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有三大元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人际功能是韩礼德提出的三大元功能之一。关于凯特.肖邦的短篇小说《一个小时的故事》已有大量研究,例如从女性主义视角,反讽的运用,等等,这些研究提出了很多有意义的研究成果。该研究从一个崭新的视角,系统功能语法的人际功能入手,对短篇小说《一个小时的故事》中的语气、情态、人称进行分析,体会主人公的自我意识的寻找及其抗争,从而更加客观准确的去体会文章的主题。 相似文献
2.
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有三大元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人际功能是韩礼德提出的三大元功能之一.关于凯特·肖邦的短篇小说《一个小时的故事》已有大量研究,例如从女性主义视角,反讽的运用,等等,这些研究提出了很多有意义的研究成果.该研究从一个崭新的视角,系统功能语法的人际功能入手,对短篇小说《一个小时的故事》中的语气、情态、人称进行分析,体会主人公的自我意识的寻找及其抗争,从而更加客观准确的去体会文章的主题. 相似文献
3.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7)
莎士比亚著名的悲剧《麦克白》中,麦克白夫人的语言有力推动了在道德边缘徘徊的麦克白弑君,本文从韩礼德提出的语言人际功能入手,分析了麦克白夫人的语言的人称、情态、语气。研究发现,麦克白夫人善于使用第一、第二人称树立权威;情态上借助高、中量值情态动词缩短人际距离;语气上充分利用反问和祈使语句加强气势,增加说服力。人际意义视角下研究该语篇,有助于深入理解麦克白夫人语言的组织结构及其背后的深层意图。 相似文献
4.
樊慧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3):77-78
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是语言学界二十世纪后半叶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它有助于语言学工作者深入地解析语言。本文通过对散文《神秘的白色栀子花》的语气结构和情态系统分析,证明采用该理论中的人际功能分析文学语篇是可行的,并且是用于语篇分析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周瑶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28(5):116-117
本文根据系统功能语法的人际功能理论,从语气、情态和评价兰方面对英语专业八级阅读语篇进行人际功能分析,认为该理论在专业八级阅读考试具有实用性,有助于参试者提高阅读速度和答题准确率。 相似文献
6.
《校园英语(教研版)》2015,(12)
人际语法隐喻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中语法隐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在科技语篇、新闻语篇、广告语篇方面都有很强的阐释力。本文以《唐顿庄园》第一季的对白为研究对象,从人际语法隐喻角度进行解析,试图揭示使用隐喻的原因以及所体现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7.
以功能文体学理论为指导,从人际功能的角度着重对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墙上的斑点》的人称、语气、时态、情态系统进行了分析,分析揭示了意识流小说的文体特点,有助于读者提高对意识流小说主题意义的领悟力和对其艺术技巧的感知力,更好地欣赏意识流小说。 相似文献
8.
此文以新当选的澳大利亚首位女总理朱利娅·吉拉德的就职演讲为语料从人际功能角度来分析其作为女性政治家的语言特点.文章当中分别从人称代词、言语功能、语气结构和情态系统方面结合语料当中的语言现象运用系统功能理论结合社会政治环境进行分析,得出女性政治家具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人际隐喻的语用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建萍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23(11):89-91
人际隐喻是功能语法用来解释人际纯理功能的重要概念。人际隐喻分为语气隐喻和情态隐喻两部分。介绍了人际隐喻的表现形式,着重探讨人际隐喻的语用功能(主要体现在间接言语行为和礼貌原则上)。从而揭示了语法隐喻与语用学相互沟通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人际语法隐喻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中语法隐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迄今为止相关研究大都集中在科技、广告及新闻语篇上,很少涉及公益性的英文歌曲。以韩礼德的语法隐喻理论为基础,从语气隐喻和情态隐喻两个层面分析迈克尔·杰克逊的公益三部曲中的人际语法隐喻,发现人际语法隐喻在这种具有特殊交际意图的语篇中的人际意义体现在:提供信息,陈述事实;促进人际交流;呼吁公众作出行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功能语法为理论框架,从情态层面上分析了模糊限制语在英语广告语篇中的人际功能,旨在说明模糊限制语的使用使广告既有揭示性又有可信度,同时有助于在广告商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达到广告商的商业目的。 相似文献
12.
