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具体事例,探讨在语文教学中巧设悬念的趣味性原则和积极性原则,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美国著名作家弗雷里克布朗曾经写过一篇只有两句话的微型小说:“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小说篇幅虽短,却能使读者心中产生无数问号。这就是悬念的魅力。  相似文献   

3.
[真题回放]请以温暖的时刻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注意:1.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2.字迹清楚,书写工整。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2008年江苏省盐城市中考作文题)  相似文献   

4.
悬念,在古典小说里称为"扣子"或"关子"。设置悬念,就是把故事的内容(人物的活动、事情的经过)写得波澜起伏,从而引发读者的好奇和关注,使读者满怀兴趣,伴随着作者的笔踪去穷根究底。一、篇首巧设悬念,引发思考良好的开端意味着成功的一半。开篇设置  相似文献   

5.
正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思维从问题开始。问题是激发学生探究知识、建构知识的内驱力。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启动学生的内驱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可巧设悬念,让学生在头脑中有"疑",并使学生产生迫切要求解"疑"的动力,让学生从无疑之处生疑,从而启发学生积极地主动  相似文献   

6.
一、巧妙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1.在教学的导入阶段设置悬念。现代心理学认为,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巧妙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他们探究新知识的欲望,从而吸引学生  相似文献   

7.
小学生上课时候很难主动积极进入文本学习状态,这就需要教师多想办法促进其主动性行为.文章从小学语文教学的角度,从巧设谜语、故作愚蠢、巧借典故、制造险境、意味深长等几个方面展开探讨,寻找促进学生快速进入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的办法.  相似文献   

8.
小学生上课时候很难主动积极进入文本学习状态,这就需要教师多想办法促进其主动性行为。文章从小学语文教学的角度,从巧设谜语、故作愚蠢、巧借典故、制造险境、意味深长等几个方面展开探讨,寻找促进学生快速进入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的办法。  相似文献   

9.
悬念具有激情、引趣、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也是激发学生数学思维、增强数学求知欲的最佳途径。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适当设置悬念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激疑疑能使人心理感觉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促进主动思考。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若能适时激疑,则学生可因疑生趣、以疑诱思、以疑获知。例如,在教学体积的意义时,课始我首先进行一个演示实验:将一只带有刻度的量筒倒入一定量的水,并让学生做好  相似文献   

10.
技法讲解 所谓“悬念”,就是被中国古典小说理论中称之为“扣子”或“关子”的一个技巧,一般用在文章的开头或中间,就内容或人物设置疑团,揭示矛盾,却暂不解答,故意在读者心中造成疑问,引起猜测、期待、疑虑等心理情绪,使读者不自觉地进入文章所创设的情景之中,从而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它既是一种结构技巧,也是一种叙述技巧。  相似文献   

11.
青鸟  天天 《高中生》2014,(1):8-9
悬念,俗称“扣子”或“关子”,一般用在文章的开头或中间.就文章的内容或人物的反常情况设置疑问,目的是吸引读者的注意,使读者不自觉地进入文章所创设的情景之中。因此,悬念既是一种结构技巧,也是一种叙述技巧。  相似文献   

12.
赵桂珠 《辅导员》2014,(13):38-38
文章如果平铺直叙,就很难打动读者。如何让文章引人人胜呢?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善于设置悬念。所谓悬念,就是作者在叙述事件的发展过程中结下“扣子”,引起读者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的关心。  相似文献   

13.
郭蕴玲 《考试周刊》2013,(7):123-124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适度地设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悬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达到学习目标。在导入新课、课堂教学和课堂小结三个环节上都可适当地设置悬念,达到更显著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课堂提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有效的课堂提问,不单能够对学生的思维起到激发作用,更能启迪学生的智慧。还能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从而促进师生双向思维交流和互动,维持良好课堂秩序。巧设悬念提问法是指,用简练生动的语言、传神的表情、生动的讲述,把知识巧妙地转变成一个个富有悬念的问题,在适当的时候将这个问题抛给学生,学生的求知欲,也就自然而然地被激发出来。另外,教师还应当根据教材规定的大纲内容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接收情况,对问题进行精心设计,巧设悬念,让问题蒙上一层朦胧的薄雾,让学生进入一种心理渴望知道答案,却又不知道,想说,却又说不出来的状态当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地进入到课堂学习之中。  相似文献   

15.
“文似看山不喜平”,喜新、好奇是人的天性。不管中考作文的命题形式如何变换,对同学们而言,记人叙事类文章仍是首选。在审题、立意、构思之后,如何让作文的开头多一些悬念,让文章的情节摇曳多姿、波澜起伏,产生摄人心魂的艺术魅力,迅速勾起阅卷者的兴趣,激发人阅读的欲望呢?  相似文献   

16.
在平时的写作过程中,时常会听到有些同学发出这样的感慨:“我的文章怎么就没有我们学的课文那么让人有一种想读的感觉呢?”“我的作文怎么没有一点跌宕起伏的味道呢?”其实,这些疑惑我们都可以通过设置悬念的方法加以解决。巧妙地设置悬念,能够让你的文章更具诱惑力,能够让你的文章越来越有“口味”。  相似文献   

17.
悬念巧设置     
李俊主 《初中生》2011,(23):22-25
设置悬念是作者有意引起读者对人物命运、事件和情节发展强烈关注的叙事和结构技巧。一般包括"设悬"和"释悬"两部分。其基本方法是把文章后面将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略作提示,但不马上解答,从而激发读  相似文献   

18.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是章回小说及评书艺术家说书时惯用的手法,每当故事情节发展到跌宕起伏的高潮时刻或矛盾冲突到剑拨弩张的关头往往"急刹车",引而不发,使读者和听者产生欲知不行、欲罢不能的悬念心理.在教学工作中,将这种方式引进课堂,在教学中设置悬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丰富想象力,也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激发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和开拓思维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悬念,原指人们在欣赏戏剧或其他文艺作品时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的关切心情。将悬念移植到课堂教学,就是让学生在焦急渴望的心理状态下积极主动地探索问题,它是学生对新知识企盼的兴趣来源。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才能使学生在课堂的有限时间内迸发出创新因素,获得新的知识。为此,教师必须巧  相似文献   

20.
陈春锋 《快乐阅读》2011,(19):70-71
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确实,一篇记叙文倘若平铺直叙,似无浪平湖,则索然无味;倘若波澜起伏,跌宕多姿,便能深深地吸引读者。那么,记叙文如何"兴波"呢?一、悬念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