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年年教《雷雨》,年年有感叹。"爱情这杯酒,谁喝都得醉。"这句一针见血的歌词简直可以涵盖古今中外所有对于爱情话题的感叹。《雷雨》当然也不例外。一个多情而残忍的周朴园,一个坚强而又恋旧的鲁侍萍,这二人注定了《雷雨》必然是一出好戏。初读《雷雨》,我曾经怀疑:生活中会有这样的周朴园与这样的鲁侍萍吗?他们的恩恩怨怨叫人还敢相信爱情么?三遍《雷雨》读下来,我改变了看法。我觉得自己读懂了《雷雨》,读透了  相似文献   

2.
莎士比亚在《爱的徒劳》中借人物之口提出了这一创作主张:“诗人不敢提笔抒写他的诗篇,除非他的墨水里调和着爱情的叹息;啊!那时候他的诗句就会感动野蛮的猛兽,激发暴君的天良。”《罗密欧与朱丽叶》无疑是这一主张的成功实践。由于“他的墨水里调和着爱情的叹息”,他笔下的少男少女生死不渝的爱情悲剧确实感动了野蛮的猛兽,激发了暴君的天良! 人们在倾倒和礼赞这一作品的艺术魅力时,自然会提出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它的艺术魅力来自何方?  相似文献   

3.
记得第一次看《爱的教育》的时候,我被弟弟笑了个半死,因为他想歪了。在弟弟的脑海里,爱,只代表爱情,是男女之间才有的感情。我怎么解释他都不听,就是一个劲儿地笑我:“小小年纪就看言情小说,你羞不羞啊?”我真是百口莫辩呀。最可恨的是,弟弟还到处乱传,害得我颜面丢尽。在公共场合我也不好与他争辩,免得又背上个欺负弟弟的罪名。唉,既  相似文献   

4.
爱情是历代文人和作家垂青的话题,古今中外叙说爱情的文学艺术作品真可谓浩如烟海。曹禺成名作《雷雨》所写到的周朴园和鲁侍萍的爱情,也是那么的令人津津乐道。应该说,爱情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但只在乎表面形式,天天把对方挂在嘴边的只能称为激情。三天,三个月,甚至三年都可以成为人人羡慕的一对,这都不难,但三十年呢?三十年后还会有这样的激情在吗?周朴园三十年来都还惦记着、关心着鲁侍萍,甚至连鲁侍萍的生活习惯都记得一清二楚,所以,我认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爱情是勿庸置疑的。三十年里,在周朴园心中,鲁侍萍一直都是一个贤慧、规矩的女子,值得他爱,这能说周朴园不爱鲁侍萍吗?  相似文献   

5.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给古老的故事赋予了崭新的内涵,借以表达作者对爱情、婚姻的看法。在这一幻想世界里,他明确的肯定了青年人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反对封建家长制。强调以“知已之爱”为基础的爱情生活,反对以貌取人,金钱为重的爱情。宣扬男女平等,要求尊重妇女。总之,蒲松龄的爱情婚姻观在当时的社会是进步的  相似文献   

6.
《西藏情歌》,江觉迟著,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9月出版我对西藏一直怀着极高的期待。在我看来,在这片最接近天堂的土地上,有两种缘最为诚挚(或者悲怆),其一是朝圣,其二是爱情。在某种意义上,爱情也是一种朝圣,当一个人获得了真正的爱情时,他就得到了拯救。因为,爱情能够使一个人懂得什么是真诚,什么是善业,什么才是尊贵的灵魂。在岁月的浸染下,爱情的纯洁性悄悄地被侵蚀着。也许,某一天,爱情就像风一样消逝了,但是,那些相爱的人儿,毕竟不曾白活,情歌是他们爱过的证据。或许,爱已成风,但情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话剧艺术的一座丰碑,人们在不同时期对《雷雨》给予了不同的理解和再创作。而关于周朴园对鲁侍萍感情的解释更是莫衷一是,其中有"少爷对丫鬟的玩弄说"、有"虚伪说"、"抛弃说"。无论哪一种都没有真实地反映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情感。在否定以上几种学说的基础上提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真情实感说,提出周朴园是爱鲁侍萍的,并且爱得刻骨铭心。  相似文献   

8.
<正>爱这个主题,从古至今从未被人遗忘,也是萧敬腾人生里最重要的一件事。在他害羞、安静的外表下,他从不吝惜说爱。在全新专辑《以爱之名》中,萧敬腾借由他深爱的音乐,唱出他不可或缺的全部,包括他对爱情的期待、对兄弟的爱、爸爸对孩子的爱、对社会的爱……简单直接,不娇揉造作,一如他简单单纯的个性。  相似文献   

9.
在爱里开始,在不能再爱的时候分开。这是我的两个学生的爱情故事,他们在大学校园里相爱,故事的结局是他们分手了。爱情以男生孙乐不能理解的方式离开了,一年多以后,他还是那么痛苦。在饭桌上,几杯酒下肚,沉默的孙乐才说得出话来,说着说着,他的眼泪落了下来,坐在旁边的我也为他难过。生活和爱的一去不复返是那么得决绝,  相似文献   

