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茹芳 《考试周刊》2014,(38):63-63
苏教版小语课文文质兼美,声情并茂,字里行间闪耀美的光彩,蕴含美的情趣。用寻找美的眼光审视语文,语文是美丽的;用创造美的眼光构建语文,语文是诗意的。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诗人"的情怀感受语文生活。  相似文献   

2.
语文的突出特点是诗意,语文的本色是诗意,语文的活力、灵魂和生命是诗意,语文的最高境界更是诗意。语文教学要抓住“诗意”核心,鼓励学生创造,引导学生“诗意”地生活,用诗意润泽学生的心田,在学生幼小的心田播下“诗意”这颗创造的种子,让它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并影响到他们的一生。  相似文献   

3.
叶先堂 《文教资料》2013,(19):42-43
生活是语文的源头活水,语文教学必须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要让生活走进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时代呼唤生动活泼的生活语文。教师要引领学生感悟教材的生活情味,挖掘教材的生活底蕴,拓展教材的生活维度,抒写对生活的真情实感;借助校园、家庭和社会生活学用语文;把教材教活,把课堂盘活,构建“诗意栖居”的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个性和人格。  相似文献   

4.
俞敏 《考试周刊》2012,(8):34-36
在现实教学中,语文教学往往成为一种技巧性的训练,缺乏独立人格的培养和诗意世界的构建。诗性是人性的完美形式。因而我们呼唤回归诗性和人性的语文教育。通过诗性的教化培育人性的诗意.应当是语文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我们要努力让诗的精神进入课堂,让诗的美感萦绕学生。课堂教学应该以深厚的生活和精妙的阅读为基础.创造出诗意.这应当是语文教学不懈的美学追求。也是语文教学目标上重在“向善”的要求。本文从重视文学教学。开掘文本的诗意;融摄诗情教育。追求课堂的诗意和植入诗性教化。培育人性的诗意等方面探讨了语文的诗意和诗意的语文。  相似文献   

5.
“诗意语文”首先是王崧舟老师提出的。“诗意语文”是借助言语的诗意,领悟、成全、造就人生、人类的诗意.终极目的是指向诗意的人生,人类文化、精神的薪火永续。“诗意语文”有情感性、审美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诗意语文的实施策略是:文化底蕴,堆积语文教师“诗意化”;生命对话,熔铸语文课堂诗意化;文本细读,走向语文教材诗意化;点亮诗心,唤醒教学主体诗意化。  相似文献   

6.
张叶英 《文教资料》2008,(4):120-121
语文教师应是胸怀理想,充满激情、诗意的教师.教学语文时,应把教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与情感熏陶结合起来,使学生获得精神洗涤、提高审美情趣,通过领略诗意美、享受诗意美、创造诗意美,为今后的生活注入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要与生活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语文课堂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更要引导学生欣赏祖国优秀语言文字中蕴含的诗意.只有这样,语文学习,才能实现人本的回归--既是品读课文,也是品读人生.语文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体会生活中的诗意,更要教会学生诗意的生活.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课堂上加强人文教育和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8.
人生活的目的和实际结果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语文是人生活的结晶,学语文,用语文自然也是为了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语文起源于劳动生活,生活中也处处有语文,学语文能更好地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相似文献   

9.
诗意的语文课堂来自语文教师的诗意。语文教师的诗意是一种生活的态度、状态,更是一种生活的境界。这种生活境界有三个不可缺少的因素,那就是读书、思考、写作。这三个因素对教师重要,对语文教师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0.
诗意语文是实现自我的语文。诗意体验,是一种生命的高峰体验。自我实现的人,常常伴随着这样的高峰体验。让学生在“每有会意”处体验生命的灵动、自由和独特,是诗意语文的旨趣所在。诗意语文关怀的是在引领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养成习惯的过程中,启迪其智慧,陶冶其性情,滋润其心灵,达成生命的自我实现。语文教学的诗意境界是依据语文文本的诗意创造的境界,它丰富多彩,各具风姿,韵味独特,各擅其妙。语文教学的诗意境界还要引领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由文字向心灵拓展,让生命与诗意结伴同行。一个富有诗意的语文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我们学校在语文教育中孜孜不倦地追寻着这种充满诗意的生命化教育,让生命在语文教育中诗意地栖居。  相似文献   

