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谈起业余的笔耕生活,我禁不住就喜形于色,除了兴趣上的满足和钢笔楷书变成铅字的欢乐以外,值得一提的是,我又于剪刀、浆糊结下了不解之缘。记得我刚学会写作那会儿,底稿打成誊写时还经常为其中的一句话、一个字的不当而改来改去。往往是一篇稿子写成,得用成倍的纸张作基数,加上我这个人不愿在待发稿件上改错,所以就错了重抄,这样做一来浪费时间,二来也费纸张。掏腰包买一本稿纸,三下五除二几次便完。若遇心气不顺或灵感迟到,有时一本稿纸用完也难如愿。  相似文献   

2.
《出版参考》2009,(13):6-6
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总编辑周百义在《中国新闻出版报》发表文章说:对于此次转企改制的效果,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大家都翻了一个牌。转企改制,应当立足一个“转”字。  相似文献   

3.
一提起资料工作,人们自然把它和剪刀浆糊联系起来。走进新闻单位的资料室,扑面而来的往往是大本大本的剪报和小山一般的卡片柜。日积月累,每个资料室都拥挤不堪。而对编辑来说,最头痛的事,莫过于为了查某一项资料,不得不翻阅大堆大堆的剪报和书刊,耗时费力。查资料能不能做到快捷方便?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新闻中心就备有供记者查阅各种体育项目世界纪录的电脑。键盘一按,便可查到所需要的资料。 1984年,新华社在香港建立亚太新闻部,编发亚太地区分社的稿件。这时,路透社香港总分社已搞起了资料查储电脑系统,存储人电脑的资料都经过严格的编辑加工和核对,而且香港的电脑系统与伦敦路透总社的资料电脑已联机成网。在香港就可随时调阅伦敦总社电脑中的资料。从路透社得到启发,新华社香  相似文献   

4.
一 “捣浆糊”这样的语汇,原先纯属上海本地特产,着床民间,脱胎陋室,一朝分娩,即刻蹿红大街小巷。没想到,如今居然流行全国了!谁说吴方言在以北方语音为基础的普通话语境中缺少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5.
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咬文嚼字》1995年第七辑“语林漫步”专栏,刊登了贺征所写的《沪上新语“淘浆糊”》一文,贺文认为,沪上流行的“dáo 浆糊”之“dáo”,应该是“淘”字。吾意与其相反,认为浆糊还是以“捣”为好。沪上俚语“捣浆糊”是什么意思?这是一个褒贬皆可,言简意赅,亦庄亦谐,概括性极强的妙句。如要讽刺某人强词夺理,在言论上诡辩“瞎胡说”,可以  相似文献   

6.
去年在我市(江苏省盐城市)举行的图书馆工作学术年会上,不少基层工会图书馆管理员参加了交流,共同分析了我市基层工会图书馆的形势及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不少看法。这些问题都有一  相似文献   

7.
产品生命周期区分为引进期、成长期、成熟期及衰退期已被大家耳熟能详,“石头、布、剪刀”战略,就是对应产品生命周期的战略。对应“引进期”的战略是“石头”,对应“成长期”的战略是“布”,而对应“成熟期”的战略是“剪刀”。现将此战略的原则分述如下,并举实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8.
现代装褙的书画,收藏日久后常因浆脱而需修理;但传世的古代书画,有些却完好如初。这是什么缘故呢? 宋代诗人陆游曾经认为,这大概和纸张的质量有很大关系。其实,传世的古籍,不少原是民间坊刻的,用纸未必精良,有些佛寺藏经,用纸更加粗糙,然而也久不脱落。由此可见,关健不在乎纸张的质量,而是和所用的浆糊有关。明代陶宗仪的《辍耕录》就曾经记录了据说是一个老和尚传出的制糊秘方,用料为褚叶汁、白芨、飞罗面。据云“以之  相似文献   

9.
档案修复中浆糊的调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破损档案修复过程中,浆糊是不可缺少的粘接材料.在中国古代论述裱糊的许多著作中对浆糊的作用及调制有许多精辟的见解,很值得我们后人学习与借鉴.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贺知章的《咏柳》谈起,写了如何品味记叙文的语言:一、审视语言的形象美 二、捕捉语言的色彩美 三、品尝语言的含蓄美。  相似文献   

