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白和高适     
李白和高适[日]笕文生李白(701~762)和高适(700~765)、杜甫(712~770)一起于天宝三载(774)夏秋漫游于梁宋间,是人们都知道的。杜甫到了晚年,怀念往事,经常在诗里吟咏这次交游。可是在李白的诗集里,却几乎没有留下明显的回顾当时情形...  相似文献   

2.
唐代干谒之风盛行,干谒诗文应运而生。许多大诗人如李白、杜甫、高适都写过干谒诗或干谒文,通过与杜甫、高适干谒诗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李白干谒诗文的特点。同时,通过对李白干谒诗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唐代文人在干谒过程的复杂心态以及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依附性。  相似文献   

3.
<正>唐朝是一个诗画繁荣的朝代。人们常说“唐诗宋词”,可见唐朝的诗尤为出名。在这个朝代,有李白、杜甫等著名诗人,有《黄鹤楼》《将进酒》等千古名诗。唐诗内容丰富、韵律优美,且数不胜数。但在这些光鲜亮丽的诗的背后,却有着一些辛酸的故事。电影《长安三万里》是以诗人高适的视角展开的,讲述了他和李白跨越数十载的深厚友情,  相似文献   

4.
<正>《长安三万里》是一部以唐朝李白等诗人为题材的动漫电影,讲述了才华横溢的少年李白和高适等人去长安寻求建功立业机会的传奇故事。李白因出身贱籍而无缘科举,只好豪掷千金结交显贵来展示才华,以期荐拔。而当李白获得玄宗赏识得授翰林伴驾的时候,却因无法施展政治抱负而辞归山水,吟诗作赋。最终由“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的猛志少年,变为一个“举杯消愁愁更愁”的郁郁不得志的垂暮老人。至此,盛唐余晖隐去,唯有唐诗永存诗人的心中。  相似文献   

5.
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是以“浪漫派”载入史册的。但唐代浪漫派诗人不止李白一个,陈子昂、高适和岑参、杜牧,其诗风都属浪漫一派,现实主义的自居易也有浪漫诗作《长恨歌》。  相似文献   

6.
长安三万里     
<正>剧情简介唐代安史之乱后数年,吐蕃大军入侵西南边境,大唐节度使高适交战不利,首都长安极其危险,困守孤城的高适向监军太监回忆起自己与李白等人的往事。在高适的回忆中,他曾三回梁园、三上黄鹤楼、三入长安、二下扬州,在一次次的前往或离去中他见证了李白、杜甫、李龟年、哥舒翰等唐代群贤各自的人生转折,以及潼关之战、安史之乱等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7.
<正>这个暑假,特别建议你带孩子去看看《长安三万里》。因为会有一颗种子,种进孩子的心里,在未来的某时、某地,会被某人、某事、某景所触发,突然生根发芽、长成大树、开出绚丽的花。那一刻,孩子会发自内心地感谢你。情义是世上最珍贵的财富这部电影是以高适的回忆为视角展开的,他和李白是少年情义,他的心中有李白的一生。  相似文献   

8.
林钟书 《江西教育》2023,(45):63-64
<正>国风动漫《长安三万里》的主题是“理想”二字。导演邹靖表示,“长安”象征的是理想,而“三万里”则是追寻理想的旅途。片中,李白与高适两位主角都在为理想而上下求索,都想施展才华建功立业,但他们的旅途截然不同:“浪漫主义”的李白挣扎于出世与入世之间;更为“现实主义”的高适虽半生艰难,却大器晚成。过早家道中落,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加之“重振家族荣光”的重压扛于肩上,让高适更像一名苦行僧,人生从中年才开始。难得的是,他一直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  相似文献   

9.
杜诗学(下)──杜诗学发展的几个时期廖仲安一、唐五代之杜诗学杜甫之诗植根于盛唐,天宝时与高适李白醉舞梁园,行歌泅水。又与高适、薛据、储光餐、岑参同登慈恩寺塔赋诗。收复两京后,又曾和王维、岑参同和贾至《早朝大明宫》。可以说明他与盛唐诗人曾经并驾齐驱。但...  相似文献   

10.
<正>天宝三载(744年),李白在洛阳与杜甫第一次相遇,两人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并遇到了高适,三人畅游甚欢。第二年,李白与杜甫在东鲁(今山东)第二次会面,知交之情更加深厚:同年秋,两人分手,杜甫西去长安(今陕西西安),李白南游江东(今江苏南京一带)。此后,两人再未见面,但都十分思念对方,留下多首表达思念之情的作品。下面选取李白与杜甫互赠的诗作各一首,加以赏析。  相似文献   

