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凡夫 《小读者》2011,(11):I0002-I0002
能够知道自己有多少“能”的父母是能干的父母:能够知道自己有多少“不能”的父母是聪明的父母:而能够游刃于“能”与“不能”之间的父母才是智慧的父母。  相似文献   

2.
兰兰 《家庭教育》2014,(12):20-20
每个孩子都不可避免犯错,也害怕犯错后父母的批评和责怪。父母们常说:“犯错不要紧,重要的是能够及时改正。”但是不是真的不要紧?当自己的孩子做错事,又有多少父母能真正心平气和地面对呢?本期,我们就请浙江省金华市西苑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们一起谈谈这个话题,看看他们的父母是如何对待他们的错误的吧!  相似文献   

3.
<正>新闻回放父母会记得自己孩子的生日,孩子的生日快到时,他们总是提前几天为孩子的生日做准备。可是,又有多少孩子记得父母的生日呢?广东潮州一所学校的调查结果显示,七成学生不知道父母的生日。有的学生居然可以背出班上一些同学的生日,却从不关心父母什么时候过生日。究其原因,大部分学生说是因为"爸爸妈妈从来不提醒"、"父母不喜欢过生日"等;少数学生说父母曾经提起要过生日,自己却没有记住。  相似文献   

4.
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这才是家庭教育的本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是大多数父母教育孩子时的口头禅。但是,说易行难,当父母看着孩子把米粒弄得全身都是,衣服系错了扣子,或是磨磨蹭蹭半天不能让玩具归位,又有多少家长能够忍住伸手的冲动,坚持让孩子自己做完这些事呢?慢慢地,父母的手越伸越长。孩子交什么  相似文献   

5.
大约3岁左右,部分幼儿开始对自己从哪里来发生了极大的兴趣,这也是孩子探索自然、探索自身的重要表现,体现出孩子对生命奥秘的渴求。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有多少父母能直面孩子的性问题,正确解答呢?在我们的调查中,当孩子问父母"我是从哪里来的"时,有34%的父母对孩子说"你还太小,不懂这事",35%的父母告诉孩子错  相似文献   

6.
正无论这个世界如何改变,孩子的未来将面对多少种变化,面临怎样的挑战,只有一种做父母的方法可以帮到我们,那就是做好自己,成长自己。但是,换个思路做父母,比如思考如何组建优秀的父母育儿团队,像教练带领运动员赢得比赛那样去育儿,用管理学的智慧育儿,也许会让我们独辟蹊径,找到一些不再那么焦虑的育儿方式,同时也找到让自己更好地成长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幕后花絮     
正@父母必读这个教授有点儿萌一直听闻康永久教授是位非常有个性的教育社会学领域专家。和他沟通邮件和短信的时候,他都是三言两语短短回复。我心想,这位教授会不会是个不好说话的"冷"专家呢?然而,从见面开始,画风突变——我们完全遇见了一位岂止是有个性、有意思的教授,根本就是面对一个可爱到萌的"孩子"。采访中我和同事不知道多少次被他逗得笑不可支,但却用力地点头表示发自内心的共鸣——无论是想到了童年的自己,还是现在作为孩子的妈妈。  相似文献   

8.
精神祢钙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很多孩子在确立自己信念的时候,更多的由其父母来决定的,而且更要命的是,我们现在这些孩子们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失去了确立信念的原动力。因为生活已经像“蜜”一样甜了,那种由于物质匮乏所产生的人生窘迫对如今很多孩子尤其城市中的孩子来说已经不存在的了。更何况,他们的生活水平往往已经超越了他们自己的父母而成为物质消费的超前享受者。这一点已经是勿庸置疑了。如今,多少父母自己省吃俭用却对自己的孩子大手大脚:多少父母自己勤俭节约却对自己的孩子挥金如土。看一看吧,多少孩子的儿童房里玩具堆积如山;看一看吧,多少孩子他们身上每天换的衣服多如模特;看一看吧,多少孩子花起钱来如同自己是李嘉成,看一看吧,多少孩子对可耻的浪费不屑一顾;看一看吧,多少孩子沉浸在溺爱中不思进取:看一看吧, 多少孩子已经习惯在父母的赐  相似文献   

9.
不知道节日期间有多少城里孩子回了乡下老家,不知道有多少居住在高楼大厦十指不沾泥的孩子体验过乡野土气的熏染?不知道有多少孩子恋恋不舍地别了那自由的乐土?不知道有多少从泥巴里跋涉到城市来的父母见子思己、抚今追昔……  相似文献   

10.
正每年都有寒暑假,我们可以结合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利用寒暑假给学生补一补"课"。一、补一补"孝敬课""孝敬父母"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必须加强教育和引导。放假了,可以在家好好孝敬父母。现在不少孩子不知道父母工作情况,更不知道父母工作的艰辛。如不知道父母的钱是怎样得来的,只知道向父母要钱买这买那,认为父母给孩子吃好、穿好、用好是天经地义的。这样的孩子怎么会从心底里孝敬父母呢?为此,父母应当经常地有意识地把自己在外工作和收入的情况告诉孩子,让孩  相似文献   

11.
我校曾作过一次调查,有23%的孩子几乎从不和家长沟通,有17%的孩子觉得父母不辛苦,只有5%的孩子自己洗袜子,有近两成的孩子没考虑回报帮助过自己的人,有41%的孩子从来不对父母说感激的话,只有19%的孩子知道父母的生日。这表明,当今的孩子缺乏感恩意识,只知道关心自己、爱护自己,缺乏"关心他人"应有的热情和责任。对此,我校把"感恩教育"作为学生行为素质教育的基点,以活动让学生的心热起来、积极行动起来,做关心他人的阳光小天使。  相似文献   

