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次数学课,教师让学生用多种解法解答下题。如下图所示,一个平行四边形(单位:厘米),面积为24平方厘米,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学生解题时,教师巡回检查,发现大部分学生的解法有三种: (24÷3一4)×3÷2 24一(24÷3+4)x3+2 (24一4×3)÷2于是,在列这三种算式的  相似文献   

2.
小学生作业本上常有“3/5÷2/3=(3÷2)/(5÷3)”之类的等式出现,一些教师见到就立即打“×”。其实,这样的等式并无错误,其理由可用下例说明:“某工程队2/3小时开凿山洞3/5米,一小对开凿山洞多少米?”(九册 P.23例2)这个题目的算式大家都知道是“3/5÷2/3”。若结合题意分析:∵2/3小时开凿3/5米∴1/3小时开凿(3/5÷2=(3÷2)/5)米  相似文献   

3.
刘爱玲 《海外英语》2013,(23):265-266
语言是交际工具,语言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习者掌握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进行实际交际的能力。词汇,语法固然是外语学习中的重要部分,但二语语用能力在二语习得中也不可忽视。该文将以汉英道歉行为不同为例,尝试探讨二语语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及方法策略。  相似文献   

4.
等号的意义是表示它左右两边的数或式子有相等的关系。它的写法是用两条一样长短的平行的水平线段表示,即写成“=”。在横式中,书写等号有两点需要注意:1.紧靠等号前后的数是分数时,等号要  相似文献   

5.
一位实习老师上“三角形的面积”一课,在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时,他这样说:“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课本上表述是: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或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完全一样”和“面积相等”并不是一回事,请看下例:  相似文献   

6.
“谁的胸前戴着一朵大红花?”老师问。“妈妈。”学生答。老师觉得学生的回答语句不完整,缺少谓语,便追问道:“妈妈怎么啦?”“胸前戴着一朵大红花。”老师仍然觉得学生的回答语句不完整,缺少主语,便又反问道:“谁的胸前戴着一朵大红花?”  相似文献   

7.
在许多国家,人们可能会当真提出这个问题。但是在英国,这只不过是一句挖苦的话,就像是说“你没长眼睛吗”。英国法律规定小孩从5岁到16岁都必须接受全日制教育,如果孩子不去上学,就学官员会上门问个究竟。如果没有充分的理由,孩子的父母可能会被起诉。但是,至于孩子上什么学校,父母亲有一定的挑选权。事实上,如果父母亲想亲自教孩子念书的话也可以,不过应由督察来审批他们的课程表、教学方法和设施。然而,绝大多数家长都把孩子送到公立学校上学,在那儿教育设施(包括教科书和文具)全都免费。有些孩子5岁前还上幼儿园(其正式名称为“幼儿学校…  相似文献   

8.
黑板上有一个长方形图,注明了它的长是20丈,宽是3丈。一个学生被指名在黑板上计算它的面积。“3平方丈×20=60平方丈”,这个学生写出了算式.  相似文献   

9.
一些资料上要求学生解这样一类方程“32÷4x=4”。学生中往往出现两种解法,第一种是把原方程看成“32÷(4×x)=4”去解,得x=2;第二种则是将原方程看作“(32÷4)×x=4”去解,得x=0.5。教师要求学生检验方程的解。采用第一种解法的学生,先把4与x的值相乘,得如下检验式:左边=32÷(4×2)=4=右边采用第二种解法的学生,先将32÷4,再把所得的商与x的值相乘,得出的检验式是:左边=32÷4×0.5=8×0.5=4=右边结果,学生都能“自圆其说”,都认为自己的解法正确。究竟方程“32÷4x…  相似文献   

10.
开心果姐姐向你约高招在学习中,也许你就是某一方面的高手,比如写作文的好办法,记单词的好方法,解数学题的绝招,面临考试克服紧张的绝招……只要你觉得是学习的妙法,哪怕是一句话也可以写给开心果姐姐。欢迎多多来稿哦。希望你的妙招能与同伴共享,并有可能为你颁发“学习能手”证书。QQ:369077885 E-mail:bingzi.zhang@126.com xxszz@126.com通信地址:山西省太原市高新区高新街39号小学生杂志社开心果姐姐收邮编:030006  相似文献   

11.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践,感知事物之间在数量上的相等与不相等的关系。 2.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在自主合作中探究比较的方法。 3.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注重学生评价、师生互动,尊重个体,创造具有鲜活生命力的课堂。 教学重点:借助已有的生活体验动手操作,从中发现事物数量间相差的关系。 教学难点: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知识。  相似文献   

