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教学实录】老师:散文具有"自我文学"的典型性。阅读写人散文,既要关注人物形象特点,也要关注作者的情感态度。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老王》,就由作者的情感态度入手,从细节处把握人物的形象特点和内心世界。请大家阅读全文,找出一句话,概括杨绛先生多年后回忆老王的情感缘由。生:文章末段中的"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师:杨绛先生基于一种愧怍的情感回忆  相似文献   

2.
解读《老王》,以杨绛的另两部作品《干校六记》《丙午丁未年纪事》为阅读背景,从"幸运"与"不幸"的角度理解作者的"愧怍",进而理解作品主旨。抓住作者改述称呼的细节,论述"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是一个阶层对另一个阶层的愧怍,是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家国情怀的体现,是平等对待每个生命的悲悯情怀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人类的一种普遍性自我关怀被称为人文情怀,它体现在对命运的维护,对尊严和价值的关切和追求。杨绛在散文《老王》中刻画了一个以坚韧自然之姿,维护着良知和道德的人物"老王",让人感受到作者对底层百姓的道德、尊重、悲悯情怀等。  相似文献   

4.
本节课教学的一篇散文——《老王》,是杨绛的作品。杨绛的散文,大多朴实无华,用真实的笔触抒写着许许多多爱恨情愁,叙述着一个又一个小人物的简单而又深有感触的悲欢故事。写好这些小人物,有赖于杨绛的细腻与博学,而解读这些小人物,若只停留在简单的情节了解上比较容易,解读作者的文风则难。于是,我把杨绛的《老王》放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上,放在审美的坐标中,引导学生去解读,去感悟。  相似文献   

5.
我们在《老王》一文的教学中,讨论老王善良真诚性格的时候,都会分析到老王为杨绛先生做的三件事情,送冰、送默存、送油蛋,并在金钱上不作计较。但我们不妨反向思考一下,为什么老王对杨绛一家那么好?  相似文献   

6.
前一段时间,应江苏师范大学魏本亚教授的邀请,与黄厚江、程翔等老师参与了《老王》一课的同课异构活动.几番细读,反复揣摩,竟似乎有一点新发现.听课者不吝溢美,说我对《老王》文本的解读“另辟蹊径”①.  相似文献   

7.
教材分析:《老王》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课文,讲述的就是一个普通车夫的故事。杨绛用平淡如水的语言给我们介绍了老王的身世、她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生活片断以及老王死后她的愧怍心理,不仅高度赞扬了老王善良的品质,还体现了作者对老王这些不幸者的深切同情和关爱。这些情感都寄寓在一些看似平淡的细节中,语言质朴却饱含深情。  相似文献   

8.
课前师生分头进行课前准备。学生搜索有关作者和作品的资料并研读课文,提出问题。教师选择并整合选择学生的问题,调整教学目标和实施方案。整个教学过程采用学生品读在先,教师引领其中,学生再品味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9.
杨绛先生的长篇散文《我们仨》自始至终彰显着近代中国社会与文化此起彼伏之中的知识分子人文情怀。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挚爱亲情的浓墨抒发;二是爱国情操的本然流露;三是知识分子人格精神的宁和凸现。这三个方面浑融一体、交相辉映地诠释了杨绛一家在梦魇和苦难中的知识分子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10.
正对杨绛《老王》一课的文本细读,应抓住关键词语"不幸"与"愧怍"进行品析,已无异议。然而以往的教学中,我和学生却常常感觉不到"不幸"与"愧怍"。难道是我们心如铁石,变得麻木了吗?难道是教材选入《老王》只是因为杨绛的名声吗?再次拜读文本通过对"不幸"的相关链接,对"愧怍"的原因透析,我终于明白了杨绛的"愧怍"——她是至情如茶,老王的"不幸"——他是  相似文献   

11.
张波 《语文天地》2013,(13):17-19
《老王》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底层的光芒"板块中所选的一篇散文。该文简约流畅,所写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平凡琐事,文本的主旨似乎并不难理解,但仔细分析,深入挖掘,我们不难发现这篇文章的蕴含的确非常丰富,可以从多个角度做不同的解读。一、体味直面生活苦难的坚韧精神文章中的老王是一个不幸的人。他年老体衰,无亲无故,居住在几间破败的小屋里,而且  相似文献   