12.
正孩子是父母手心的宝,更是父母心头的肉。现实生活中的爸爸妈妈,无论经历多少身体和心理的疲累,都不会向孩子倾诉;无论遇到多大的生活和工作压力,都不会转嫁给孩子。如果有机会做一项"孩子心目中的父母形象"的调查,在每个孩子心中,爸爸妈妈一定都是永远无坚不摧、坚强乐观,超级强大的"钢铁侠"。为人父母,我们会说:我们愿意,"怎么爱你都不嫌多"!不知不觉地,家里多了位"小皇帝"或者"小公主"的身影,懊恼和焦急之余,反躬自问,我们只看到自己无数的付出,却无从知悉孩子的问题缘于何处。  相似文献   

13.
福利院见闻     
在这个世界上有多少孩子因为四肢不全被父母遗弃?有多少孩子因为迷路走散和父母失去联系?又有多少孩子因为种种原因难以与自己最最亲爱的父母团聚?他们没有亲人,没有依靠,没有一个温暖的避风港湾。他们像一只只断翅的小鸟,像一个个断线的风筝,像一条条随波逐流的小船,那样无助,那样无奈,那样可怜。但是现在祖国强盛了、富裕了,随着一个个儿童福利院的建起,那些无依无靠的孩子终于有了他们温暖舒适的小窝。  相似文献   

14.
有国际机构曾在世界范围内做过一项调查,让青少年列出自己崇拜的人。结果,绝大部分国家的青少年都把自己的父母列在比较靠前的位置甚至是第一位,只有中国的青少年是把父母放在最后一位。假如这个调查结果基本能反映实情的话,那很值得我们思考:我们的青少年为什么不那么崇拜自己的父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孩子认识世界、了解世界、走向社会,是在父母的指引教育下逐步开始的。正常情况下,父母在子女心中目建立一个良好甚至是高大的正面形象,应该容易。孩子从小崇拜父母,顺理成章,理所当然。但是,面对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影响子女对父…  相似文献   

15.
我承认我很叛逆,或许叛逆是青春期特有的表现,但是我清楚自己在做什么。然而,我就是没法和父母沟通,如果三年是一道鸿沟,那么子女和父母之间的代沟就犹如马里亚纳海沟(世界上最深的海沟)那般深,别期望我们能够懂得彼此。我是他们唯一的孩子,我当然知道他们爱我,但是那种爱太过沉重,包含了太多的希冀,把父辈许多无法完成的愿望全都加在孩子的身上,这不公平。我们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理想,自己的生存模式。  相似文献   

16.
李盛 《中学生英语》2014,(11):12-13
我们都有绝望的时候。只有在勇敢面对的时候,我们才知道自己有多坚强。 我们都做过一些自己都感到惭愧的事。有些人爱错了人,有些人错过了爱;有些孩子使父母丢腧,也有些家长让孩子失望。是的,我们都犯过错,使我们爱的人离我们而去。但如果我们试着从这些错误中吸取教训并成长,就还有挽回的机会。  相似文献   

17.
家有琴童,最有感触的莫过于父母。或喜或悲,或哭或笑,都会随着孩子的那一双小手在黑白相问的琴键上舞动而感发出来。然而,有多少父母能够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又有多少老师能够了解和激发孩子潜藏的艺术天赋呢?根据我自己学琴的经历和辅导孩子学琴的体会。我认为,孩子虽然是学琴的主体,但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起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微博来侃     
《初中生》2014,(3):46-47
正微话题最近,国际知名的科学家、曾经担任复旦大学校长的杨福家感慨:"美国孩子放学了,父母会问‘今天你问了多少个问题’;而中国孩子放学了,父母会问:‘今天你考了多少分’"。这个场景,对我们来说,可能再熟悉不过了。课堂上,我们大多当"听众",老师讲,我们听;老师问,我们不答,很少互动。老师在台上滔滔不绝,我们在台下埋头奋笔疾书,课堂气氛一片沉闷。这是因为我们确实什么都知道了,没有问题可问了吗?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孩子进入青春期,很多父母都遇到相似的困扰,那就是:"自己说得越多,孩子听得越少。"孩子越有自己的想法,当然就越不喜欢父母的唠叨。那么,面对孩子逐渐到来的青春叛逆期,我们父母除了不唠叨,又该怎么做呢?2017年12月27日,门头沟区大峪第一小学携手父母必读杂志社,邀请北京儿童教育专家、家庭教育指导师张娟围绕"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有效沟通"的主题给大家上了生动一课。讲座中,张娟老师谈道,父母要想让孩子读懂、理解自己的爱,需要做到以下3点:一是建立有效的双向沟通,二是设立明确的界限,三是  相似文献   

20.
相信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认真、努力地学习。具体什么才叫做“认真努力”,我们可能都会举出很多例子: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多做练习题,多读书等等。然而,自己的孩子如何能够达到这种良好状态,具体根据什么来做练习,很多父母就不一定能说上来了。实际上,是否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指导孩子学习是否具有计划性,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孩子只有知道自己在各学科学习中的优势和弱势,知道自己每一科在哪部分学得比较扎实,哪部分有差距,并根据实际情况确立学习目标,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才能真正做到切实可行的“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