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人才流动时区域经济发展影响深远.通过分析人才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海峡西岸经济区人才流动现状,分析海峡西岸经济区存在人才流动不规范、缺乏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的优良环境、人才价值现有待纠正等问题,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要加强政府对人才流动的宏观调控、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导向机制、引导人才树立正确的事业观等措施,引导人才向有利于海西经济发展的方向流动.  相似文献   

2.
结合信贷工具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现状,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主导产业发展的信贷支持进行定量测算,研究结果表明,蓝色经济区信贷工具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持并不理想。在借鉴国外信贷支持海洋经济发展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主导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文章最后提出了蓝色经济区海洋主导产业发展的金融环境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3.
"泛珠三角"对西北区域经济合作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等九省提出的泛珠三角经济区的战略构想为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经济合作提出了新的形式,它对我国西北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极具启发性。本文在分析和总结我国区域经济合作的趋势、"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特点的基础上,根据西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合作现状,提出了西北区域经济合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移动信息化是对传统信息的继承与发展,其“移动性”带来的自由性正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效率之源.“关中一天水”经济区的建设正处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因此必须大力推广移动信息化应用,发挥其渗透和倍增作用,促进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加快主导产业的企业做强做大,实现区域主导产业的飞跃,同时可以培育出众多新兴产业,带动“关中一天水”经济区经济快速发展,推动西北地区经济开发.文章分析了经济区移动信息化应用现状,提出了推进移动信息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陆良程  董建 《大众科技》2013,(9):155-157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关键因素。然而目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面临着区域人才开发与合作机制不健全,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管理制度不完善问题。通过结合广西北部湾实际情况,对经济区人才开发与合作现状进行研究,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协调、有序发展献言献策。  相似文献   

6.
基于Super-SBM模型的低碳经济发展绩效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泽炯  胡建辉 《资源科学》2013,35(12):2457-2466
本文以中原经济区15地市2008-2011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对其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对其生产前沿面的投影和低碳经济发展绩效的动态变化做了相关分析。研究发现:从投入导向和产出导向两种角度衡量,周口市、邯郸市、商丘市、蚌埠市和郑州市的低碳经济发展绩效显著优于其它地市,安阳市、新乡市、焦作市和淮北市表现最不理想;从中原经济区低碳经济发展的总体表现来看,低碳经济发展无效地市所占比例接近70%,说明其整体发展成果不理想;从低碳经济发展绩效的动态演变来看,技术变动与全要素生产率(TFP)变动具有较强同向性,反映出低碳技术落后和经济发展规模瓶颈是制约中原经济区低碳生态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基于实证分析,提出促进中原经济区低碳经济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低碳经济:成渝经济区的责任和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琴 《软科学》2010,24(3):52-55
通过对GDP和能源消费的历史数据分析出成渝经济区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依赖程度,并预测了2009~2020年成渝经济区的GDP、能耗、CO2排放、森林固碳量等,得出走低碳经济是成渝经济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和未来,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八大产业布局规划中,九江发展的重点是炼油及化工产业基地.如何依靠科技进步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工业化是当前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本文结合科技工作职能,结合九江实际就如何避免和解决经济快速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提出一些见解,以期为推进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工业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成渝经济区GDP、人均GDP和经济密度空间格局由成都、重庆市中心向外呈圈层状扩散.成都都市区联系量和隶属度圈层分异明显并按轴向延伸,近郊区县联系量较大,辐射范围相对有限.重庆都市区辐射范围广、辐射强度大,联系量和隶属度主要呈扇形扩张.成渝经济区内成都、重庆两大都市区经济腹地各占半壁江山.联系成都都市区与重庆都市区之间的轴线,经历了"连接-断开-再连接"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鄱阳湖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区,其区域内的环境经济发展状况对国家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基于此,本文以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研究对象,选取六个地级市南昌、景德镇、九江、新余、鹰潭、抚州,对它们的经济与环境指标进行分析,构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以工业"三废"污染排放及其综合指数为污染指标,研究人均GDP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发展对环境状况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各地市需根据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11.
朱华友  丁四保 《软科学》2003,17(3):14-18
文章通过对经济带概念的分析,构建经济带的形成和演进理论,认为经济带有等级、层次之分,其时空演进的理论为增长极理论———点-轴发展理论———梯度推移理论。在此基础上,论证长春-吉林经济带的存在性,分析其结构、功能及空间联系形式。作者认为,长春-吉林经济带目前是一个弱经济带,其扩散效应较弱,随着其扩散效应的增强,长春-吉林经济带将能够从整体上带动和促进吉林省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2.
韩亚芬  孙根年  李琦 《资源科学》2007,29(6):188-193
资源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源支持;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和不公平的贸易下,自然资源禀赋及生产量大的地区,往往经济比较落后,呈现出"资源诅咒"现象。本文选取1985年~2004年中国各省区经济发展及能源生产/消耗的相关数据,从资源经济贡献和发展诅咒两方面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经济总量大、增长速度快的省区,能源消耗量亦较大,反之,能耗就较低;能源储量丰富、生产量大的地区,往往经济发展水平及增长速度都较低,出现了"富饶的贫穷"。汇总这两方面研究,本文绘制了能源产耗和经济发展的矩阵图,将中国31个省区划分为不同类型:上海、浙江、北京等东部沿海省区,生产量最低、能源消耗量较高,经济发展水平居于我国领先地位;山西、内蒙古、陕西等中西部地区,能源生产量大、消耗量相对较低,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另外,河南、四川、江西等省区产耗相当,经济发展水平也随之同步变化。  相似文献   