11.
语文的本色和最高境界是诗意,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具有语言的诗意美、形象的诗意美、情思的诗意美的特征,语文教材也自然为语文教学的诗意化提供了沃土。  相似文献   

12.
语文不仅是我们每个人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工具,而且还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语文教育的过程应该是诗一般审美创造的心灵感应和情绪感染的过程。因此,语文课应该充满诗意、充满灵气。那么,怎样才能进行诗意的语文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13.
诗歌有三重魅力,感觉的魅力,意象的魅力,语言本身的魅力。三者不可或缺。语文的诗意也同样必须要有这三种魅力。人应该诗意地栖居,而语言是生活与思想的故乡。很难想像我们的语言在诗意丧失殆尽的时候,我们的人生将是怎样。从这个角度说,语文教学如果没有了诗意,那将是十分可怕的。使我觉得欣慰与高兴的是,在我们苏州市,有一个很有影响的语文教师,他始终以自己诗意化的语文追求影响和指导着我们的语文教学。并且,现在他终于拿出了自己这方面的新著。他就是高万祥先生,这本书就是呈现在您面前的《语文的诗意》。高万祥这个名字,…  相似文献   

14.
我们生活的世界并不缺少美,真正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语文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是人类诗意的栖居地,是人类审美的集中表现。语文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从而帮助他们提高审美素质,创造美好生活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诗意是人的文化修养的最高表现形式.诗意是语文教学生命创造的灵魂。语文教学呼唤诗意的陪伴。语文教师亟需诗意的滋养。为了展示诗意语文精彩课堂.建构诗意语文理论体系,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教育局与《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编辑部联合举办全国首届“诗意语文”教学观摩会,本坎活动由杭州市新成功教育研发中心承办.我们热诚欢迎全国各地有志于“诗意语文”探索和实践的小学语文教师和研究人员与会观摩、研讨和交流!  相似文献   

16.
根据新课标应重视语文的实践性。本文阐述了语文教学“生活化”和学生生活“语文化”的意义,结合语文教学实际进行探索,并提出有生活,才有正确,才有能力,才有精彩,日常生活“语文化”,班级生活“语文化”,社会生活“语文化”。  相似文献   

17.
余春花 《现代语文》2013,(10):93-94
改变观念,提高自身语文素养;占领课堂主阵地,打造诗意课堂;关注平时,潜移默化诗意渗透。留心生活,因为生活处处都是语文。  相似文献   

18.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与生活是血肉相连的。我认为,语文回归生活,就是在教学中要尽力做到语文课程生活化,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把生活经验语文化,语文问题生活化,将语文课程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语文的活动课,体现“语文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相似文献   

19.
“生活化”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一条基本理念。许多专家学者.根据不同的理论对“生活化”的内涵作出不同解说。李镇西先生理解的“生活语文”包括两个方面:语文教学“生活化”和学生生活“语文化”。李海林先生理解的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语文教学本身的“生活化”,而在语文教学之外去寻找生活化的契机,其关于生活的基本理论是错误的,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也没有可操作性.从而失去了语文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诗意语文,是对语文教育理想境界的一种追寻,是对语文教育本色和本真的一种深刻自觉和回归.”由此可见,诗意语文表现为一个动态的过程,而语文的诗意美全在于文本之美,那么如何立足文本,营造语文的诗意美呢?笔者认为具体可通过三步骤来实现,即课前钻研文本,发掘诗意美;课堂解读文本,展现诗意美;课后沿用文本,创造诗意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