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一、长衫,脱不下的脸面 细节一: 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相似文献   

2.
夏为汉 《学语文》2004,(4):14-14
教授《孔乙己》这篇小说,关键要使学生理解:无情的科举制度扭曲了那一代人的灵魂。否则,孔乙己形象对于那些缺乏对那个时代了解的当今学生来说,留下的只能是一种迂腐而又清高的印象罢了,这样就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授课时,对“排”与“摸”不能光从字面上来解释,而要结合文章的主题和创作动机,来阐述其更深层次的含义。《孔乙己》是一把刺向封建科举制度的利剑,是唤醒民众的号角。在鲁迅的笔下,孔乙己是封建社会何等角色的人?小说第四自然段开头便点明了:“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  相似文献   

3.
一、关于短衣帮"看酒"细节的解读文中写短衣帮来喝酒的内容不多,其中写了他们"细心""看酒"的细节。"他们(短衣帮)往往要亲眼看着黄酒从坛子里舀出,看过壶子底里有水没有,又亲看将壶子放在热水里,然后放心……"显然,这个温酒的过程,短衣帮是目不转睛地过滤了的。表面看来,作者是在直接刻画短衣帮的小气和不信任人,其实,透过这一表象,我们会不难看出作品揭示的深刻的社会主题:封建盘剥无处不在,封建剥削思想对下一代(小伙计)的毒害。二、关于"十九个钱"的解读文中写斯文人(穿长衫的)喝酒的细节并不多,总体勾画的仅一句:"……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  相似文献   

4.
王飞 《现代语文》2006,(8):63-63
《孔乙己》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是鲁迅先生自己感觉最为得意的一篇力作。在宽松的心态下、悠闲的情绪中,鲁迅将一生创作中最具有智慧和创造力的伟人思想通过《孔乙己》展露在读面前。那样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那样一种力透纸背的讽刺与批判的力量,借一人的不幸遭遇和众多看客的无情取笑,给社会的芸芸众生上演了一幕悲剧,显示了发人深省的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著名现代文学家鲁迅先生,为了揭露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性,在“五四”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又创作了第二篇现代白话文短篇小说《孔乙己》。在这部作品中,鲁迅先生借一个封建知识分子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向封建科举制度发起猛烈攻击。  相似文献   

6.
《孔乙己》是鲁迅小说艺术的一个范型。它体现了鲁迅小说艺术的一些本质特征,是鲁迅小说艺术的精品。学习鲁迅小说艺术,可以激励我们后来去攀越小说艺术的高峰。  相似文献   

7.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写。它归根到底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细节描写越生动传神,人物的个性就越鲜明突出。这一点,在鲁迅的众多小说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本文就此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8.
孔乙己,一个连自己名字都没有的读书人,一个身材高大却偷偷摸摸的盗窃者,一个生活悲惨却遭人嘲笑的可怜人。他在众人的笑声中出场、离开,走过了自己的一生,留给我们的却有太多思考。孔乙己为何如此装扮?为何这般性格?为何有此遭遇?我们来谈谈《孔乙己》中的几点矛盾。  相似文献   

9.
从孔乙己两次出场的肖像描写分析了《孔乙己》“白描入骨”的美学特征;从众人笑孔乙己和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两个细节分析了《孔乙己》“细节摹神”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0.
从孔乙己两次出场的肖像描写分析了<孔乙己>"白描入骨"的美学特征;从众人笑孔乙己和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两个细节分析了<孔乙己>"细节摹神"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1.
孔乙己仅是小说中的一个次要人物,"我"才是真正的主人公.鲁迅让少年的"我"作为亲历者,让成年的"我"作为叙述者、评判者,三者合而为一,共同担负传达小说主旨的任务.鲁迅通过"我"表达了他对传统文化微妙的情感和批判的态度,暗示了传统文化对自身的解构与重建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小说中的精品,孔乙己人生轨迹的转变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数千年的积弊,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剖析这篇作品,从中可以发现深广的社会和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最爱<孔乙己>的原因,主要是创作态度的"从容不迫".<孔乙己>构思的精妙可简括为两点:一是大题小做,小中见大,通过酒店小伙计的所见所闻,塑造小人物孔乙己,透视的却是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表达的是深刻的主题思想.二是用喜剧的手法表现悲剧的题材,把沉重的思想感情寄寓在轻松幽默的形式里,举重若轻,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4.
《孔乙己》的叙述者“小伙计”表现为三个维度上的不可靠性,即事实、价值和感知轴上的不可靠,作者鲁迅正是利用了不可靠叙述的特点,把更大的叙事目的编织在叙述行为中,探讨不可靠叙述的目的使读者理解这类叙事的技巧内涵,同时激发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交流活动。  相似文献   

15.
《孔乙己》是鲁迅的一部极具悲剧色彩的短篇小说。作品通过人的价值和尊严的丧失,通过人的灵魂的扭曲,使小说的悲剧意义达到了相当的深度。同时,以喜剧的手法来表现悲剧的内容构成了小说独特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论认为翻译是在原文基础上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行为,翻译活动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我们对鲁迅作品《孔乙己》的杨宪益、戴乃迭英译本和英国学者蓝诗玲译本中的文化负载词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在目的论的理论框架下,不同译者做出不同策略选择的主要原因在于译者的翻译目的和预期受众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
一部小说对叙述人的选择是十分慎重而又复杂的,而小说《孔乙已》则是十分典型的一篇.在对前人探讨的基础上,以《孔乙已》为例,从叙事线条、叙事眼光及叙述分析的具体操作为切入点,从《孔乙已》的叙事者究竟为何人,作者将其作为叙述者的意图又何在作为探讨的中心,重新作了进一步的深究。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胡适对中国新文学的贡献是全方位的。在文学理论方面,他1918年发表于《新青年》上的《论短篇小说》,作为现代小说理论的启蒙读本,对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作产生了渗透、影响的作用。鲁迅1919年亦发表于《新青年》上的短篇小说《孔乙己》可谓最符合胡适短篇小说理论的典范文本,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中匠心独运的具有永恒魅力的艺术精品。  相似文献   

19.
运用叙述学与回忆诗学的方法,通过对小说《孔乙己》中叙述者"我"和孔乙己的相关性分析,凸显他们各异却又相通的边缘化生存境遇,进而认为叙述者"我"和孔乙己的生存境遇渗透着鲁迅本人边缘化的生命体验;小说对他们边缘化境遇的呈现,是此前《狂人日记》中相关思想命题的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