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人们通常喜欢用"生活的海洋"来形容对生活的一种感受。这一方面是由于海洋的辽阔和浩瀚使人感到它的博大,而生活本身的确也是如此博大的。另一方面,海洋又是千变万化和诡谲无常的。风平浪静时它平常如镜,狂风暴雨时它波翻浪滚,这里的深邃和神秘又同社会生活的多变而难以捉摸相近。人生活在社会里,犹如在  相似文献   

2.
"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课内课外,时时都是学习语文的广阔天地;社会生活,处处都是学习语文的博大海洋。时时处处都能培养、提高我们的语文能力。在社会生活中或博览群书时,你发现语文问题了吗?对此你的看法或解决方法又是什么?我们邀请你一起走进"语文视界",关注生活中的语文问题,引发自己的独立思考,在语文的天空下飞得更高、更远……  相似文献   

3.
爱的絮语     
母爱是纯洁的,似月光;母爱是博大的,似海洋。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份宝藏,不必艳羡他人。它就像秋天的静美,从一片落叶中便可体会到。它藏在母亲在  相似文献   

4.
生活即教育,是教育家陶行知的重要观点之一。生活教育内容博大无比,是动态的,随生活的变化而变化;也是全面的,由此而开展的教育影响受教育者的终身。因此,我们的教育内容必须尽可能地注人生活的新鲜内涵。而《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这两门全新的课程,就是把品德与生活、社会合并在一起,强调了回归生活。  相似文献   

5.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人民教育的奠基人,他的"生活教育"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他主张以社会为学校,教育材料、教育方法、教育工具、教育环境都可以大大优化;先生应该更多,任何人都可以做师生。他从社会和政治高度研究中国教育,其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是丰富而博大的,是我们进行教育教学理论探索、搞好教改实践的理论宝库,是我们在各种教育思潮中站稳脚跟的强大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6.
晏红 《母婴世界》2012,(6):85-88
“我、你、他”反映宝宝内省智能的发展水平 世界上最博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博大的是人,所以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博大的一门学问。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并不是这门学问的唯一叩问者,我们的小宝宝在妈妈还没有觉察的时候。就已经在悄悄地叩问了。他从出生以后就听见有人在说“妈妈”、“苗苗”和“饼干”等等,他的小脑袋瓜就在想:  相似文献   

7.
圈子,是一个既定的、不可逾越的范围.对飞翔的鸟儿来说,是囚禁它的竹笼;对自在的鱼儿来说,是无边的海洋;对信步的马来说,是口中的辔头.而对于人来说,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生存状态上的限制,或可以理解为生存状态上既定的状况.这种限制可能来自物质生活中的财富、社会地位,也可能来自精神领域,更多的会来自于意识形态方面的压制.而面对这种"圈子"式压制的态度,可以明显地看出人与人之间本质的不同.  相似文献   

8.
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家园。爱护它、保护它也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个大家园现在正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在地球上,大气、河流、海洋、土地、森林和各种生物构成了我们人类生存的各种环境。千百年来,地球以博大的胸怀养育了人类,可是现在,我们人类却给地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人类对森林和土地的破坏造成了山体滑坡、泥石流和沙尘暴;海洋被污染会引发赤潮;湖泊、河流被生活垃圾污染给37水生动植物和人们的健康造成很大伤害;乱捕乱杀,使许多动物面临灭绝,造成生态不平衡;噪声、尾气的环境污染,使人们的脑细胞提早衰老坏死。在人们为了一己…  相似文献   

9.
著名作家雨果说过:“世界上最浩瀚的是海洋,比海洋更浩瀚的是天空,比天空还要浩瀚的是人的心灵。”人的心灵确实是浩瀚的,但也是复杂的。当它浩瀚时,可以纳百川,容万物,使人精神振奋,睿智锐生;当它变得狭小时,又会容不下一个针尖,使人情绪低落,疑窦顿生,理智下降,百病丛生,甚至酿成名医良药都无法治愈的疾患,最终只得求助于心理医师给予指点迷津、疏导情结、启发思路、调节心态,然后才靠言行的自我调节而得以恢复身心健康,才能造福于社会、家庭和自身。  相似文献   

10.
歌德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在我眼中,书是知识的源泉,力量的翅膀,智慧的海洋,生命的方向盘。书是我生活中一道可口的"美餐",我每天都要去"品尝"它。《雷锋的故事》告诉我要关爱身边每一个有困难的人,《海伦·凯勒》启迪我面对生活中的不幸,要有不屈不挠的精神;《三国演  相似文献   

11.
二十三年了,人生的道路,虽是刚刚起步,但我发现——生活是公正的,它不会欺骗人,也容不得人欺骗它。生活是博大的,它是一位睿智的老人,常常启迪你去思索许多人生的哲理。十九岁的男子汉走上了讲台。讲课,有条不紊,滔滔不绝;板书,认认真真,朗读,  相似文献   

