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金庸求败     
一些人拒绝金庸,像拒绝黄、赌、毒一样拒绝金庸,在喊出“救救孩子”的呼声之后,又有人把金庸列为“逮谁灭谁”的首选对象;一些人推崇金庸,给金庸端来大师级的靠椅和捧上文学院长的桂冠,以昭示他在新派“武林”中领袖群伦的盟主地位。 金庸何许人也?一位写了十数部武侠小说而名满天下的老先生而己。如果说,一部小说是小说家的一个招式的话,那么金庸左不如梁羽生,右不比古龙。但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数十年来,金庸不败!金学热和金庸热,俨然宏宏然成为一种文学现象,无人能出其右,后尚无来者端倪。  相似文献   

2.
金庸先生在《鹿鼎记·后记》中写道,其小说的“技巧和价值”“长篇比中篇短篇好些,后期的比前期的好些”。五大卷1400多万字的“封刀之作”——《鹿鼎记》,在金先生心目里自然是最好的。我国近年来出版的金庸小说评论集子中也不乏这样的观点:“《鹿鼎记》是金庸的最独特、最深刻也最成功的史诗性作品,是他的炉火纯青的集大成之作”;“《鹿鼎记》就是金庸的《堂·吉诃德》”等等。另外,金先生在回答“《鹿鼎记》是不是别人代写的?”这一读者来信所提出的问题时,还明确地说:“《鹿鼎记》已经不太像武侠小说,毋宁说是历史小记。”  相似文献   

3.
本篇论文以金庸小说为基础,结合大陆新武侠近年来的发展,从大陆新武侠对金庸小说传承、创新和所形成的新武侠、新视野的角度看待大陆新武侠的未来,并讨论了大陆新武侠对于中国文学史的意义,以及对武侠小说这种文本类型的态度。  相似文献   

4.
我并不想把郭沫若小说创作的思想、艺术成就置于他的诗歌和历史剧之上,因为这不是事实,自然不会得到人们的认同。但是在对郭沫若小说的研究中存在着一种理论观念与作品实际以至作家的审美追求“错位”的现象,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这种“错位”现象主要表现在:以“再现论”的小说创作论来评价以“表现说”为其理论基础的小说创作;以传统的叙事型的小说模式来要求现代散文化的抒情小说;以现实主义的尺度来衡量浪漫主义的作品。其结果,不但压根儿抹煞了郭沫若抒情小说的基本功能和艺术特征,而且更甚者还作出了这样的结论:因为郭沫若的笔太直,不曲,所以他是没有做小说家的资格的。  相似文献   

5.
小龙女是金庸名著《神雕侠侣》的女主角,白色是金庸赋予小龙女的代表色,也是小龙女的象征。本书中,小龙女几乎总是与“白衣”同时出场,金庸大量运用“白衣”妆点小龙女的形象,意味着“白衣”是通过小龙女形象折射出的金庸女性理想中的一种“意象”。它与女性形象的纯洁密切相关,它指涉着女性从肉体到精神的无瑕,它代表了金庸性别乌托邦世界对女性纯洁的渴望与守护。  相似文献   

6.
作为武侠大师,金庸武侠小说的结构艺术在《笑傲江湖》中得到了最为完美的体现。在这部小说中,早期金庸武侠小说中那种雄壮基调已经全然逝去,这不仅仅意味着金庸心境的转换,更意味着金庸对侠义文化认识的深入,以及由此带来的莫名绝望。可以说,金庸的《笑傲江湖》正是以一种让人无可挑剔的武侠小说常规制式表达出一个让人永远无法平静的文化主题。  相似文献   

7.
《心》作为心理小说,深刻地揭示了处于社会变革的明治时代出现的传统伦理道德与文明开化的个人主义间的矛盾。作品透过接二连三的死之结局提出“明治精神”这一概念。本文将在解读小说文本的基础上,通过“我的父亲”、“K”、“先生”的死来探讨和剖析明治精神的实质。  相似文献   

8.
《天龙八部》是金庸所有武侠作品中最令人感慨万千的一部。小说中的风风雨雨、恩恩怨怨以及那整体密布着的人间鬼狱般百结愁肠和郁闷情怀令人感受到的是金庸对苍茫人生的深刻顿悟与灵魂超脱的心静如水。事实上,《天龙八部》不仅显示出金庸作为武侠大师想象能力的出类拔萃,更道明了这位旷古奇才那感人伤世的仁恕之心。可以说,在《天龙八部》中,金庸以无法摆脱的偶然和近乎命定的绝对向人昭示着生命的悲哀和无望。  相似文献   

9.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尤其是其中的国风部分,更是体现着中华民族特有的质朴之美。爱情作为人类恒久的话题之一,总是吸引我们去探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也刻画出许多的人物形象,他们为爱情或者痴狂、或者为爱情殉葬,构成了金庸小说色彩斑斓的世界。  相似文献   

