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诗经·淇奥》关于瞻彼淇奥,绿竹猗猗中绿竹的解释,历代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为绿,王刍也。竹,篇竹也。另一种则是以绿竹为竹。是草是竹,时代久远,世事变迁,已不可确考。但从淇川地区的出土文物、朝廷对淇川地区设置的管理竹林的官职,说明了在远古时期,淇川是有竹的。此外,南北朝前,多个史料证明淇川有竹。此后,史料中不再有竹的证明。或许在南北朝前,淇川确实有竹,后因某些原因,竹林不再存在。  相似文献   

2.
《诗经·淇奥》关于“瞻彼淇奥,绿竹猗猗”中“绿竹”的解释,历代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为“绿,王刍也。竹,篇竹也。”另一种则是以“绿竹为竹”。是草是竹,时代久远,世事变迁,已不可确考。但从淇川地区的出土文物、朝廷对淇川地区设置的管理竹林的官职,说明了在远古时期,淇川是有竹的。此外,南北朝前,多个史料证明淇川有竹。此后,史料中不再有竹的证明。或许在南北朝前,淇川确实有竹,后因某些原因,竹林不再存在。  相似文献   

3.
《诗经·淇奥》关于“瞻彼淇奥,绿竹猗猗”中“绿竹”的解释,历代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为“绿,王刍也。竹,篇竹也。”另一种则是以“绿竹为竹”。是草是竹,时代久远,世事变迁,已不可确考。但从淇川地区的出土文物、朝廷对淇川地区设置的管理竹林的官职,说明了在远古时期,淇川是有竹的。此外,南北朝前,多个史料证明淇川有竹。此后,史料中不再有竹的证明。或许在南北朝前,淇川确实有竹,后因某些原因,竹林不再存在。  相似文献   

4.
爱竹     
我对于植物的竹有一种偏爱,因此对于竹器有特别的爱好。首先是竹榻,夏天凉飕飕的顶好睡,尤其赤着膊,唯一的缺点是竹条的细缝会夹住了背上的"寒毛",比蚊子咬还要痛。有一种竹汗衫,说起来有点相像,用长短粗细一定竹枝,穿成短衫,衬在衣服内,有隔汗的功用,也是很好的,也就是有夹肉的毛病。  相似文献   

5.
竹子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资源,具有特殊的能源利用价值及药用价值。探讨其化学成分对于竹类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清代著名画竹大师郑板桥曾有不少画竹的风趣谈,其中最令人喜爱的是他总结画竹经验的一首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这首诗是他积40年创作经验的结晶,可以成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课题,特别是对于物理教育工作者来说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拙政园因它营造的一种集聚山岛、竹坞、松岗、曲水于一体的趣味,被称赞为"天下园林之典范",它看重园林贴近与融入自然以及强调景物之间到达协调同一。它具有的一种独特美学思想,与西方心目中皆有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对于真善美的信念却是相一致的。是以,本文可通过对于阿尔伯蒂的美学观点与拙政园的浅析,探查出两者的异同。  相似文献   

8.
诗竹画是一种即将消失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对于它的历史和现状尚无明确的范畴和定位,充分发展诗竹画不但是对这种文化资源的拯救,同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美好的前景,也是一门体现文学(诗)和美术(画),需要认真深入地去研究的综合艺术。  相似文献   

9.
竹文化是根植在中国传统诗性文化土壤上的一种价值创造,它承接了孔子的诗教.这种诗教追求诗化的人生和人生的诗化.因此,中国竹文化具有一种特殊的诗性德育的价值.从孔子的"比德"和"三月不知肉味"到苏轼的"无竹令人俗";从郑板桥的"种竹似培佳子弟"到个园的园林艺术;从传统社会的竹文化到市场经济中竹园宾馆的企业文化建设,我们看到了中国诗性文化的薪火相续,感受到了诗性德育的魅力.竹,常绿不衰,中通外直.中国传统文化中,"竹"有一种善美合一的诗性之美,它是正直、虚心、有活力的人格象征,在竹的背后有一片陶冶人格的诗性的文化海洋.竹对人有着妙不可言的教化力量,它使道德境界涵蕴审美境界,审美境界附丽于道德境界,这种力量是理性所不能概括的.  相似文献   

10.
论竹的图腾崇拜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竹图腾崇拜是中国南方民族普遍有过的一种文化现象,民族学、民俗学和历史学资料均可佐证。主要表现在:1、大量有关竹生人的神话传说:认为人类与竹有血缘关系;2、用竹作为氏族或部族的族称或标记;3、存在着对竹的图腾禁忌习俗;4、存在着大量关于竹的祭祀活动,主要有入社、繁殖、祭祖三种祭祀仪式;5、存在有很多竹的模仿活动,如装饰、跳舞、音乐等。  相似文献   

11.
史军 《初中生》2014,(4):34-36
正世界上再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对竹子有如此浓重的情愫。我们攻城有箭,书写有简,储物有筒,吃饭有笋……竹子的烙印深深地打在了中华民族的命运之上。苍茫的竹海就像是孕育华夏文明的乐园,青翠的竹林撑起了一个民族种竹、用竹、咏竹的悠长故事。然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竹子依然是神秘的。中国为何有这么多竹子?竹海是怎  相似文献   

