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外滩是上海的象征。大众媒体中的上海形象,多有外滩的靓丽风姿。特别是在“夜上海”景观中,外滩往往是不可缺席的标配。每到重大节日,外滩之夜会更加美妙。刚刚过去的2014年最后一个夜晚,发生在外滩上的跨年事件让36个年轻生命永远定格在外滩的陈毅广场。当天晚上,从各个方向涌来的人流,汇聚在外滩,为的是一睹跨年灯光秀的华彩景观,体验跨越时光界标的非常时刻。但是,谁也未承想到,死神如影随形,尾随云集于外滩人流,制造了一个黑色的跨年之夜。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媒介秀”节目产生的背景和传播过程所形成的舆论进行多方面分析,可以看出,“媒介秀”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是观众和媒体对社会问题的反映,反过来也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节目本身的策划和创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舆论引导作用程度的发挥。把握好传播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做好舆论的控制和引导,是当前社会状态和媒介生态背景下,一个负责任的媒体应该具备的素质。  相似文献   

3.
在湖南卫视因为南方冰雪灾情严重而取消春节晚会的情况下,质疑“面对雪灾,春晚能否继续‘歌舞升平’?”以及“将春晚节目改为赈灾演出”,甚至“取消春晚”的声音又起。“春晚”再一次被推到各种舆论的“风口浪尖”上。  相似文献   

4.
2009年11月底,湖北省图书馆开通“读秀”学术搜索及获取服务平台。用户只需访问湖北省图书馆主页,点击“特色资源”栏目下的“读秀学术搜索”即可进入此平台。“读秀”学术搜索是一个面向全球的图书搜索引擎,上网用户可以通过“读秀”对图书的题录信息、目录、全文内容进行搜索,方便快捷地找到所需阅读的图书、  相似文献   

5.
本文结合网络舆论环境日益数字化与智能化这一现实背景,从认知规律出发,探索“善抓热点”在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中的重要作用,并由此提出了顺应认知规律创新舆论传播内容及媒介、走群众路线找寻“流量密码”、利用智能化技术提升信息竞争力、吸纳和培育“圈层发言人”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新媒体背景下,类似上海外滩踩踏事件的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对社会乃至整个国家产生深远影响。通过阐述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的内涵、特点,以上海外滩踩踏事件为例,探讨公共危机事件下谣言、暴戾、非理性等舆论危机,并从官方舆论场、草根舆论场、媒体舆论场三个方面,提出引导舆论的几点策略。  相似文献   

7.
目击     
《中国新闻周刊》2012,(2):20-21
3D迎新2011年12月31日晚,一场以3D灯光秀的形式演绎迎新倒计时活动在上海黄浦江畔上演,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前来观赏。活动现场之一的上海外滩金融广场,与纽约、伦敦、巴黎、东京、悉尼等著名国际大都市实时联动,共同迎接2012年的到来。摄影/郭长耀倔象称重2011年12月29日,德国鲁尔区伍珀塔尔市动物园的5000只动物接受体检,在此过程中,这头名叫乌里(Uli)的小象很不配合。  相似文献   

8.
在担任了近两年(1868年3月-1869年12月)的工部局总董之后,金能亨依然保留着以总董的眼光审视市政布局的习惯。他没有想到,亚当士,这位他原来的副总董,在继他之后担任代理总董不久,就一改原先的布局,打算顺应“一些可能会得到好处的人”的舆论,对从洋泾浜(今延安东路)至黄浦花园(今北京东路黄浦公园)的黄浦江西岸,进行某些必要的手术,将“外滩这块愉快的散步场地”,  相似文献   

9.
袁涛 《青年记者》2004,(7):46-46
长期以来,面对突发事件和容易引发争议的事件,我国的传统媒体往往在报道中呈现出“一个声音”、“集体失声”等现象。网络媒体的出现,使人们在选择信息、反馈信息上具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增加了人们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原来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一直被动的受众拥有了更多的主动权利,这是近年来网络舆论得以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4月18日,上海市档案学会在外滩新馆报告厅举行东方讲坛档案法律知识讲座,市政府法制办高级法律专务刘平作了“政府信息公开与档案利用的法律衔接”的专题报告。刘平从法律的角度对政府信息公开与档案管理、房地产资料查阅制度、以及个人信息和特定企业信息等方面关系进行了深入地阐述。他认为,政府信息公开一方面可以规范和监督政府行为,另一方面使政府掌握的信息资源为公众所利用,  相似文献   

11.
古代文论家刘勰在《文 心雕龙·隐秀》中提出了 “秀”这一概念。“秀也者, 篇中之独拔者也。”此处 “独拔”意为“引人注目”、 “精彩绝伦”。“秀”可以视 为文章中的“亮点”,即写得 精彩或能激起读者阅读兴 趣的句子、段落。新闻评论 作品也不例外。其中总应有一段(句)或几段(句)能在读者思想上留下烙印,或是问题抓得准,或是揭示本质深刻,或是理论上有新的开拓,或说法新鲜让人耳目一新,并且所有这一切都以精彩的语言为载体。 刘勰提出了“秀”的审美标准、功用:“秀以卓绝为巧”,“雕削取巧,虽美非秀”,“(秀)动心惊…  相似文献   