12.
举手投足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生活细节,但越是细节的往往越是真实。人和社会的许多真谛就在人们熟视无睹的举手投足之间,举手投足之间可自然呈现出真、善、美。雨果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  相似文献   

13.
前两天我读了佛罗姆著的《爱的代价》,震动太大了。原来爱可以是这样的广袤、深邃、博大,充满高贵的人性的光辉而又无所不在。看完了书,我当时的感觉就像是一个一直在密室里长大的人,突然来到了外面,看到的是夏天最美丽最茂盛的自然,还有最灿烂的金色阳光。我心里非常振奋和高兴。可是合上书以后,又觉得沮丧。我不知道在真的生活里有几个人可以理解这份博大的爱呢。我已经长大了,该怎样去学习这样的爱的艺术,并在生活里努力得到它呢?  相似文献   

14.
夏丏尊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出版家和翻译家,也是和叶圣陶、朱自清等齐名的语文教育家。他的语文教育思想很丰富,尤其是在作文方面的见解是深刻而实用的。一、"作文是生活,不是生活的点缀"这是夏丏尊先生在他的《文心》一书的"题目与内容"一节中,借王先生之口教导学生的一句话。它鲜明而准确地概括了作文与生活的正确关系。在他看来,写作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是应付实际需要的一件事,犹如读书、学算一样"。生活是博大的、鲜活的,然而有的学生写起作文、总是提笔头痛、乏善可陈。其实,家事、校事、身  相似文献   

15.
<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干完农活,在田间地头席地而坐,捧上一本爱读的书,头顶是蓝天,脚下是绿苗,是很多人的梦想……耕读文化是一种以半耕半读、耕读结合为主要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的文化现象。耕读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出的是一种自觉的文化追求,堪称是中国人的"精神专利"。《围炉夜话》中说"耕所以养生,读所以明道,此耕读之本原也。"农忙时耕田种地,获取生活资料;农闲时浏览书籍,获取精神养料。或许,只有在"耕读社会"形成的社会生活方式和传  相似文献   

16.
李莉 《现代教学》2014,(9X):33-35
<正>一、问题提出在谈到设置"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两门课程的目的时,鲁洁教授指出,教育从不同方面促进人的美好生活。学校教育设置了各门课程,它们各自从不同方面进行这种"促进","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为学生学习过有道德的社会生活而设置的课程,这是它们所要承担的特殊任务。[1]经过多年的努力,许多学生在德育课堂通过"回味"生活中父母的疼爱、老师的关怀、同伴相处的  相似文献   

17.
母亲的爱是世界上最博大的爱。雨果说:“世界上最宽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我要说,  相似文献   

18.
作文训练,向无序列;或说,既滥且多。因此,我主张把作文训练纳入初中学生自我成长的"序列"之中,让作文伴随着学生的生活、生存、生命,一起成长。换句话说,回归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应是初中作文训练的不倦追求。要强调指出的是,这里所谓"生活世界",不是单指"生活环境"等等,而是指对人生有意义的,人生在其中的世界。2006年,我评点全国课改实验区中考作文试题,写道: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正是不满于斯宾塞"为完美的生活作准备"的教育观而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著名观点。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中论述"什么是学校"时指出,"学校是一种社会组织。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过程,学校便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因此,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这就是杜威关于教育与生活关系的著名的"过程说"。杜威强调的是教育的生活意义。而与杜威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的陶行知"生活即教育"说,则昭示了生活的教育意义。"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教育与生活本该就是这样的密不可分。而作文,正是满贮着生活、生命情怀的教育篇章,它理所当然地应与生活,尤其是生活世界息息相关。生活的世界与温润的人文,是学生生活世界与精神世界的两翼。作为"人文"核心的"人文精神",彰显的是基于对人之为人的哲学意义上的态度和理念。而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生活世界"概念,同样属于现象哲学和生命哲学的基本范畴,是对人的生命存在的综合性世界的思考。凸现"生活世界",就是基于对学生的生活、生存、发展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9.
有位心理学家曾说:“人类要开拓健康之坦途,首先要学会宽容。”法国19世纪的文学大师维克多·雨果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宽容是一种博大,它能包容人世间的喜怒哀乐;宽容是一种境界,它能使人生跃上新的台阶。在生活中学会宽容,你便能明白以下道理。宽容就是洞察。世界由矛盾组成,任何人或事物不会尽善尽美。无论是“患难之交”“、亲朋好友”,还是“金玉良缘”“、模范夫妻”,都是相对而言,他们的矛盾、苦恼常常被掩饰在成功的光环之下,而掩盖的工具恰恰是宽容。不必羡慕…  相似文献   

20.
<正>对苏轼进行话语解析,不能不承认,他是一个风骨独在的人。这个在社会政治运作中受罪不轻的人,文字中屏蔽了所有的社会群性话语;这个"人生在世不称意"的人,言语之间几无伤怨嗟叹,更无愤恨沸腾;他不是乌托邦的,没有那么多超脱现实困境的期许和羽化成仙的梦。他的淡然,或者偶然幽默,在后人的想象里,成为一种博大的优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