12.
清朝著名画家郑板桥,一生爱竹。他不仅种竹、画竹,他的咏竹诗是诗中一绝。现摘抄几首:★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起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相似文献   

13.
奇怪的植物     
正醉人的植物酒能醉人,不足为奇。令人惊奇的是有些植物亦有醉人的功能。在坦桑尼亚的山野中生长着一种木菊花,又称"醉花"。其花瓣味道香甜,人和动物只要一闻到它的气味,立即就会变得昏昏沉沉。如果是摘一片尝尝,用不了多久,便会醉倒在地。坦桑尼亚还有一种能溢出美酒的毛竹,叫酒竹。这种酒只有30度,质纯味美。一些吃幼竹的动物或以酒竹汁液解渴的动物由于贪食,  相似文献   

14.
郑板桥在《仿文同竹石》画里有一段题辞:“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与可之有成竹,所谓渭川千亩在胸中也;板桥之无成竹,如雷霆霹雳,草木怒生,有莫知其然而然者,盖大化之流行,其道如是。与可之有,板桥之无,是一是二,解人会之。”玩味之余,让人颇有感想。  相似文献   

15.
美妙的竹子     
《小学生时空》2006,(12):19
“幽篁一夜雪,疏影失青绿,莫被风吹散,玲珑碎空玉。”这是清代著名诗人郑板桥咏竹的美妙诗文。地球上共有竹科植物1000多种,我国有200多种。竹子的种类根据竹竿和竹鞭的生长情况可分为三种类型:散生型、丛生型和混生型。下面就让大家欣赏一下风格各异的竹子。龟甲竹:顾名思义,它的秆就像乌龟的壳一样,一节一节,很是奇特。曙筋矢竹:叶片狭长,刚长出的叶子上带有白色条纹,原产于日本。花竹:在竹秆的每一节上都长着一圈灰白色的绒毛,还有一些白色纵条纹,大多分布在广东、福建。变竹:高大的像树一样,挺拔的像山一样。秆上有白色粉环,分枝上有长…  相似文献   

16.
竹对我们的无私奉献以及我们对竹的热爱成就了中国独特的竹文化,同时竹文化也反过来对我们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传统竹文化的影响下,现代广告设计呈现出与之相对应的、鲜明特征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内涵。将竹文化的视觉符号应用于现代广告设计,丰富了现代设计艺术的表现语言,创造出充满诗情画意的独特的视觉效果,是一种极富诗意的审美创作,具有独特的审美特质,亦是一种独特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现代设计观。  相似文献   

17.
<正>传说有一位书生上京赶考,正在过一座独木桥时,迎面来了个挑竹子的姑娘。姑娘说要出一上联请书生对,如对出下联,她才肯让书生先过桥。姑娘出的上联是:"竹担挑,挑竹担,竹担挑竹竹挑竹。"书生一时对不出下联,只得转身让姑娘先过桥。  相似文献   

18.
从秀州望族的婚姻史料中可以看到若干宋人婚姻的特点。在宋代秀州望族婚姻缔结的形式中表亲婚与世婚制仍旧较为常见。一个家族婚姻择取的转向则是其家族家势沉浮的一个侧面反映。同时,秀州望族婚姻缔结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地域性特点。而一个家族所缔结的姻亲地理分布的伸缩,亦正与其家族政治地位的沉浮有密切关联。这些实际上都是因源于宋人家族婚姻的缔结主要依据“门当户对”及“地缘便利”的原则。这样的原则对于望族来说可能是维持其家势不堕的一种策略。但更应是“竹门对竹门,木门对木门”这样一种文化意义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郑板桥,1693年出生在江苏兴化,名燮,板桥是他的号,他是清代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因为他在所作的书画下款都题作“板桥郑燮”的字样,所以人们就称他为郑板桥。郑板桥爱竹,他称竹“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因此,他一生痴竹迷竹,对竹作诗,移竹入画,咏竹言志,画竹传情。在郑板桥的眼中,竹子一枝一叶总关情,因而他的笔端留下了许多关于竹的佳作佳话。以至于人们一提到郑板桥就想到竹,一说起竹就自然要想到郑板桥。郑板桥一生多画兰、竹、石。他以为兰四时不谢,竹百节常青,石万古不败,这正与他倔强不驯的个性…  相似文献   

20.
板桥画竹,凡四十年,“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在艺术上善于概括、提炼、创新,永不满足,日臻佳境,诚所谓“才见萧萧只几笔,满堂风雨不胜寒”。板桥画竹,唯在求活,不蹈袭前人,又不断超越自己,正如他在一幅《竹石图》上所题:“昔东坡居士作枯木竹石。使有枯木、石,而无竹,则黯然无色矣。余作竹作石,固无取于枯木也。意在画竹则竹为主,以石辅之;今石反大于竹,多于竹,又出于格外也。不泥古法,不执己见,唯在活而已矣。”板桥的画竹经验,归结为一点,便是:熟能返生,“画到生时是熟时”。这对于我们的教学来说,自然不无启迪。教学无疑也是艺术创造活动,同样也有个生熟问题。初登讲台者,教艺生不能熟。这生自是未入法门的真生。就这一点来说,热是生的进步。可是,一俟艺有所成,则有必要由熟返生。这所谓生,经过了一个相对熟的阶段,若愚,若拙,若无法门;但倘能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