12.
《语文知识》1993年9期刊登的《“难免不……”≠“难免……”》一文说:“‘难免不’是个短语,‘难免’多了一个否定副词‘不’,显然,它是对‘难免’的否定。”我们认为把“难免不”看作一个短语是不妥当的。短语是词和词按照语法和语义的要求组织起来的比词高一级的语法单位,其内部的直接成分之间总是存在着一定的语法结构关系,譬如陈述关系,支配关系,补充关系,联合关系等等。固然,“难免不”是由一个形容词“难免”(“难免”的词性,向有争议,我们赞同邢福义先生的看  相似文献   

13.
2005年10月13日,我有幸聆听了金明东老师执教的《一只小鸟》,他的教学举重若轻,游刃有余,教学态度严谨,令与会者叹服。【案例】师:今天,我们就围绕“捉”这个字来学习课文,请我们了不起的401班的同学们想想看,这些小孩子,他们为什么要捉小鸟?想清楚了吗?(生:清楚了)请同桌之间或者小组之间,过去习惯怎样研究就怎样研究。(学生欲开始)停,为什么要捉小鸟?读课文,想原因,把有关句子读一读画一画,这是一种读书的方法。还有一点,捉的原因不止一个,想得越多越好。(学生自由讨论研究,师巡视)师:我们来交流交流。生(:笑嘻嘻)因为,因为小孩子肚子饿了…  相似文献   

14.
一、问题的提出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笔者听了一节题为"分数的初步认识--比较几分之一分数的大小"的研讨课.  相似文献   

15.
在教学“圆是轴对称图形”时,我出了这样一道题:“长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轴对称图形,有几条对称轴?为什么?”一位同学回答:“长方形是轴对称图形,长方形有四条对称轴,因为沿长方形对边中点的连线和对角线对折,对折后的图形完全相等,所以长方形有四条对称轴。”这位同学为什么说长方形有四条对称轴呢?这主要是将“完全重合”、“完全相等”误认为是一回事了。“完全相等”指的是面积、周长,还是其它方面相等,表达不清。退一步讲,就算“完全相等”指的是对折后的两个图形形状,大小等全部相同,但如不重合也不能把对折线称为该图形的对称轴。如上面所提到的长方形沿着对角线对折,对角形两边的  相似文献   

16.
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轴对称的性质可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利用它们的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近几年的中考中有明显加强的趋势,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7.
编辑同志: 贵刊今年第三期《既已“漫灭”何又“可识”?》一文,谓统编语文教材对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一句的注释错了,认为句中的“为”应读作“谓”,“为文”就是“谓文”指“标明山的名称的文字”。按,此说甚误。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在一些报纸、杂志、书籍、文件中,常出现“只教书不育人”的这样一种提法。笔者认为,这种提法有失偏颇。因为: 一、“书”本身就存在着育人性。从现行各科教材来看,除了它特有的专业知识外,都有其见长的育人因素。如政治课就是以马列主义思想教育、革命人生观教育、法制教育等为主要内容;史、地教材中寓含有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等育人因素;理科教材中也处处都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正如英国教育家罗素所讲的“并没有一门课程只给学生普通陶冶,而另一门课程只给专业知识。”因此,知识教学本  相似文献   

19.
中学物理教材上有一些话,其本身不一定是一个物理定律和原理,但往往也是一个结论性意见,可以当作一个规律来运用,以丰富处理问题的手段。但是,其中有一些话它的得来常伴有特定的条件,如果条件不明确,而教师又不作补充说明,那么就会被学生误解为不附有条件的普遍适用的结论,而到处套用,造成错误。例如,高中教材“电容器的串联”一节里有一句话:“串联时每个电容器带的电量都是Q”,对这句话学生大都不去注意它的出处,总将它当作普遍适用的结论来加以使用,结果,难免要出问题。我在进行物理课外辅导时让学生做过这样一道题:“如图1所示,三个电容器分别为C_1=0.1微法拉,C_2  相似文献   

20.
《江析疑解惑要正确理解“095÷4x”的含义○肖鉴铿(南昌师范学校)西教育》去年第12期《错在哪里》一文引起了一些读者的关注。文中提到:戴卫安老师发现学生在解方程095÷4x=19时,有两种不同解法:解法14x=095÷19,x=18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