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简要述评了贺麟“新心学”的道德观。认为贺麟是从现代工商业社会的角度出发,运用西方哲学艺术和宗教去阐发和改造传统儒家伦理道德。即从艺术中去求具体美化的道德.从宗教中去求社会化、平民化的道德,从学术知识中去求开明的道德。  相似文献   

2.
儒家道德思想为个人道德、社会道德和自然道德的统一。个人道德培养内心和谐,社会道德引导社会和谐,自然道德创造天人和谐,是儒家道德思想"和谐"的具体体现。深入分析儒家道德思想"和谐",对和谐社会构建的启示:提升个人道德修养水平,增加心理矛盾平衡能力;增强社会环境建设力度,创设矛盾平衡的条件;强调自然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诚信缺失现象,社会科学领域中众多学者从史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伦理学、哲学等角度对比进行研究。本文从哲学角度将儒家有关诚信的思想以叙述史的方法铺陈出来,以展示儒家诚信文化的历史和内涵,有力地回应西方思想界马克斯.韦伯、黑格尔、孟德斯鸠等人有关中国在实际上和理论上绝对没有束缚的伦常、道德、内在的‘宗教’、‘科学’和真正的‘艺术’等偏见。在此基础上,依据"批判继承"、"综合创新"的原则对儒家有关诚信的传统思想资源进行思索贯通,以现代人的实存经验达成对儒家有关诚信思想的理解,实现对儒家传统诚信观的传承与转型。  相似文献   

4.
先秦儒家论乐本于情性,关照个体生命的情感体验,强调情感之安顿。在先秦儒家的音乐世界中,音乐情感实包括艺术情感、道德情感和自由情感等三重境域,所谓的"乐无隐情",既体现为道德情感的"实有诸己",又呈现为一成己、成物生生转化的"自由的自我"的实现历程,即由艺术情感、道德情感向自由情感的逐层升进。  相似文献   

5.
《宜宾学院学报》2016,(3):20-26
牟宗三将程伊川从儒家正统中划出,是因他结合了朱子来谈程伊川。程伊川的思想处于程明道的主观心性系统与朱子的客观理性系统之间,如果结合程明道来谈伊川,则伊川的思想并没有偏离儒家正统的道德自律。而且伊川从性体中引出义为存有界奠基,从性体界开出存在界;又通过穷理反躬的工夫,使道德心优先于客观知识。由程伊川的思想可以挖掘出儒家道德形而上学的另一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儒家内在超越的终极关怀在心性—道德—理想人格这一方向上的成就已经受到广泛的注意 ,其另一走向 ,即礼—政治—理想社会这一方向的源流却很少被注意。从先秦儒家开始 ,孔子对天的信仰向人文化发展的过程具体展现在“仁”与“礼”的双重关怀中 ;孟子和荀子则分别发展了这两个方面的理论。考察从秦汉以来直到近代康有为等人以及现代新儒家在终极关怀理论上的历史变化 ,将有利于我们全面认识儒家高度入世的终极关怀的丰富内容  相似文献   

7.
徐复观认为中国的文化归本于心,心是一切文化的价值根源,亦是道德、艺术的价值根源。心之所出为性,所以徐复观对中国文化的考察落实于中国的人性论史上,对中国艺术精神的考察也是根基于此。徐复观认为中国文化中的艺术精神,穷究到底,只有孔子和庄子所显出的两个典型。本文所要谈的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艺术精神。孔子所代表的儒家心性是仁善,以此心性为基础的儒家的艺术精神则为美善合一。而儒家的艺术精神主要体现于音乐上,乐曲中出,即乐由性出,所以有乐合同,有仁善之音。而儒家艺术精神是道德与艺术在最高境界中的合一。  相似文献   

8.
儒家道德形而上学以"天道"作为内在依据,它萌芽于先秦孔、孟、荀的道德论证学说之中,经历了两汉、宋明与近代的发展,最终形成了自身内在结构与运作机理.它通过对非感性世界的追问,为人们的道德生活与意义世界提供了源于生命内在自我领悟的终极关怀.在与"形而下"的沟通中,儒家道德形而上学具体转变为道德理想、道德规范、道德评价与道德修养等器化之物.而重实用性,重直觉的悟性则是儒家道德形而上学最重要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儒家美学以孔子为发端,以“仁学”为基础,由孟子和荀子各从一端将其发展为一种与伦理学和心理学联为一体的儒家美学思想体系。在儒家美学的诸多标准中,“中和”为美是最为基本的。基于此,在艺术领域,儒家充分肯定审美和艺术在陶冶人的性情或协调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价值;在人格美领域,儒家一方面肯定个体人格的独立性,另一方面强调人全面发展的社会意义;在自然美领域,儒家主张“比德”说,倾向于从伦理道德和人格心理结构的角度去观照自然景物,惯于将其比拟为某种人格品性的象征或隐喻性表现。儒家美学正是通过这些方面,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儒家道德发端于西周,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并在其社会化过程中不断丰富完善。儒家道德在社会化过程中,呈现出不同形态,并逐步构建起一套完整且系统的伦理道德体系,为儒家达至"天下归仁"的目标奠定了理论基础和道德基石。在追溯儒家道德创生及延展轨迹、凝练儒家道德原典精神的基础上,总结儒家道德社会化路径的历史经验,追问儒家道德社会化何以可能之缘由,探究儒家道德社会化路径当代转型的理论与实践样式,对于当今社会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儒家德育与封建专制的意识形态并不总是形成共谋、共存的关系。从儒家德育与封建权力意识形态的关系来分析,至少存在着三种不同类型的儒家德育:一是前权力型的儒家德育,它没有成为封建专制权力的意识形态工具,它与专制权力保持着距离;二是权力型的儒家德育,它与封建专制权力形成了共谋关系,最终成为了封建专制权力的意识形态工具;三是后权力型的儒家德育,它从封建专制权力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成为一种更为纯粹的品德教育形式。这三种类型的儒家德育对于现代道德精神和现代教育的适应能力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它们也将面临着截然不同的现代命运。  相似文献   

