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光明 《新闻三昧》2003,(9):15-15
之所以写下这个题目,是因为最近看了一篇文章,引起感想。这是刊登在2月15日上海《新民晚报》第9版上的《青蛙是虫?》一文。该文作者批评当地一个广播节目的主持人将青蛙称作虫,误导了听众。其实,主持人的说法并不错。我国民间有称老虎为“大虫“的说法,比如《水浒》中就多有此说。江南农村一带.还有称蛇为“长虫”的。它们都是形体比青蛙大得多的动物,尚且有“虫”之说,追论青  相似文献   

2.
编辑华鸣在1988年第2期《新闻与成才》上撰文说,“以往有‘躲债’的,而今我的同仁则有‘躲礼’的”。编辑“躲礼”,不能说不是一件新鲜事儿。诚如华文所言,“礼也是债”,谁收了别人的礼物,谁就成了别人的“债务人”,而欠“债”总  相似文献   

3.
偶然翻书,发现编辑有为书籍写序者,不禁兴味大发,一口气读下去,竟然不能释手,一种别开生面的新鲜感油然而生。由此不觉引起对写序问题的种种联想。近年来,作序之风大开,颇有每书必序之势。这是好事还是  相似文献   

4.
5.
6.
编辑风格与编辑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编辑工作是怎样一种工作?仅仅是一种技术性工作呢,还是一种艺术性工作? 所谓技术性工作,一般是指根据经验和科学原理而形成的工艺操作技能。而艺术性工作则是人类的社会劳动实践通过头脑的反映的产物。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带有创造性的工作。因此,技术性工作需要的只是熟练的工艺操作技能,而艺术性工作除需熟练的工艺操作技能外,还需要进行创造  相似文献   

8.
9.
编辑的风格     
什么是编辑的风格呢?去问一位老编辑,回答说:“编辑的风格,就是没有风格。”再问,他便笑而不答,仿佛其中有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神秘得很。不久,便听到一件有趣的事:某报一位文艺副刊的编辑,接到一篇散文,十分欣  相似文献   

10.
编辑活动以其创造性精神劳动的本质而与编辑风格有着不解之缘。编辑过程各阶段、各环节中的编辑思维与行为均具有极强的创造性和表现力,从中能够显现出编辑的理性与审美追求,反映出编辑特色的差异及编辑的个性,感悟到不同出版物中每一位活生生的个性编辑及其编辑之道。凡进行创造性精神劳动就会有风格。编辑在其创造性编辑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编辑  相似文献   

11.
试论编辑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风格是编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然而长期以来它却被人们有意无意地忽视了。面对编辑出版界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全国各种出版社和编辑部星罗棋布般的情景,各类报章杂志图书音像制品潮涌般的编辑出版势头,是该重视、研究、提倡和建立编辑风格的时候了!没有或缺少风格的编辑部、出版社及其编辑出版物是不可能有较力的,是不可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丰富的精神需求的。为此,本文对编辑风格问题试作一些探讨,并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作用。  相似文献   

12.
稿写多了,与各类报刊编辑部交往多了,便会发现这句话的确是一条真理:风格即人。不同的作家有不同创作风格,而不同的编辑处理稿件的风格也迥然有别。只打雷不下雨一次我向山东某杂志社发去两篇青年修养方面的稿子,时隔两周就收到该杂志副主编的来信:“稿子质量不错,切合我刊需要,争取早日上刊,望今后多赐佳作。”这位副主编复信如此迅速,办事如此干净利落,出于我的意料之外。因为据我的经验,稿子发出后一般需四个月左右方能窥出“端倪”。于是我翘首以待。可是一月、两月、三月……半年过去了,依然是“泥牛入海无消息。”无奈,我便写信去询问。复信同样很迅速,措词同样很干净利落:“大作已交其他编辑处理,经查问,只存一篇,现退回,另一篇待查。”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两篇短文,均属雕虫小技之作,发与不发可谓“区区小事,不足挂齿”。但我心里却总有点不快,象被人耍弄了似的:不打算下雨又何必打雷呢?  相似文献   

13.
近从报刊文摘得知,辽宁省沈阳市老干部局主办的晚晴报,在新年第一期上登出“本报愿出钱买新闻线索”的信息。笔者得知后并不觉得怎么惊奇,其实花钱买新闻线索并非该报新创,无论中外或近现代记者的新闻生涯中,这类事例并非少见。对晚晴报这一举动,当然可以见仁见智,但至少说明他们已确实感觉到,报纸如果不登独家新闻,提高新闻质量,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  相似文献   

14.
常坐图书馆,常读各报刊。看多了,就看出点门道来了。许多作者和编者不谋而合,存心让读者“温故”再“温故”,时不时地在言论文章标题中冠以:“……有感”,“有感于……”,读罢众多的“有感”,尽管文章的内容不乏给人以“知新”的信息,那题目却总让人似曾相识,索然无味。倘若读者不耐着性子阅过全文,恐怕作者、编者的新“观点”,全淹没在“有感”的陈土中喽! 我是外行,所以常常纳闷:各报有各报的风格,为啥单在“有感”上失去了自己的“面孔”呢?!  相似文献   

15.
不久前,收到某辞书刊物的一封退稿信.内云:‘来稿奉读.感到内容较单薄,不拟刊用,谨退回,请谅鉴.’将不用的稿件及时退还作者,这种做法令人感激,它比那种‘石沉大海’好多了。但所投稿的内容是建议辞书编辑部门勿遗漏常用词的,并举例说明,共二百多字。如果再引经据典‘充实’一番,也许就不‘单薄’了,但我认为那无异于画蛇添足.由此想到《孙子兵法》,尽管它不是几十万言乃至上百万言的巨著,但仍流传至今,其学术价值也从没人怀疑。当然,我无意与其相比,打个比方而已。前些时,偶然翻到一份  相似文献   

16.
论编辑风格     
  相似文献   

17.
说到新闻学中的风格,人们多半想到新闻作品的风格、新闻记者的风格、报纸风格,却很少有人提及编辑风格。在人们的眼里,编辑业务是完全受制于稿件的被动性活动,无风格可言。其实,作为办报重要活动的编辑活动,也存在着风格问题,而且编辑风格对于办报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编辑风格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龙 《编辑之友》2002,(2):36-38
风格,一般指作家作品的基本特色.风格是作家在创作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作家的创作见解通过独特的艺术形式的表现,是一个作家在全部作品中反映出来的创作个性.风格是作家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19.
常见译著、旧著新版或某些已故作者压箱之作的出版,由于时代殊异、国情有别,“出版说明”便出现此类字眼儿,“由于作者……我们出于保存原貌……未加改动(或删改)……望读者……”云云。这情况见得多了,也就习以为常,未曾深究。  相似文献   

20.
日前,一名摄影记者去外地采访,深夜归来,自火车站存车处取出临去时存放的自行车,发现车轮没气了,推车至附近警亭,心想:有困难找民警,兴许警亭里有气筒.谁知,被警亭里的三名民警盘问不休:“你是哪里的?干什么的?”,记者照实回答:“是记者”“采访归来”.“记者有什么了不起?”民警吆喝:“把工作证拿出来.”看过记者证、身份证后非要“工作证”,记者说:“记者证就是工作证”,民警说:“记者证是假的,没有钢印.”此刻,又困又累的记者被纠缠得好不委屈,真是“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只好说了一句:“钢印绝对有,没有我负责.”一民警听后,当胸就一拳,随后按着记者的肩膀让他蹲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