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艾米莉·迪金森从小热爱歌唱,并训练有素.隐居以后,她以写诗作为歌唱的另一种形式,在诗歌中描绘和探讨声音,在声音中求索真和美.她歌唱一生,又痛苦一生.  相似文献   

2.
从三个方面分析迪金森的自然观:第一部分涉及当时超验主义代表人物爱默生和迪金森,以及希金森的思想对迪金森自然观的影响;第二部分表明了迪金森对天国和上帝的怀疑,也说明了她对此生美景的现实态度,其结果是对自然宗教般的敬畏和迷恋;第三部分突出论述迪金森对诗人之名追求的缘由,对诗歌功用的认识,以及作为“新英格兰诗人”对新英格兰四季的再现.  相似文献   

3.
本文简述了美国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生活经历,以及其生活经历对诗人诗歌创作的影响;通过艾米莉大量不朽的诗篇,介绍了狄金森的美学观点,以及她的反传统手法,同时还介绍了狄金森的诗歌主题.  相似文献   

4.
李哲 《文教资料》2009,(9):25-26
本文简述了美国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生活经历,以及其生活经历对诗人诗歌创作的影响;通过艾米莉大量不朽的诗篇,介绍了狄金森的美学观点,以及她的反传统手法,同时还介绍了狄金森的诗歌主题。  相似文献   

5.
诗人艾米莉·狄金森一生创作1775首诗歌,其中600多首以"死亡"为主题的作品成为她所有诗歌的精华,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标新立异的创作特点。本文以心理研究为依据,立足19世纪美国时代背景,从诗人的生活环境、创作经历、宗教影响三方面入手,阐释诗人"死亡诗歌"的创作动机。  相似文献   

6.
艾米莉·狄更生是美国19世纪著名的诗人,她一生创作了近两千多首诗,其中五百多首都是围绕着一个主题--死亡与永生."死亡与永生"成了狄更生几乎一生遥望和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中国新诗自孕育发生到现在,差不多走过了一百年的艰辛历程。应该说,经过这一百年的探索和发展,中国新诗业已形成了自己的传统。新诗的理论研究,尤其是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研究,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上个世纪末,现代诗人、著名学者郑敏先生在对中国新诗作反思性回顾时,  相似文献   

8.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在我国古典诗词中,“东风”是一个较为常见的意象。在诗人的笔下,“东风”摇曳诗歌之树,散发出别样的韵味与美感。  相似文献   

9.
艾米莉·狄更生是美国19世纪著名的诗人,她一生创作了近两千多首诗,其中五百多首都是围绕着一个主题——死亡与永生。“死亡与永生”成了狄更生几乎一生遥望和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说唐代边塞诗中的“白草”和“天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唐代诗人描写西北边塞的诗歌中,有一些关于西北边地山川风物名称的词语,如“白草”、“天山”等,因种种原因,在历代各种唐诗选率的诠释中,或语焉不详,令人莫名何物;或释义不清,造成歧义纷呈,阅读时,需要我们慎审地加以分析和辨证。  相似文献   

11.
吴海 《文教资料》2011,(36):214-216
课上接触了苏轼唱和的几首次韵诗.甚觉有趣。以为次韵自作诗不仅有形式之妙,其中应有作者的别具用心。课余拜读了相关专著。然多重考据.而对于诗歌本身的思想与诗人创作的意图分析稍显不足。故本文欲具体论述苏轼次韵诗中的次韵自作诗一类.并着重于此类诗歌中的主体性特点.以揭示苏轼次韵自作诗的独特性与特殊价值。  相似文献   

12.
1月22日晴1819年,一个小男孩出生在美国长岛南亨亭顿附近的一个农舍中,与其他孩子不同,这个孩子从小就表现出了对诗歌的极大兴趣。大概在小男孩七八岁的时候,在当地已经颇有名气,因为,在大家眼里,他小小的脑瓜俨然成了一个"诗歌加工厂",随便什么时候诗句都可以信手拈来。因为每天都能听到别人的溢美之词,这个小男孩开始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天才诗人,内心的自负感极具膨胀起来。这以后,小男孩学习诗歌的热情降低了。不仅如此,从此以后,小男孩无论走到哪里,都是趾高气昂,一副飘飘然的样子。  相似文献   