11.
我说“我”     
我今年28岁,插过队,当过兵,做过工,就是没有进过高等学校。但我年轻气盛,还有点顽皮,不愿随大流,虽说走上新闻工作岗位才四年,总想着别出心裁,干出些名堂来。大概人人都喜欢说自己,我也如此。细细想来,“我”并无错,特别是工作中,非但不该抑制,还需大加推崇。《兰州出土写有文字的东汉纸》一稿,发表在去年11月15日《兰州晚报》头版。东汉纸的发掘时间是10月20日。那天,一位在博物馆工作的朋友给我打电话,说发现一座汉墓,希望我去采访。我当时有点犹豫,兰州发现汉墓已不止一次,十墓九空,没多大意思。但最后我还是去了。头一天我在挖掘现场,从早上9点一直守到下午3点多,没有发现令人兴奋的宝贝。过了一天,本地广播电视台都播发了发掘汉墓的消息,但均未提到汉纸。后来我去博物馆,寻思找点  相似文献   

12.
这些年读了不少这类新闻“故事”:某市长(或省长、部长、华裔外宾、人大代表等)因没有显示身份,被营业员(服务员)当作普通中国人处理了,也就是说给窝囊气受了;待吃瘪受气者的身份告白于天下,有关单位的负责人立即“非常重视”、“诚恳致歉”、“严肃处理”、“积极整顿并举一反三”。(与此相近的还有:某个案件或某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长期无人受理,中央某首长批示后,有关部门“十分重视”、“认真研究”云云) 以前碰到这样的报道时,有人对记者的措辞表示反感,我就为记者辩护:一、客观事实就是如此这般,叫记者不这么写又怎么写?有的人就是象连升店掌柜的那般势利,看人下菜碟。二、至于用些“非常”(重视)之类的高级形容词,这正是记者的机智,以春秋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新闻周刊》2006,(14):79-79
玩娃娃是小女孩的专利?这个观念要修正一下了,因为越来越多的都市年轻人现在玩起了超级娃娃(Super Dollfie,又叫SD娃娃)。  相似文献   

14.
15.
重复反映文献主题内容、混淆类目之间的区别、对多个并列主题内容的文献不能正确归类、不按规定的仿分次序分,都会导致误加“0”的错误。应避免这些并非属于加“0”技术三身的加“0”错误。  相似文献   

16.
在破损档案修复过程中,浆糊是不可缺少的修复材料.我国古代的许多著作中对浆糊的作用及调制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很值得我们后人学习与借鉴.  相似文献   

17.
安徽巢湖人民广播电台《青春旋律》节目开办“我写我说”栏目,一改过去“我说你听”、“你打我通”,缺少听众参与的局面,既有城市电台“电话交流”、直抒胸臆、表现自我的效果,又满足了农村及部分城市听众无电话交流但又急欲交流的渴望,是广播改革的良好尝试。“我写”即由听众自己去自由写作,内容只要是健康的,可以无所不包,以反映当代青年人理想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今日快讯”、“金三角快讯”、“今日新闻”、“刚刚收到的消息”等栏目在各报相继问世,人们称这些栏目的稿件为“新闻快餐”,“吃”起来特“香”。近年来,我常常利用工作之余,顺手牵“羊”地为“新闻快餐”加“菜”,或许是迎合了快讯编辑的“胃口”吧,一年多时间,竟先后被《南通日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及省、市电台采用快讯稿件40篇。为“新闻快餐”加的“菜”从哪里来?根  相似文献   

19.
周笑 《视听界》2012,(3):21-25
谁的新媒体?这的确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有趣问题。作为媒体所有者和经营者,抑或是媒体用户,不同角度,答案亦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20.
请允许我代表《人民日报海外版》全体同志,衷心祝贺《新闻战线》创刊35周年。由于学习和工作的需要,从学生时代起,我就是这份综合性新闻刊物的忠实读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今年春天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以后,如同全国各条战线一样,新闻战线也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潮的涌动和冲击下,积极地酝酿和探索迈出新的更大的步伐。可以这样说,在宣传改革的同时,改革宣传自身,已经越来越成为广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