当代大学生虚拟与现实社会人际关系的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随着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日常交际与学习的主要部分。网络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大学生的交际与学习。文章以大学某一班级为研究对象,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学生在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中的情感支持、学习互助两个方面进行了人际关系量化分析。研究表明,该班级学生在虚拟与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在情感支持与学习互助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杨红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9(2):73-76
妙语这一有意味的美学形式的诞生的前提条件是建立在观念相似性上的同一。其深层心理发生机制在于逻辑与旧逻辑或错误逻辑的某种匹配关系,其功能表现为心灵缺失的满足与美这理想的生成,妙语之解释,最后得出妙语因其能创造新感觉,酿造新情感,恢复认知理性以及它所蕴含的不可重复的,瞬间的,个性化的,经验的意义而担当了令人解放的责任意味。 相似文献
14.
李玲玲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3,17(5):82-84
在概括网络人际传播的特点的基础上,着重对网络交流中的传受心理和语言进行了分析:网络人际传播是一种理想化的互动交流;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传播空间,语言就是身份。网络生活是一种真实的虚拟人生。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言观为指导,从功能语法的元功能思想的角度,对美国现代诗歌Quiet Girl原文及其汉语译文的小句及物性、语气、情态、主位结构、衔接手段等进行功能评析,通过对照分析,探讨原文和译文在这四方面的功能对等体现,探索英汉互译评论的新方法,并论证了功能语法的元功能思想运用于翻译评论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论匡正汉主是班固撰述<<汉书·五行书>>的政治目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向燕南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3(1):22-25
《五行志》作为班固新设的四志之一 ,在《汉书》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与刘向《洪范·五行传》不同 ,《五行志》只记灾异不言祥瑞 ;从它选择的史事、依据的理论渊源以及当时的政治发展看 ,匡正汉主应是班固撰述《五行志》的政治目的。 相似文献
17.
汪耀明 《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7,6(2):80-84
比较司马迁、班固文学思想的同异颇有意义。两者都注重反映现实、褒善贬恶,追求写人传神、叙事精彩,赞同文学源于生活,提出文学为时代政治服务,肯定屈原作品和汉赋,运用以文传人的立传方法与知人论世的批评原则。相同之处体现出实录精神。两者不同之处是创作倾向的区别、文学源泉认识的差别、美刺理论重点的不同、评价屈原作品和史记之异。不同原因在于所处时代思想文化状况不同、文学风气不同、两人思想认识不同。 相似文献
18.
陈明生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8,(1):97-99
随着社会环境的迅速变化,贫困大学生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其心理困境和人际交往障碍也日益凸显。宿舍是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直接参与场所,是一扇为我们探视学生如何与他人交往的窗户。本文通过研究贫困大学生心理障碍及其宿舍人际关系状况,提出帮助贫困大学生克服不良心理障碍的影响及改善宿舍人际关系的有效措施,促进贫困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肖振宇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4):1-6
在《史记》人物列传的叙事中有很多议论。这是司马迁对前人叙事手法的继承和发展。《史记》叙事中的议论,功能重要,特点明显,很值得我们研究。 相似文献
20.
评价意义在不同话语中具有建构人际关系的重要意义,用评价理论中的态度系统和级差系统分析妈祖褒奖封字的人际意义。分析表明:态度系统中,妈祖封号用字这一特定语篇突显的是判断和鉴赏,情感意义蕴含在判断和鉴赏意义中;级差系统中,凸显的是语势。从封号用字的表层意义可以探究其深层的价值意义取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