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反对打孩子 周海婴出生于1929年9月。那一年,鲁迅年近50,中年得子,可见海婴对于父母而言是多么宝贵。“海婴”这个名字,是鲁迅取的,有“上海出生的婴儿”这个意思。  相似文献   

2.
另类的鲁迅     
吴志翔 《教育家》2003,(1):19-20
  相似文献   

3.
李岩 《天中学刊》2009,24(6):95-97
从鲁迅笔下色彩明亮、新鲜活泼的童趣世界中可以看出与他的冷峻、深刻完全相反的热情、单纯,这"常存单纯的心",也许是鲁迅先生更为本质的一面,却往往被人们忽略了.鲁迅笔下的童趣世界是鲁迅先生大慈大悲情怀的美的展现.  相似文献   

4.
闫立宏 《文教资料》2011,(11):17-18
因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不是一场成功的、彻底的革命。在鲁迅笔下,辛亥革命的弱点暴露无遗。本文结合鲁迅作品,对此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鲁迅与柏杨是我国现代和当代探讨“国民性”的两位代表性人物。他们的经历、思想与著作,体现了知识分子的正气与精神,这是中国从封建王朝走向现代文明的历史转折中最宝贵的精神。改革国民性,去除劣根性,这是一项紧迫而任重道远的工作。  相似文献   

6.
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以女性作家清新细腻的笔调,女儿般娓娓诉说的口吻,通过一幅幅肖像,一组组镜头,刻划出鲜灵生动的鲁迅形象。  相似文献   

7.
随缘读鲁迅     
许艺 《中文自修》2009,(12):27-27
小学没念几年,我记住了一个叫鲁迅的人,因为他把一个“早”字刻在桌角,“从此后,他时时早,事事早,毫不松懈地奋斗了一生”。于是我也“迟到”了一次,并按计划在桌角刻了一个“早”字,因损害公物受到了批评。于是这个人成了我的“偶像”,因为他刻字不仅不会被批评而且还被写进书里。几年后我知道了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相似文献   

8.
鲁迅一生中对儿童问题倾注了很高的热情.他的作品中有许多关于儿童的描写,塑造了一批具有独特的审美意义和深厚的文化蕴涵的儿童文学形象,构成了一个与成人世界密切相关的丰富复杂的儿童世界.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许多文学创作中,知识分子始终是他作品关注的一大重点。鲁迅作品中塑造了三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追随者;封建制度的破坏者和反抗者。  相似文献   

10.
"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毛泽东对鲁迅如此评价,为何一个党外人士会赢得这么高的评价?而且至今这位"民族战士"的斗争精神令国人鼓舞,思想深邃令当代青年钦佩,缘为何因?我们不妨深入文本,通过鲁迅笔下的的一群特殊的局外人——看客,去体味鲁迅的深邃与犀利。  相似文献   

11.
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之父——周树人的《狂人日记》首次发表时用的笔名,在这前后,先生也曾用了许多不同的笔名,但最终确定以“鲁迅”为笔名,这是为什么呢?世人有几种说法,许寿裳在《亡友鲁迅印象记》一文中提到鲁迅曾就此作过解释,说有三个原因,一是母亲姓鲁;二是古时周鲁是同姓之国;三是取愚鲁而迅速之意。可见先生对母亲的敬爱之情和对自己的激励之意。应该说这种说法较可信。  相似文献   

12.
在旧中国,女性背负了比男性更多的历史、文化、道德、伦理和社会的多重重负,其社会角色的悲剧性、抗争性,以及文化角色的美学性,能从更广更深的层面,折射出中国历史文化的非人性特质.“人是以往全部历史的产物.“鲁迅正式从这一理性视角,去对特定历史文化、社会现实、伦理道德、人际关系等多维生存状态下的女性,进行审美感知和艺术把握,并成功地刻画出一批形象逼肖、意蕴深沉的女性形象的.  相似文献   

13.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写。它归根到底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细节描写越生动传神,人物的个性就越鲜明突出。这一点,在鲁迅的众多小说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本文就此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对鲁迅代表作中祥林嫂、单四嫂、爱姑、子君这几个妇女典型形象的分析.剖析鲁迅对封建社会妇女境遇的解读,以及鲁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小说中,描写知识分子的作品几乎占了五分之三,描写了当时中国社会新旧两类知识分子。《在酒楼上》、《孤独者》、《伤势》历来被认为是探索知识分子出路的最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三篇作品。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小说中,描写知识分子的作品几乎占了五分之三,描写了当时中国社会新旧两类知识分子.<在酒楼上>、<孤独者>、<伤势>历来被认为是探索知识分子出路的最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三篇作品.  相似文献   

17.
1927年以后,"革命"是鲁迅张扬其左翼选择的一个关键词。"革命"一词在鲁迅的笔下,往往由"社会改革"、"文明进步"、"不满现状"、"破坏旧制"等一系列在历史时间和道德指涉诸方面均宽泛模糊的短语所限定和解释,其表现在人,则往往与"改革"、"战斗"、"抗争"等词语相连结和替换。追求改革、革新的历史和人生态度为鲁迅左翼选择之精义所在。  相似文献   

18.
为了文学上的意识形态革命,革命文学家们对国内文坛诸多大家展开了批评,他们选择鲁迅作为主要批判对象。革命文学家与鲁迅的分歧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革命文学家的身份问题。由于他们的非无产阶级身份,认为只要具备无产阶级的意识就能成为革命文学家;鲁迅则强调革命文学家自身的革命经验对于革命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二是革命文学与时代和革命的关系问题。革命文学家突出强调文学对政治的想象和表达,相信文学是阶级解放的武器;鲁迅则坚持文学自身的审美属性,反对文学被工具化,而且他认为时代是黑暗的,民众也是麻木的,文学暂时无从去表现革命的时代精神,文学也无法承担阶级解放的重任。此番论争为革命文学争取到了初步的生存权,而且革命文学作为一种新的文学观念为现代文学开拓了新的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深受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影响,托尔斯泰的作品中表现出强烈的忏悔意识,这一点也深深地影响了鲁迅先生。本文比较了二人作品中忏悔意识的异同。  相似文献   

20.
鲁迅生活在民族危机不断加剧的时代,其文学表达中颇多国家话语,"中国"概念即是其中之一。由于中国历史悠久,传统多元,言及中国的场合也有所不同,鲁迅笔下的"中国"含有复杂的歧义,诸如文化中国的珍贵遗产与负面传统,政治中国的社会弊端与主权尊严,历史中国的多元一体与中原意识等,矛盾交织,起伏变化,其中有鲜明的爱憎、深刻的洞察与准确的阐释,也不无认知的舛误,对此应该予以历史主义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