“函数的图象”大概念的大单元教学设计,并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为一线教师提供可行的教学方案,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优化初中数学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12.
基于核心素养的新课程改革提倡从大概念视角分析教学内容,实现由“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的转化。大概念教学以单元教学为基点,在大单元教学背景下,教育评价亟待转变传统纸笔测验的评价,转而推行表现性评价。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开展大单元视域下的表现性评价符合素养导向逻辑、知识整合逻辑、评价反馈逻辑;体现以素养本位提升教学整体站位、以评促教推动教学评一体化、由虚到实指向真实情境三个方面的价值意蕴。开展大单元视域下高中思想政治课表现性评价需要从评价目标、表现性任务、评分规则三个方面入手,将表现性评价嵌入课程与教学,充分利用学生素养表现信息促进“教—学—评”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课程基地是江苏教育的原创,是学校整体性课程改革的理想平台。当前,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已成为深化课程改革的重点。课程基地发挥工具杠杆优势,从方法路径的角度推进育人方式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前瞻引领教学方向,从知识本位走向素养本位;更加突出教学主体,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重新定义教学内容,从学科“割裂”走向学科“统整”;有效改进教学方式,从“坐而论道”转向“学科实践”。  相似文献   

14.
吴丽青 《学苑教育》2022,(31):77-78+81
地图是初中地理教学的主要教学内容之一,将“以图导学”的教学方法运用到初中地理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和地理思维。本文指出优化初中生地图学习素养的重要性,探讨了通过“以图导学”优化初中地理教学的具体策略:强化课堂教学过程的吸引力;拓展课堂学习的开展平台;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锤炼;加强专题教学与多维训练的整合;进行同位异况内容的比较学习;在教学中积极设计发散性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15.
大单元教学强调从宏观角度设计课程。以学生为中心整体把握教学内容,是初中地理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路径和撬动初中地理课堂转型的支点。文章以“认识区域”大单元教学设计为例,探讨了地理大单元教学设计的一般模式,包括六个步骤:空间尺度思想下的主题设计;大单元主题下的统率性主线设计;基于主线创设真实情境;地理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设计;制订多元评价量规;构建单元整体思路及学习任务。  相似文献   

16.
以“遗传与变异”单元为例,基于大概念视角分析单元教学内容,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学生活动、活动评价为主线进行单元教学设计,在单元教学中引导学生建构大概念,实现由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的转化。  相似文献   

17.
刘桂香 《学苑教育》2023,(24):42-43+46
“核心素养工程”不仅是我国在教育实践转型升级方面的积极倡导,同时更是对于初中地理教学的实践要求。初中地理教师若想要在核心素养视域下真正提升教学实效,就必须要清晰认识“素质教育”与“教育方法论”之间的差异,从而使得教学实践能够起到为学生核心素养赋能的积极作用。基于此,本文将结合现阶段的素质教育研究背景,选择更具创新性的初中地理教学载体来提升教学实效,并对其教学应用对策进行深度剖析,以此使得初中地理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出其自身的“素质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8.
许旭 《新教育(海南)》2023,(29):116-117
初中地理教材中许多自然单元结构清晰,主题鲜明,为单元教学提供便利条件。文章以“中国的自然环境”自然单元为例,深度研究教材单元教学内容,结合素养导向的命题展开专业研究,能够为单元教学带来更多启示,以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品质,提升单元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9.
全新的课程理念由传统的“知识本位”价值取向转向为“人本位”价值取向,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人格统整”的人。因此,地理课堂教学形态也必然会具备一系列新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的颁布,意味着语文教学正式从“知识本位”“技能本位”转向“素养本位”,构建素养型的语文课堂,已成为语文教学的研究方向。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体现,语文教学要时常思考“用获得的知识做什么”“让习得的能力发挥怎样的作用”等核心问题,而学习任务的提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