11.
早发白帝城     
王甬胤 《中学科技》2023,(24):30-31
<正>早发白帝城唐·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首诗创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是李白晚年的作品。当时唐朝刚经历了安史之乱,由盛转衰,而步入老年的李白被卷入了永王之乱,差点丢掉性命。安禄山造反后的第二年,李白应邀成为永王李璘的幕僚。后来李璘举兵造反,被高适平叛。李璘身死军中,作为幕僚的李白自然也难逃死罪。  相似文献   

12.
孙琴安 《中文自修》2023,(20):33-36
<正>暑假期间,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火爆全国。在电影中,我们见到了年轻时的李白、高适、杜甫等诗人,他们生动的日常生活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唐代还有许多著名诗人,他们大多少年成名,本期栏目,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番。唐代以诗取士,选拔人才,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唐诗的繁荣昌盛。为了使孩子将来在社会上安身立命,有所作为,许多家庭很早就教育孩子读诗学诗,不少孩子从小就能写得一手好诗,展示了这方面的才华,并以诗而得名,凭诗而跻身社会、大展宏图。  相似文献   

13.
盛唐诗人中,除李白、杜甫和王维、孟浩然之外,高适、岑参也是并称的。两人生活在同一时期,皆因边塞诗而著名。他们的诗作笔力雄浑,气势奔放。岑参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高适的“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是否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4.
明编《汶上县志·艺文志》收录了李白、高适、骆宾王、文天祥的部分诗作,以示作于汶上。通过查阅资料对比分析可知,除了李白有3首诗歌确定作于汶上外,其余诗歌均与汶上毫无关系。《汶上县志·艺文志》的载录与诗人的各种诗集校注、选本等相关内容虽有许多不同,但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5.
<正>高适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边塞军旅诗歌"四大天王"之一独步唐代诗坛的人生大赢家,盛唐气象的代言人和形象大使和李白、杜甫有过一段美妙的旅程提起送别朋友,相信没人不知道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先看诗题《别董大》,这董大可是来头不小,他是大唐最著名的琴师,如同当代的郎朗、李云迪,走到哪儿都是自带光环和音符的,怪不得"天下谁人不识君"啊。再去看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黄云白日,风雪吹雁,这样奇特绝伦的风景相信没有几个人见过,但一读他的诗句,立马能想象出一幅动人的画面,令人神往不已。这便是高适的气度,也是盛唐的气度。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新的审视角度,分别就高适《燕歌行》的针对性及诗序中的“客”之真实身份,王昌龄《巴陵别李十二》中之“李十二”,刘禹锡《扬州春夜联句》的作年,提出了与传统说法完全相佐的结论。认为:高适的《燕歌行》因“和”贾至的《燕歌行》而成,都山之战为其创作的主体;王昌龄诗题中的“李十二”非为李白而是另一人;刘禹锡的《联句》诗作于贞元九年春日。这些新见,对唐诗研究者不无助益。  相似文献   

17.
每次放假回家,我都会装好睡衣,打包好洗漱用品,去老刘家住几天。我和狗毛会聚在老刘家撸串、看电影,晚上再窝在老刘的床上聊天,从昨夜的梦聊到高中时某个好笑的段子,从明星八卦聊到彼此的近况,就这样一直聊到彼此都睁不开眼睛。这样fiS在一起过几天没心设肺的生活之后,我才会觉得我的假期完整了。  相似文献   

18.
送别,是中国古典诗歌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仅以唐诗论之,王维、李白、王昌龄、岑参、高适等都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篇佳句,在此无需一一赘述.本文要赏析的,是"诗圣"杜甫的一首七律<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  相似文献   

19.
中小学语文课本古代送别诗选了八首,即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送友人》、《送孟浩然之广陵》,高适的《别董大》,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同为送别题材,而其构思却有同有异,各具特色,各有千秋,大致有如下几种类型。  相似文献   

20.
罗金环 《家长》2023,(25):31-32
<正>今年暑假,一部名为《长安三万里》的国漫脱颖而出,影片讲述了李白、高适二人数十载的深厚情谊,并带领观众掠览了大唐的盛衰变迁,领略了唐诗的绝美风采,也感受了诗人人生际遇的跌宕与遗憾。在电影构建出的“诗歌宇宙”中,书页上遥远的诗人走上了荧幕,随着朗朗上口的诗句响起,惊动了影院中大朋友和小朋友的“唐诗DNA”。《长安三万里》之所以如此引人入胜,不只在于其中精美的人物画面,还在于一首首扣人心弦的优美诗篇。在书中,唐朝波澜壮阔的历史是客观的总结陈述,而诗词则给历史着了色,使其有了声音,也有了画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