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柳州师专学报》2016,(6):81-85
在分析"意境"美学特征的基础上引入部分接受美学观点,尝试从接受美学视角对"意境"作出一种现代性阐释,分别从作家和读者两方面讨论在创作中"意境"的存在方式、"隐含的读者"的存在、文本中的"意境"在接受过程中的视野融合以及读者对"意境"解读的历史性等。  相似文献   

3.
北宋词人张先被人誉为“张三影”,其小令清新可喜,疏秀平易,特别善于运用“影”字营构画面,生动鲜活,亲切可感。张先词作使宋初词坛焕然一新,在中国词史上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意境”具备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因素:主观的内心和客观的外在世界。也就是说,训诂义中的“意境”是指内心感情和外在事物的结合,简而言之,也就是“情景交融”。意境不能脱离“意象”,“意象”指融合了作者内心思想感情的外物形象,意境正是在“意象”的基础上产生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诗画最讲究意境,创作者在创作时费尽心思,苦心经营,只为了于一首小诗、一幅山水图中制造神妙的境界。其实意境属于接受美学的范畴,它与伊瑟尔提出的“空白”结构颇为相似。而意境又被称做“空境”。本文旨在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意境进行一番探讨,以期获得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7.
8.
意境作为中国化文论的一个"专利",可谓源远流长,其基本特征及其意义就是情景交融、虚实相依、富有含蓄空灵之美。本文从"空间美"的角度略论了意境在抒情性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9.
意境作为中国化文论的一个"专利",可谓源远流长,其基本特征及其意义就是情景交融、虚实相依、富有含蓄空灵之美。本文从"空间美"的角度略论了意境在抒情性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0.
北宋前期词人张先,以三首妙用“影”字的词著称于世。他的词集中带“影”字的词共31首,内容有自然风光的描绘.离情别绪的抒写,士大夫豪华生活的再现等。词风清新秀丽、曲折委婉、意境幽深、文笔之妙、巳臻化境。  相似文献   

11.
美学“意境说”是中国美学史的一条重要线索。本提出美学“意境说”的思想根源可以追溯到老庄美学思想、而“意境说”在唐代已诞生并被当时美学家作为标示艺术本体的范畴。  相似文献   

12.
意境说是关于艺术形象的重要理论,它既是从文学艺术创造的角度来说的,又是从文学艺术欣赏的角度来说的。创造与欣赏互为依存,又互相制约。欣赏活动不仅是对创造活动的还原,它还包含了欣赏者的再创造活动。艺术作品的创造者与欣赏者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情对于创造活动和欣赏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论述的重点是意境说在文学作品的创造和欣赏活动中的美学意义,并从“创造者-作品-欣赏者”三位一体的角度,阐述了美的价值最终要在欣赏中实现。  相似文献   

13.
“意境”是我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而且是衡量艺术作品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传神”在艺术作品中主要用来比喻艺术作品的形神兼备,是衡量艺术作品好坏的另一个重要标准。因此,“意境”与“传神”是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努力追求的一种境界。  相似文献   

14.
杨电 《教师》2009,(14)
本文以朱践耳交响乐和刘文金民族管弦乐队的鲜明的民族特征为立足点,以创作的角度为出发点,来说明鲜明的民族特征对于音乐创作的巨大意义--民族特征是音乐创作的根基,把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与西方的技法、观念相融合,使中国音乐有自己鲜明的个性,使中国的音乐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5.
说“影”     
曾庆鸿 《语文知识》2004,(10):11-12
“影”的本义是因挡光产生的阴影.或光线反射的虚像。《庄子·渔父》:“人又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走愈疾.而影不离身。”可以构成“阴影、人影、幻影、投影、杯弓蛇影、浮光掠影、梦幻泡影、捕风捉影、立竿见影、含沙射影、刀光剑影、无影无踪”等词语。  相似文献   

16.
美学中的意境说早在唐代就出现了,溯源的话还可从道家美学中寻得根据。加上对佛教思想的吸收、融会,意境说不可能没有儒、释、道哲学的烙印,尤其不能脱离道家老庄的哲学美学思想。中国文艺美学的特点就是哲理智慧和艺术体验、艺术表现不分家,呈现浑然一体的风格。本文正是从意境的哲学根基来探讨道家思想与美学“意境”的渊源。  相似文献   

17.
18.
《边城》美学意境情景交融,生动形象,耐人寻味。作品不仅构建了一个由自然美、人性美、人情美相融合而成的恬和秀美的“边城世界”,而且还讲述了一个曲婉动人的爱情故事。集中表现了作者对人性的赞美,以及对待生活的审美态度,充分体现了作者对美的至爱和追求。  相似文献   

19.
20.
传统的意境理论研究多半从创作论的角度研究意境与作者的关系,或者从构成论的角度研究虚实相生的意境构成,往往忽略了意境形成的过程研究。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深入分析,我们不单可以明晰地捋清文本、召唤结构与意境的生成关系,还可以勾画出读者接受与意境呈现的状态,更能明辨作者意境、作品意境与读者意境的消融,为传统意境理论研究探索新的维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