10.
曹禺从1934年开始相继发表《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多本剧作,使中国现代话剧走向成熟,并且在戏剧中塑造了摇曳多情如春天般的女性形象金子;性格如夏天雷雨般激烈的繁漪;如秋天般——前半生被曾家老爷和少爷牵绊无法追求自己幸福而凋零枯萎、最后却勇敢走出人生一片金黄的愫方;本性纯真善良被社会压榨如冬天般死寂、了无生机的上海交际花陈白露。通过分析曹禺戏剧中性格如春夏秋冬般鲜明各异的女性形象,使我们更加了解曹禺的戏剧及对中国现代话剧剧场艺术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雷雨》第二幕中,侍萍与周朴园“意外重逢”这场戏因其紧张、激烈、人物内涵丰富而被选入了高中语文第四册课本。这场戏中有一个师生争论不休的、也是《雷雨》研究中历来有争议的话题——周朴园真的爱侍萍吗?他对侍萍的怀念到底是真实的还是虚伪的?许多读者都认为像周朴园这样一个放水淹死了2200个小工、血腥屠杀罢工工人的资本家早已丧尽天良,泯灭人性,在他的身上怎么可能还存有真情呢?假若他真的爱侍萍,那他怎么可能在大年三十的夜里赶走刚生了孩子才三天的侍萍,三十年后,当他与侍萍“意外重逢”时,又怎么会讲出那样无情无义的话呢?  相似文献   

12.
<正>白居易辑《白氏长庆集》成,曾附诗一首:"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在《长恨歌》(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个疑问,就是前句的"风情"究竟该当何解?是男女相爱之情,还是美刺教化的国风精神?这关乎文章主旨,值得讨论。一、关于对"男女爱情"之说的辩驳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四写道:"听说世上男贪女爱,谓之风情。"依此说,"风情"便是男女相爱之情了。南唐李煜《柳枝》词:"风情渐老见春羞,到处芳魂感旧游"、宋柳永《雨霖铃》词:"便纵有  相似文献   

13.
爸爸妈妈小时候,看一本书是很困难的,书店里的书与内地相比永远都慢了好几拍。所以印象中他们一有去内地出差的机会,便会扛回来许多书。现在的新疆,书店遍布街头,新书、旧书源源不断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这些书也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读《可爱的兵团》了解父辈们艰苦创业的历史。看《高老头》联想到溺爱对我们成长的害处。《少女穆然》让我们更加珍爱生命,坚强、乐观地生活。爱心不需要回报,《给我一个承诺》,将爱进行到底……学而不思则罔,读了他们的感想,你有什么想法吗?愿意把你的读书心得拿出来交流吗?  相似文献   

14.
《雷雨》是曹禺最具代表性的戏剧作品之一,曹禺在《雷雨》中对语言的运用充分体现了他的语言实力。《雷雨》中的语言简短但不贫乏,通俗易懂但不浅露,凝练含蓄,意蕴深厚,具有很高的艺术性。这不仅是由于他使用了符合人物特点的独特词汇、独特语句,还有独特的语调节奏,更重要的是他使用了大量的模糊语言,在人物性格发掘和创造方面给演员无限想象的空间,也给了他们更丰富的素材,推动了戏剧冲突的发展,激起读者对人物性格的揣摩,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相似文献   

15.
《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山鬼》及《少司命》,都是写爱情生活的优美诗篇.由于在神的世界里,这四篇祭歌中的主人公,他们各自的身份、地位、职司和生活环境的不同,因而他们的性格是各异的.他们在爱情的历程上都是坎坷不平的,都是与各自的恋人长期分离,最终未能晤面的.这四篇作品的主题思想,可以说  相似文献   

16.
在6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心目中,周恩来这个光辉、伟大的名字,将永远、 永远有一个抹不去的亲切称呼——周总理。因此,他不仅是新中国成立的首任 总理,而且也是终身总理。从1949年10月1日到1976年1月8日他去世,他 已成为总理的化身,而总理也成为了他的代名词。人民爱总理,总理爱人民。 写到这里时,就情不自禁地想起了“人民音乐家”施光南与著名诗人柯岩,在周 总理逝世一周年的前夕,含泪创作的一首歌曲《周总理,您在哪里?》。  相似文献   

17.
一、悲剧根源:女人是男人的附属品 安娜·卡列尼娜和周蘩漪是两个不幸的异国姐妹。一个出自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另一个出自中国作家曹禺的话剧《雷雨》。《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上、下两卷的巨著,而《雷雨》则是一部四幕话剧。它们都是以爱情为主线,叙说美丽动人女子的悲剧爱情故事。两部作品都深刻反映了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对封建男性婚姻观进行了有力的批判,为争取妇女的爱情自由、平等摇旗呐喊。 安娜和蘩漪二人是貌美、感情丰富的年轻少妇。然而她们与丈夫结合却  相似文献   

18.
一《雷雨》和《日出》这两部作品有如下一些相同点: 其一,《雷雨》和《日出》的题材都是来自作家极为熟悉的生活。其二,《雷雨》和《日出》都是作家激情和深思交合、融汇、凝聚的结晶。其三,《雷雨》和《日出》都成功地塑造出了一批艺术典型。其四,《雷雨》和《日出》的戏剧冲突都非常尖锐,紧张,有撕肝裂肺的力量。其五,《雷雨》和《日出》的语言,都有口语化、个性化、动作化、诗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说《雷雨》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刚参加工作时这样给学生讲解《雷雨》:该剧表现了以鲁大海为代表的工人阶级和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之间的矛盾斗争;周朴园是一个虚伪、冷酷、自私的资本家的形象,他对侍萍的感情是虚假的.这种理解伴随我很多年,当年的那些“被我教过”的学生带着这种理解高中毕业,走上社会.我不知道,他们现在对《雷雨》的理解有无变化?  相似文献   

20.
"悲剧的戏剧,悲剧的人生"代表这一悲剧特色的无疑是《雷雨》这部作品.《雷雨》带着它的悲剧色彩走向了世界,成功塑造了一系列典型的人物形象.《雷雨》中的人物形象不论戏份儿多少,都能够表现出他们鲜明的个性,性格复杂而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