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就安乐死划分,权利归属,立法和实施以及安乐死在生命伦理上的认可,所涉及的法律和伦理的矛盾问题予以简单阐述。  相似文献   

2.
"人鱼宝宝"的医学病例引发了一场关于安乐死的现代意义与原本意义的争论.在对安乐死的现代表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死亡的尊严、生死的选择、现代的医道、文化的影响和信仰的诠释等五个方面,对如何实现死得"安乐"进行了建设性的探讨.进而指出安乐死的原本之意不仅是为了结束肉体的痛苦.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慰籍和安宁,印幸福快乐地死亡.因此,要注重生命的心灵慰籍和临终关怀,使人以一种安宁祥和的身心状态勇敢地面对死亡,体现生命的最高价值.  相似文献   

3.
安乐死是生命伦理学的一个热门话题,它涉及立法、社会道德、伦理、宗教信仰、人权等各个方面。荷兰为安乐死立法,标志着人类在死亡方法上有了自主的选择权,反映了人类认识能力和水平的历史性进步。荷兰把安乐死合法化,对我国的安乐死立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生命科学就像一朵盛开的奇葩,展示给我们无尽的美丽.也吸引我们不断地去研究它,希望它带给我们更多的益处.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有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因势利导地加以运用,才能造福人类.为保护科学成果,必须制定一整套法律监督体系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相似文献   

5.
对安乐死立法的法理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乐死立法,是人类对待生命的正确的理性选择,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结果。安乐死在西方一些国家已经立法并实施。而在我国,由于几千年传统的儒家化思想习俗的影响,安乐死立法阻力颇大。但无论从安乐死的道德伦理的角度。安乐死的医学伦理的角度,还是从安乐死的法理学分析看,安乐死立法,对于健全我国的法制建设,完善对生命保护的法律体系,加大对生命的保护力度,不但具有理论上的必要性,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安乐死的宪法学思考目的在于提供安乐死的国家立场。从宪法权利的观念看,安乐死的争论主要围绕着生命权的本质展开。生命权的本质是自由权,也就是个人自主安排自己生死的权利,这种权利可以授权医生协助其安乐死。对于非自愿的安乐死患者,可以基于人的尊严的理由对其进行安乐死,因为人的尊严是比生命权更高的价值。但是国家将这种选择交给了患者的家属。  相似文献   

7.
就安乐死划分,权利归属、立法和实施以及安乐死在生命伦理上的认可,所涉及的法律和伦理的矛盾问题予以简单阐述。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从法律研究的角度出发,探讨生存与死亡的权利,病患者在身心的双重折磨下可否选择安乐死这种极为特殊的死亡方式,国家社会对此应持有何种态度。笔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提出论点:安乐死的确切定义;安乐死的法律地位;安乐死死亡权利的归属。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人类对生与死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如何维持“植物人”最后的尊严,让他们平静安详地走完最后的人生?我们将希望寄托于安乐死的早日合法化。  相似文献   

10.
曲鹏 《宜春学院学报》2008,30(Z1):16-18
安乐死从诞生之时起就充满了争议,它是一个涉及医学、法学、伦理学等多学科的复杂的问题。随着法制社会的不断建设,人们的人权意识也越来越深入,安乐死是否合法、人们是否有选择死的权利?近年来,各国的学者都对此进行了激烈的争论。笔者在以下文章中将从法学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人口老龄化、医学的发展,人们文明素质逐步提高……,因此,有关安乐死立法的问题,逐渐在医学界、法学界等出现了一些探讨和交流。本文就安乐死立法与我国现行法律的矛盾冲突、人道主义与宗教因素对安乐死立法的制约、我国传统伦理道德观与安乐死立法的直接对立、我国安乐死立法必将经历一段长期而艰难的历程等几个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人的生命具有生物性与社会性双重属性,生命权权能既包括享有也包括抛弃,作为刑法保护对象的生命法益分为完整生命法益与残值生命法益,罹患濒亡之人在社会性视角下享有抛弃残值生命法益的权利,安乐死是实现该权利的一种方式,应该在保护生命权的高度上对安乐死进行出罪化规定.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继承者,要充分利用儒家"仁爱"精神特有的精神价值和生命力来影响、教育当代大学生,以塑造其高昂的人生格调,培养其有为的人格精神.公民道德是以法治为基础的国民道德,其精神实质是在确认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基础上倡导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公民对于职业劳动双重属性的自觉把握,要求实现自为的存在与为他的存在相统一.三个文明同时抓,是保证公民道德教育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实施安乐死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有助于尊重患者的生命权利,维护死者家属的利益,有利于医学诊断水平的提高和医生职业责任感的增强.其在一定限度的存在对社会、患者本人及家属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大多数民众对安乐死都持赞同或宽容态度,其总体趋势是一致的。但若细究其特征,却有诸多相异之处。主要表现在:赞成安乐死的理由侧重点不同;赞成者的年龄和经济地位比例差异;国家领导人在安乐死问题上的态度有所不同;在使安乐死合法化的问题上双方政府态度不同。  相似文献   

15.
现代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卫生医疗技术的进步,出现了与死亡相关的各种伦理道德困境和难题。作为生命伦理学研究的重点内容,安乐死成为新时代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与其相关争论涉及医学、风俗、伦理、经济、法律、社会学、宗教信仰等多个领域。因此,从生命伦理学的立场重新审视安乐死的有关争论,对于进一步认识和解决安乐死的问题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安乐死是指对患有医学上不能救治而又极端痛苦的人,以及植物人,脑死亡者和严重畸形儿,在不违背其意愿的前提下,由病人自己提出或其亲属要求,经医生确诊,并经有关组织批准和监督下由医生实施的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下终结生命的一种处置行为。安乐死的合法化已经成为国际立法的趋势。安乐死的合法化是民众的愿望。消极安乐死在社会上已普遍存在。将安乐死合法化是由我国的国情和人民生活水平决定的。实施安乐死与犯罪有本质的区别。法律必须对安乐死作出明确而具体的规定。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对于安乐死合法化的讨论历时多年,因有种种顾忌始终未能真正实施。本文分别从安乐死的价值、立法的可行性、立法设想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明确对于安乐死合法化的支持,并提出具体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进化论取代传统医德观念成为安乐死运动新的理论基础,这既是进化论最重大的社会影响之一,也是安乐死运动发展历史上的一个意蕴深远的转折。“适者生存”的理论将安乐死运动同优生学结合在一起,改变了安乐死的含义和目的,牢固确立了个体生命价值依赖于个体能力,以及社会整体发展的目标绝对地高于个体权益的观念,最终导致了纳粹安乐死和优生学。基于对历史的反思,二战后的安乐死运动切断了与进化思想的关联,重新确立了尊重人类内在价值的理念,并通过对“死亡的权利”的论述推动了现代人权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安乐死是否违法我国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但安乐死在我国越来越多的地方在被悄悄地执行。立法的空白使得司法机关对这种事情采取了不告不理的态度。文章从法的规范功能谈了安乐死立法的必要性,并对立法的框架做了构想,分析了立法中的难点。立法虽有难度但行为必须得到规范,要使人们有法可依。  相似文献   

20.
对安乐死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乐死即无痛苦的死亡。在法律没有禁止安乐死的情况下,公民可以为之,况且安乐死体现了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不具有社会危害性、不符合故意杀人罪的犯罪构成,同时安乐死还符合紧急避险的构成条件,所以安乐死立法正当其时。我国应当从安乐死的适用对象、适用条件、适用方法和主体、实施程序、法律责任等方面来完善安乐死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