12.
论庄子对知识在道德教育中的价值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儒家为主导的学校道德教育传统非常重视知识在道德教育中的价值及道德知识传授,庄子持有与儒家截然不同的观点,他认为知识并不能作为道德存在的根据,知识也不能被应用于道德的领域,知识不仅无益于道德问题的解决,在道德教育中进行道德知识教化对道德的养成还是有害的,人的道德所依赖的并不是"已知"而是"未知",因此必须将其从道德的领域予以彻底的清除,同时要彻底改变人的知识论的道德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3.
现代新儒家是本世纪坚持儒学传统并对它作出新解释的思想流派.本文主要研究新儒家对五四道德革命的态度.在道德的本质、传统儒家道德及其象征孔子的评价、科学和民主与儒家道德的关系等问题上,新儒家与五四道德革命论者都存在着根本性的分歧.本文认为,新儒家对五四道德革命的批评,有某些合理之处,但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它企图对五四道德革命提出的重大问题作出回应,这种回应对我们有启发意义,但总的来说是不成功的.  相似文献   

14.
与西文基督教伦理根源于对“上帝”的绝对信仰不同,儒家价值观的根基在于与天道合一的人之“仁心本性”,而由此开出的仁、义、礼、智、诚(信)儒家“五常”,是为儒家伦理美德的恒常原则,最终又落实到具体应用的礼制规范层面.从“心性”基础层和“五常”中间层来看,儒家伦理具有普世伦理的意义;而从最外表的礼制规范层面来说,儒家伦理须因时制宜,因革损益,以适应时代与社会的变迁与需求.儒家价值观,对解决伴随科技与知识突飞猛进而日益凸显的价值失落、道德失范问题势必有所帮助,对现代人们的人伦日用仍不失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 重视和研究儒家伦理的现代价值,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这种研究应该是具体的历史的,任何超历史超时代的研究都不会有现实社会价值。随意夸大儒家伦理的功能和作用,不但无益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会造成思想上的混乱。本文结合评议儒家伦理研究中的超历史现象,来讨论有关儒家伦理的继承问题。 一、儒家伦理不是新道德的根源 有人认为儒家伦理是我们建设新道德的一个“用之不竭的源泉”,还有人认为儒学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体系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伦理果真是社会主义道  相似文献   

16.
范宇 《华章》2013,(23)
中国是一个有着优秀历史文化的国家,儒家、道家等哲学思想影响着中国古代艺术的表达。音乐、书法、绘画、艺术形式都融入了中国特有的文化理念。儒家和而敦厚的审美观念,道家静而玄妙空灵的色调,独具民族特色的传神、写意的表现观念,在中国古典音乐中都有着具体的体现。本文试着从儒家、道家等的思想观念对古典音乐的风格影响入手,对中国古典音乐风格的文化特征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17.
儒家美德有着复杂的内在结构与动力发展机制。“双旋架构”体系使得儒家美德既能适应中国社会对于理想精神的需要,又能支持现实世界、现实政治的有序运作;其双重价值结构使得儒家美德既尊重了国家民族整体利益,又兼顾了社会个人利益;三角式的道德支撑与内部三维立体结构使得儒家美德具有超强的稳定性和持久的历史传承性。儒家美德的动力发展机制来自于其自身的动力模式、儒家道德精神动力及个体道德动力。这种美德动力,是多种因素的合力。它将人们紧紧地吸引在自己周围,在推动人们进行儒家道德实践的同时,强化了自身存在、发展的价值。正是基于以上原因,才使得儒家美德无论面临何种境域都能保持一种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性"是儒家哲学的核心概念。牟宗三以天论性,确立了儒家道德形上学的超越本体;即心说性,奠定了儒家道德形上学的内在根据;贯通性与天道,沟通主客,打通天人,完成了儒家道德形上学的哲学重构。牟宗三对儒家道德形上学的诠释,为儒家思想的现代转型开创了一条生生不息之途。  相似文献   

19.
儒家道德系统是以荣辱观贯穿始终的,荣辱观是儒家道德系统的灵魂。以“仁”、“义”为标准的儒家荣辱观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尤其是个体道德人格的养成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新审视儒家荣辱观并继承和发扬其优秀成分,有助于深刻理解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有效克服市场经济的趋利性给社会道德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促进当今社会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在实践上,我们应该从弘扬传统文化的角度,在全社会加强儒家荣辱观的积极成分对公民的道德渗透。  相似文献   

20.
钱穆从儒家的道德本体论来看待中国文学艺术的本质及其作用。他认为:文学、艺术属历史文化的第三层面,即精神层面。他提出了文学即人生、文学即心学的著名观点,强调中国文化诗学对于人生的重要性,同时指出中国文学的精神在于道德修养和情趣意境。在中国传统艺术中,他最推崇音乐艺术,他认为音乐较之其他艺术形式境界更高,最能表现人心。钱穆的艺术思想是他的人文主义精神的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