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著名的小说家莫言,在话剧创作上也是卓有成就的。他以一种不同于传统戏剧又与当代极端的先锋戏剧有差别的创作姿态,创作了《我们的荆轲》《霸王别姬》《锅炉工的妻子》三篇优秀的剧作,显示出了其在戏剧创作上丰富的想象力和思想深度。文章主要从话剧《霸王别姬》中的女性形象来进行分析,从而彰显出莫言对于当下人的生存状态选择的一种思考。  相似文献   

2.
赵忠芹 《现代语文》2006,(7):118-119
在《霸王别姬》一剧中,莫言超乎寻常地使虞姬和吕雉两位女性一起与霸王发生恋爱关系,将霸王对女性的选择与帝国事业紧密联系起来。继《霸王别姬》之后,莫言又推出了话剧《我们的荆轲》,其天马行空般的历史想象,让人想到鲁迅对于历史小说创作所持的观点:“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荆轲、高渐离、狗屠等人都被脱去了神圣的光环,刺秦的英雄行为被他们视为“成名”的终南捷径。历史只有一个,但对它的叙述却因人因时而异,在不同的叙述中,历史的面貌纷彩叠呈。  相似文献   

3.
新闻一束     
正莫言获诺奖后推出首部作品集《晚熟的人》人民文学出版社日前推出的莫言新作《晚熟的人》中,汇集了他创作的十二部中短篇小说,都是莫言说给大家的"新故事",依然取材自"故乡人事",但面貌全新。《晚熟的人》中,莫言改变了他一贯的讲故事的方式,既延续了以往的创作风格,又明显注入了新的元素——汪洋恣肆中多了冷静直白,梦幻传奇里多了具象写实。他的眼光不再聚焦于"英雄好汉王八蛋",而是转向了那些最平凡最不起眼的小人物。  相似文献   

4.
见仁见智说荆轲———《荆轲刺秦王》课堂教学节录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一中张德文《荆轲刺秦王》一课已进入尾声———评价性阅读阶段。老师:现在来评说荆轲这个历史人物。首先,同学们可以结合教材,从思想、性格、才能、精神等四个方面给荆轲做一个概括性评价。请大家踊跃...  相似文献   

5.
《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燕策》,成功地刻画了荆轲形象。其刻画之成功,历来为人称道,甚至连太史公司马迁之《史记》在叙及荆轲事迹时也几乎只字未改,原文照录。《荆轲刺秦王》是如何刻画荆轲形象的呢?通过写人物的语言、行动、音容笑貌来展示人物性格,是中国古代传记文学常用的手法。除此以外,《荆轲刺秦王》还注重了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刻画荆轲形象。一、以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刻画人物形象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公元前227年)。当时,战国七雄中,韩已被消灭;楚、魏、赵也名存实亡;燕、齐亦危在旦夕。“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  相似文献   

6.
在历史的天空中,荆轲,是一个让独裁者、暴君难以人眠的人物,也是一个让无数“草根”眼睛发亮的形象。无论是《战国策·燕策三》中,还是《史记·刺客列传》中,荆轲都是一个“节侠”形象,他性格深沉、刚毅、慷慨,他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他不畏强暴、不避艰险……每一人都可以有他心目中的荆轲,而我们的任务是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去了解真正的荆轲,  相似文献   

7.
教学《荆轲刺秦王》一文,通常会对文中人物的形象进行品析。往往会关注文中的显性人物,如燕太子丹、荆轲、秦武阳等,通常会结合这些人物在文中的言语个性、行为事件等进行品析,却常常会于不经意之间忽略与整个“刺秦”事件紧密相关的另外两个人物:一个是出场时间很短暂的人物“樊於期”,还有一个就是文本中根本就没有出场的“荆轲所待之客”。  相似文献   

8.
作品信息     
正《白鹿原》歌剧版将与观众见面日前,歌剧《白鹿原》的音乐会版在西安首演,中国艺术家利用西方歌剧来演绎中国当代现实主义故事的探索引起了更多关注。此前,《白鹿原》曾被改编成秦腔、话剧、影视剧和舞剧等,原创歌剧的改编尚属空白。编剧兼作曲程大兆说,《白鹿原》好似一部跨越大半个世纪的庞大史诗,历史格局和人物关系都非常  相似文献   