12.
作为平台内容重要组成部分,用户评论目前在技术与资本的双重影响下,脱离了媒体层面的“信息控制”,发生了个人层面“信息策展”(curation)的隐喻性转变,正在成为普通用户日常媒体内容生产和消费的实践,极大地拓展了网络意见的传播效果,是网络意见的“二传手”“放大器”。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它往往以“漫灌”的方式进入互联网公共领域并塑造公共意见,进而影响舆论的形成与演变。研究认为,在新的媒介技术逻辑下,形成舆论的来源广泛,应当重视用户评论发展走向,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多方协同参与的用户评论治理体系,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3.
舆论引导上有两大误区,一是在指导思想上把受众看成是消极被动地接受信息的“靶子”,片面地认为只要媒体不断轰击,受众就会接受这种观点;二是阻塞信息渠道,以为“控制”住了主流媒体就等于“控制”住了舆论。这种简单化对待“舆论引导”的结果,会造成“媒体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的疏离。从而造成“媒体舆论场”公信力的缺失,实际上是放弃了舆论引导。[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沪上飞花     
4月23日,被列为上海重大文化设施建设项目的上海市档案馆外滩新馆隆重开馆,5月1日起正式面向社会服务,节假日照常开放。除接待档案的查阅外,还可以查询政府公开信息。国家档案局局长中央档案馆馆长毛福民希望上海市档案馆不仅成为上海市的“名片”,也成为中国档案馆的“名片”。国际档案理事会城市档案委员会主席拉蒙·阿尔贝勒奇在参观后盛赞“这正是我们心目中的城市档案馆。”  相似文献   

15.
本文是作者在中国人民大学局级干部班上演讲大纲的部分内容,主要谈及舆论的基本理念:衡量舆论是否存在的要素、辨明什么不是舆论,以及关于舆论形成的几种情形.作者认为,如果持某种观点的人在一定范围内接近三分之二,这已经是可以控制全局的量了,当权者不要追求九成以上的人都说相同的话,那是不可能的,即使出现也是自我欺骗.从另一方面看,如果某种不喜欢的观点在一定范围内只达到三分之一,这种意见的存在对于当权者来说是安全的,没有必要非得剿灭它.作者还认为,现在一些舆情报告所说的“舆论”无法被证明是舆论,所说的“情”可能仅是少数几个人的言论.没有确切的科学证据,不能轻易把网上的意见视为舆论.  相似文献   

16.
新兴的“网络日志”(又叫“博客日志”、Blog或Webblog),博客日志是“一种表达个人思想和网络链接,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并且不断更新的出版方式”。①它相当于一本空白的网络日记本,使用者可以在上面粘贴想表达的任何信息,而且可以随时更改、发送。Blog的使用者称为blogger,可以随时到blog目录集网站登记,这样其blog标题就会出现在目录集中,其他人如果对这一主题感兴趣,就可以登陆阅读或者在自己的blog上发表意见,并与之形成链接。博客日志使网上信息传播以一种最为个人化、最简捷的形式出现,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信息交流的渠道,更是以其…  相似文献   

17.
陈相雨 《当代传播》2022,(6):16-20+28
围绕互联网发展,中国共产党新闻舆论思想的实践演进,为党在这方面的思想理论新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这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所作的贡献。在新时代,围绕互联网中国共产党新闻舆论思想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提出了“互联网过关论“”党管新媒体论“”新兴媒体发展和网络传播规律论“”网络空间健康论“”网络群众路线论“”网上舆论和意识形态斗争主战场论“”网上网下同心圆论”等创新论断。可以说,围绕互联网,中国共产党新闻舆论思想实现了全方位创新发展,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8.
【摘要】近年来,类似于“小悦悦”,“富士康”,“邓玉娇”,“7·13动车事件”等页面信息频频进入人们的视野,并迅速成为舆论中心,掀起一阵阵的舆论热潮。公众对于这些事件的关注度较高,就在这种大规模的非线性的信息传播与舆论的发散过程中,事件表现出明显的“蝴蝶效应”,其影响往往超越了事件本身。本文针对这一现象,试图用传播学的理论来分析其形成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9.
传统媒体是舆论引导的主阵地,在舆论传播中承担着主力军的责任,发挥着“主心骨”的作用。当网络舆论泥沙俱下、不辨真伪的时候,人们往往会期望传统媒体能够以自身的权威声音正本清源,揭露事实真相。然而,在舆论引导的实际进程中,一些传统媒体往往在收视率、发行量的驱动下,心浮气躁,盲目跟风,反而被一些不良网络舆论所左右,成为推手或帮手.因此,传统媒体在采用网络信息时,要注意不能陷入“被渠道化”的陷阱,成为不良网络信息的“二次传播”渠道。  相似文献   

20.
高威 《网络传播》2004,(5):18-20
2003年,中国互联网界相继聚焦到几件大事:孙志刚案、刘涌案,然后就是“宝马撞人案”。这几个事件可以说一浪接一浪,在互联网上掀起了巨大的波澜,继而影响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关于“宝马撞人”案件的言论,在网站的论坛上点击率超过了关于“非典”的话题。“宝马撞人案”这一舆论风波让人们开始注意到互联网的影响力,开始反思网络舆论在传播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