13.
1763—1783年的美国革命,实际上是基于相对英国而言的外来加尔文主义思想的革命爱国者与基于传统英国本土保守主义的改革效忠派之间的政治文化交锋。早在1775—1783年战争之前,双方就已经通过教堂布道、报刊和出版物等宣传以及爱国者对效忠派的暴力进攻和公共集会与游行示威,就美利坚的未来政治体制、与英帝国的关系等事关其命运和前途的问题进行激烈的论争。爱国者立足于其加尔文教的政治文化传统,运用各种手段赢得了胜利,达到控制整个美利坚社会及人民、压制反对派效忠派,促使革命走向战争,最后获得独立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美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发端离不开庞德(Ezra Pound,1885~1972)及其创立的意象派和东方诗学。意象派的诞生和理论开始了庞德对现代派诗歌的征途。而随后对东方诗美学思想的吸收和运用使其诗艺日臻成熟,从而形成了庞德特有的跨文化诗学。意象派和东方诗学的创立充分体现了庞德的现代性,并对美国现代主义诗歌有着深远的影响。终其一生,庞德创立了一个“庞德时代”,特别是就其诗学理论而言。  相似文献   

15.
曹丹丹 《文教资料》2011,(26):15-16
小说《呼啸山庄》是勃朗特三姐妹中最富才华的艾米莉.勃朗特的传世名作,但小说主人公希斯克利夫却遭到早期评论家的猛烈批评。本文探讨了影响作者创造这一形象的因素,即作者本人的个性,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以及浪漫主义文学运动。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个独特的校园诗人群体,"西南联大诗人群"至今依然没有得到公允的评价和充分的研究。目前,关于"西南联大诗人群"的研究是零碎而不完整的。"西南联大诗人群"的被忽视,与诗歌领域的"流派研究"范式密切相关。"九叶诗派"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遮蔽了"西南联大诗人群"的存在。另外,资料的难以收集和缺乏也是"西南联大诗人群"研究进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杜甫作为中国古代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同时也作为古代士大夫阶层中的一员,他的一生始终抱着"兼善天下"的济世情怀和积极进取、刚健有为的入世态度,来努力地追求着自己"治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人生理想。虽然杜甫始终没有居于庙堂之高,现实也始终没给他一个"济世扬名"的机会,但是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他通过诗歌这一有力武器,不论"穷"、"达",始终以"兼济天下"为己任,孜孜以求的在阐述着自己的理想与抱负,以儒家的"仁政"和"民本"思想为标准,来揭露社会的弊端,批判时代的黑暗。  相似文献   

18.
“文革”结束后的文学新时期,一大批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被剥夺了创作或发表权力的中老年诗人如艾青、绿原、牛汉、曾卓、郑敏、公刘、流沙河、蔡其矫、昌耀等得以复出诗坛,这批“归来”的诗人复兴了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在短时间内以饱满的创作激情写下了大量积淀着个体生命沉痛经历的诗篇。“归来”的诗歌充分表达了忧愤、反思和回归人性的主题,内容凝重,感情深沉,思辨色彩强烈,个性鲜明。诗人们的“归来”跨越了历史的断层,接续并重建了“五四”以来的诗歌传统,它表明当代诗歌在历经磨难之后获得了自身应该享有的健康的生长空间。  相似文献   

19.
朱湘是一个纯粹的诗人,力争用复活的旧诗词语灌注的新诗语言系统来恢复古典诗歌的理想形态,他从爱国热情下的文学责任、无苦不成的文学之旅、诗歌的唯美和唯用、诗歌形式的技术化、复古迎外以获今这五个方面建构自己的诗歌理论,其诗歌的试验性意义大于其诗歌本身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南来诗人”,不是一个流派的概念,通常是指从中国内地到香港的作家。这其中有南来后北返的,有南来后成了当地永久居民的,还有的是从东南亚到内地再到香港的。有的早先在内地成名,有的去港后才成名。这些作家中有左翼与右翼之分,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之别。这里不按“主义”也不按意识形态而以时间段先行论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作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