9.
秦武阳是荆轲刺秦王的助手,《荆轲刺秦王》中对他身世的介绍只有寥寥19个字:“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对他在秦廷上的表现也只用了四个字:“色变振恐。”可以说作者刻画秦武阳时,语约意丰,惜墨如金。我们在解读文本时,切莫小觑这个人物,他在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笔者国经典原创歌剧——《运河谣》,是国家大剧院隆重推出的首部原创民族歌剧。《运河谣》采用民族唱法为载体,京杭大运河作为故事主体,将发生在京杭大运河上的曲折离奇的故事娓娓道来,见证了剧中人物在运河上的跌宕起伏的命运和大起大落的人生。当笔者欣赏到歌剧院欣赏到这出波澜壮阔的民族歌剧时,只能用"波澜壮阔"来形容它。在欣赏它的过程中,仿佛连空气都凝固了。特别是《运河谣》中流畅的线条、耐人寻味的唱词、别具匠心的伴奏都深深地吸引了听众、打动了听众。笔者感觉当时笔者的内心是完全敞开的,任由那些美丽的音符在笔者的身体里流动。  相似文献   

11.
1934年曹禺创作了杰出的四幕话剧《雷雨》,曹禺因之成名,《雷雨》及其之后的《日出》被誉为中国话剧成熟的标志。的确,曹禺熟练地运用了话剧这种外来形式,并自如深刻地表现了本民族的生活,在人物塑造,在话剧结构及动态语言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形成了作家独特的艺术个性。直至今日,《雷雨》中的人物命运仍然牵动着每一位读者的心,并无不叹服其现实主义的伟大创造力。  相似文献   

12.
正文言文教学要找到"眼",选中"点",抓住"要害"。我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抓住题目,解析作品的情节结构《烛之武退秦师》和《荆轲刺秦王》,这两篇文言文的标题结构相同,都是一个主谓短语,明确交代了人物和事件,让我们一目了然。《烛之武退秦师》关键在一个"退"字上。我们只需抓住"退"这一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就可以把全文讲清楚。《荆轲刺秦王》也可以使用同样的道理,抓住"刺"字,按照"起因"、"经过"、"结果"就可以了。但这只是做了初步的分析,这种常规的抓取并不能准确地反  相似文献   

13.
豫让报主     
刺客,在中国古代历史乃至现代史上始终是令人起敬而又颇为神秘的一族,从最早被记下的曹沫、荆轲,到现代的王亚樵、孙凤鸣,其助弱除暴以身殉志的浩荡英气一脉贯穿(这里,当然不包括与正义对垒的亡命之徒)。今天为大家介绍的豫让,就是战国初期一个很有光彩的人物。司马迁在他的惊世大书《史记》中,只记载了五位刺客,除了大名鼎鼎的荆轲之外,另一位重要人物就是豫让了。司马迁在《太史公原序》中说到写《刺客列传》的动意时,竟没提荆轲而特别提了豫让的“义不为二心”,足以表明豫让在司马迁心中占的地位。清代大词人陈维崧在他的《南乡子》词中…  相似文献   

14.
读《荆轲刺秦王》,当我们激荡于易水送别的悲歌,震撼于秦宫大殿上的惊心动魄后,荆轲的形象走进了读者心中。有人说,荆轲在咸阳宫只战斗了几分钟,然而这几分钟震撼了中国人儿千年。  相似文献   

15.
《荆轲刺秦王》(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是一篇经典课文,其"主线"是把握荆轲的人物形象,把人物解读透彻,课文所包含的历史价值、思想价值以及实用价值才能传达出来,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既有"知识收获",又有"情感经历",还有  相似文献   

16.
上世纪八十年代,作家莫言是以一篇《透明的红萝卜》享誉文坛的。莫言通过小说人物黑孩的故事,为我们勾勒出了那个艰难时代的一个缩影,同时也表现了作家本人少年时代的生活。作者对生活的观察是敏感的、细腻的、生动的,甚至是富于幻想的。作品将上世纪六十  相似文献   

17.
刘松亭 《语文天地》2012,(15):13-14
在教学《荆轲刺秦王》的过程中,始终有一个问题困扰着笔者:"荆轲"能算一个英雄吗?他似乎只是一个"失败的刺客"而已。《史记.刺客列传》记载了五个刺客的事迹。除了荆轲之外,另外四个都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可以说都是胜利者。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荆轲。荆轲似乎连一个合格的刺客也算不上,更何谈是一个"胜利的刺客"了。那么怎么才能算得上"合格"的刺客呢?怎么才能行刺成功呢?笔者觉得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相似文献   

18.
《蛙》是莫言的一部经典力作,作者在本部作品中对人物的命名多以身体部位和人体器官词为主.本文对这种特殊命名方式进行分析,探究莫言对其人物命名所给予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由我院首部独立制片,反映大学生军旅生活的两集电视剧《棕榈树》已于今年国庆期间开拍。这部电视剧是根据广州战士话剧团演出的话剧《棕榈、棕榈》改编而成。  相似文献   

20.
莫言在“现实的民间”的基础上构建出“文学形态下民间”——“高密东北乡”。莫言将众多民间文化融入创作,形成了独特的艺术世界。笔者意图挖掘小说《红高粱家族》之《红高粱》《高粱酒》中的民俗意象,解析其在环境描写、人物塑造及主题表达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