12.
王亚萍 《文教资料》2012,(29):10-11
一个以最自然、最坚韧的姿态坚守着道德与良知的老王,让我们看到普通人群中悲天悯人情怀的存在,促成了杨绛的精神升华。杨绛在“愧怍”中关注底层百姓的物质性与精神性的双重困境,开掘人性的善,反思知识分子的理想,体现了责任担当的精神。  相似文献   

13.
《老王》是杨绛先生的作品。作品最后,"老王"拖着命悬一线的病体,来到作者家中。他来干什么?杨绛先生的理解和写作是,"因为他来表示感谢","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杨绛先生说,老王是来表示感谢的。既然是感谢,显然在杨绛先生看来,作者及其一家有恩于老王。杨绛  相似文献   

14.
杨绛散文《老王》有三处阅读难点,其中对第一处的理解最为关键——杨绛对老王临终前送香油鸡蛋时的外貌描写.散文“写实性”和“自述性”的特征决定了其阅读更须要读者“知其人”(了解作者),“论其世”(研究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当我们把老王和杨绛的关系放在文革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中去思考,并细读文本时,就会发现杨绛对老王临终前的外貌描写真实地反映了文革中杨绛被扭曲的心理和人性.当我们实现了知人论世与文本理解的关联时,对《老王》一文中的阅读难点就有了合理的解读,对《老王》一文的理解也会更深入.  相似文献   

15.
《老王》一文,在授课的时候,老师传统地都偏向 讲老王形象、“我”的形象、分析“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 愧怍”。学生对课文的解读流于表面,文本内容未使之动容。 故而笔者设计了三个环节,分别是“老王的素养”、“杨绛的素 养”、“你的素养”,用素养带动思维品质。“老王的素养”意图让 学生知其人、明其德,了解老王友善的品质;“杨绛的素养”通过 分析“心上不安”来剖析杨绛的自我反省品德;拓展活动“你的 素养”旨在让学生在具体学习情境中,实实在在体会文本情感,并迁移至自我体悟中,从而培养学生自身良好的素养。  相似文献   

16.
杨绛是我国著名的女作家,她以散文和小说的创作成就引起世人注目,尤其是她的散文舒缓从容,清丽淡雅,文字中透露出作者的丰富情感。  相似文献   

17.
沈荣喜 《教师》2020,(4):41-42
整本书的阅读,要把学生摆在阅读者的主体位置上,发挥教师的指导性作用,指导学生在与小说文本多方位、多层次的交流对话中,读懂“火印”这条小说的线索,并以此为抓手,逐步深入阅读,读出小说中复杂多样的人性,并感受小说《火印》的深刻内涵,以及作者曹文轩对在战争中受到伤害的人的悲悯情怀。  相似文献   

18.
李蓓蓓 《学语文》2007,(6):19-20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阶段让学生观赏《让世界充满爱》flash的片断。进行情感渲染) (一)引入课文,感知身边人物 (教师说明:此环节是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相似文献   

19.
杨绛先生的散文向来得到很高的评价:严谨的写实作风使她的散文浑然本色,亲切可感;对道德尊严的执着追求使她的散文充满了人格的感召力;有距离的审美观照、美丑善恶互现手法形成其散文清雅隽永、豁达冲淡的艺术风格;理性与感性紧密交融的语言使其散文既富理趣又颇具小说神韵。《老王》是杨绛写于198年的一篇散文,在选入中学课本后引起界内人士的极大关注。关注焦点是大家公认的作品文眼: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  相似文献   

20.
华罗庚曾经说过,读书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的。我想这句话并不仅仅适合于厚厚的著作,同样也适合于一篇短文。教学杨绛的散文《老王》就应想到薄书读厚。《老王》一文人物形象并不复杂,文字简约清淡,可谓薄书。文章把老王不幸的遭遇、艰辛的人生、金子般宝贵的品质和人世间最珍贵的深情,寓于平淡如水、质朴无华的叙述中。无论记叙事件,还是褒贬人物,都是悠悠的、淡淡的叙说着。读罢此文我们感动于老王底层劳动者的光辉的人性,更感动于杨先生一家人那悲天悯人的善良之心。看似浅文易读易懂,但要感受到经典的魅力,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