10.
“小说”在中西文化系统绵延发展千余年,各自形成了丰富内涵。作为历史范畴的概念是一种假定性认知方式,中国现代“小说”概念孕育甚早却诞生于清末民初中西“小说”系统的全面撞击对接中。巨大的时空错位使“误读”在所难免,重新检讨“小说”概念是中国古典小说研究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1.
是人都有梦,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去实现它。写小说和读小说就是其中的一种方式。有人说,武侠小说是成人的童话。金庸的武侠小说圆了自己的梦,也给中国读者一个美好的梦,一个区别于严酷、琐碎的现实世界的五彩缤纷的梦。  相似文献   

12.
一 90年代,在经济波涛汹涌,文学没有主潮,纯文学日益式微的时候,散文继诗歌热、小说热之后,也骤然“热”起来了.散文作为当今文化的重要表征而大行其道。适应这种形势,几乎所有的期刊杂志都开辟了散文专栏,所有的报纸副刊都要刊发散文作品,一时间,散文的“繁花”争奇斗妍,竞相媲“美”。散文作者辈出,散文作品铺天盖地涌向读者。似乎能拿起笔写作的人,都投身到了散文创作之中,专业的散文家自不待言,小说家、诗人、学者、理论家……在散文逐浪的大潮中,余秋雨是一个引人关注的热点。如今,研究散文者似乎言必  相似文献   

13.
论《秧歌》     
《秧歌》是张爱玲的一部重要作品,海内外对它的评价截然不同,本文力图把这部小说放到后期张爱玲创作努力寻找个人与现实的契合点的背景上分析,张爱玲在这篇小说中以她的眼光描写了“饥饿”现象和生活中的“虚假性”,而这部作品自身的虚假性却在于小说情节的构成,主要在于小说结尾的处理.《秧歌》虽然有政治环境时作家的影响这一因素,但又不能完全从政治立场的角度来评价它.这部小说基本上还是从人性的立场,从关注平凡人生的立场来创作的.她用一贯的“参差的对照”手法描写了农民的形象.作家在和现实保持距离的同时,又偏离了自己的基本立场,使这部小说呈现出复杂的状态.  相似文献   

14.
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的人,大概都会慨叹中国古代小说观念的芜杂繁复和含混不清。尤其是目录学意义上那几乎包罗万象的“小说”与作为一种独立文学体裁的“小说”,它们的关系究竟如何,更是说不清楚。而澄清这些概念,却是我们着手研究古代小说的必要条件。 纵观诸史的“艺文志”、“经籍志”,细研古代学者的有关论述,熟读古代小说的序、跋等,经过反复比较分析,我们发现:“小说”自从作为琐屑之言、小家珍说出现以后,千  相似文献   

15.
四年级“加热和传热”一课中 ,“水的传热”这一知识点 ,通过教师演示加热方框形玻璃管来得出水是靠对流方式把热传播开来的。这样的实验简单 ,学生没有亲自动手操作 ,只看演示实验印象不深 ,理解不透彻 ,为了提高实验的效果和学生的动手能力 ,我对实验进行了重新设计和改进。首先学生通过实验(图 1 ) :试管上部的水烧开了 ,下部手拿的地方却不烫 ,知道了水是热的不良导体。图 1 接着 ,研究水是怎样传热的呢 ?为了提高实验效果 ,我增加了一个学生实验 (图 2 ) ,加热烧杯中的水 ,观察。为了便于学生观察水的流动 ,在加热过程中 ,往水中放入…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老舍、张恨水、金庸等作家作品的解析,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的“武侠退隐”现象进行了研究;作家对武术这一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中的地位有了不同的认识与反思;这一现象可以区分为文化反思、政治驱动以及历史解构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17.
历代史志目录中,班固《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小说家”首次对“小说”进行相关记述。《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这一“源”对后世子部小说这一“流”产生深远影响。《汉书·艺文志》“小说家”对后世子部小说的选材影响主要表现在题材、内容、思想三方面。《汉书·艺文志》还在小说观方面确立了两种基本模式:一为实录精神;二为“君子弗为”与“一言可采”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18.
抒情小说与写实叙事小说相比较而言,为读者提供了更为直观的情感与精神内容。抒情小说在人物形象的塑造、环境与场面的营造以及叙事结构方面都与写实叙事小说有所不同,正是这种不同将抒情小说独有的那种“个人性”、“内倾性”、“主观性”、“幻想性”综合组建出一种“真,”并且将这种“真”以审美的方式传达给读者,不仅表现出20世纪中国抒情小说的独特艺术魅力,也为国人在现代化进程中对重铸国民的精神世界这一命题的探索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传媒界将梁凤仪小说宣传为财经系列小说 ,而小说中的“财经”与我们所讲的财经内涵有根本的不同 ,我认为“财经小说”的提法不贴切 ,应该说梁凤仪小说是言情小说 ,或谓女性文学更为适宜  相似文献   

20.
周文小说不以“左翼”理念来单纯说教和以“地方特色”来笼统展示,而是将对世界的自我体验不加修饰地和盘托出。本文力图从文本出发,通过对其小说独特的艺术观照方式及其深层原因的探析,发现其小说世界独具的魅力和周文之为周文的内在根由,进而探寻周文小说的“绝地世界”对30年代叙事所作的某种补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