13.
为了更好的使科技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安徽省设立了经济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安徽省6个省级经济技术产业开发区和2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设计出两类产业开发区经济发展水平测评指标体系,并运用该测评指标体系,对各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分析了安徽省产业开发区企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时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王悦 《未来与发展》2012,35(7):108-113
被喻为"东方之珠"的上海对于"长三角"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开放至今,无论是经济增长模式还是经济增长速度,上海的发展都实现了质的飞跃。适逢"十二五"开局之年,上海面临着区域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机遇与考验。本文从上海市现有的相关资料和数据入手,通过定性描述与定量分析,运用上海市1978年至2008年间实际GDP、三次产业与三大需求的相关数据,使用ARMA模型、周期分析的方法及经济增长贡献率分析的方法,多角度地对上海市经济增长进行统计模型的构建、实证分析研究和科学预测,并结合实际对上海的经济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水资源与经济发展要素的时空匹配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张吉辉  李健  唐燕 《资源科学》2012,34(8):1546-1555
水资源相对短缺已经成为影响区域社会、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以2004年-2009年我国31个省市水资源分布、水资源配置相关数据为基础,计算各地区水资源与人口、面积、GDP等经济发展要素的基尼系数,对我国水资源分布、配置与经济发展要素匹配关系的时间演变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水资源分布与人口、GDP的匹配关系处于波动均衡状态,而与土地面积之间处于极不匹配状态;水资源配置与GDP、人口、土地面积分别表现为比较匹配、不匹配和极不匹配关系,且不匹配程度有缓慢加剧的趋势。另一方面,按照空间维度分析需要,将全国划分为七大地区,并以2009年为例,计算了各地区水资源一经济发展要素的不平衡指数,借此阐释水资源分布、配置与经济发展要素在空间维度上的协调规律,找出主要影响地区。最后,提出了相应的调整措施,以期为缓解区域水资源短缺、调节水资源分布和配置的失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苏州市与徐州市耕地资源变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何蓓蓓  刘友兆  梅艳  张健 《资源科学》2008,30(7):1047-1052
不同的区域耕地资源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本文采用1978~2006年江苏省苏州市与徐州市的统计数据,分析不同区域中耕地资源变化的特点,并定量分析了耕地资源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对不同区域GDP增加的耕地占用量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①苏州的耕地面积经历了3次明显的流失高峰,年递减率高达1.34%,而徐州市的耕地面积变化则相对缓和,年递减率只有0.33%,人均耕地面积也有类似的变化趋势;②不同区域的耕地资源面积随着GDP的增加均呈指数递减趋势,用模拟的指数方程对耕地面积的估算值和实际值比较误差较小,证明用指数递减方程预测耕地占用面积随着GDP的变化是可行的;③在不同的区域每单位的GDP增长所消耗的耕地面积随着经济的增加均呈下降趋势,但下降速度不同;④徐州市每增加1×108元所消耗的耕地面积在1978年~1999年,要高于苏州市的水平;在2000年~2006年,则低于苏州市的水平。  相似文献   

17.
为利用经济杠杆更好地保护地下水资源,把地下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也纳入“绿色GDP”核算体系,需要对地下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评估,但其评估方法至今仍没有研究出来。“浓度-价值损失率法”比较早也比较多地用于地表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评估,但用于地下水污染损失评估的报道至今未见报道。本文以石家庄滹沱河地下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评估为例,通过深入地对该地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和水质等资料进行分析,并采集水样测试,取得相关水文地质、地下水质量和地下水污染参数后,利用“浓度-价值损失率法”评估地下水污染造成损失。结果表明, 滹沱河两处污染源对地下水污染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0.4632×108元,间接损失为2.5474×108元;“浓度-价值损失率法”依据污染物对地下水质量的损害程度即损失率与未受污染的同一水体的总经济价值K乘积来计算,符合环境经济学的原理,理论依据充分;只要能准确求取地下水水质参数、水文地质参数,利用此法能准确地计算地下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8.
广州市城市扩张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基于广州市1987年-2010年的建成区面积和第二、三产业GDP的统计数据,应用协整分析、库兹涅茨曲线和“脱钩”理论对建成区面积扩张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并得到两者之间的协整方程,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发现两者之间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通过误差修正模型发现修正系数为负,符合误差修正机制.通过对建成区面积和第二、三产业GDP之关系的库兹涅茨曲线研究,结果表明两者的坐标曲线呈倒“U”型.进一步对建成区面积扩张和第二、三产业GDP进行总量脱钩研究,探究不同发展阶段城市扩张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