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唐诗典故辞典》(湖北辞书出版社1989年1月第1版)诚如有的评论所说,“是一部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和鲜明艺术特色的工具书。对唐诗的爱好者、研究工作者和教学工作者都不失为良师益友”。但这样一部洋洋300万言的巨帙辞书要做到毫发无憾是困难的。笔者在翻阅过程中,凡偶有所疑,皆操笔识之。今不揣谫陋,录出如下,供此书再版时参考。“一土”条(7页)。「出典]《汉书》卷五十《张释之传》:“释之免冠顿首谢日:‘法如是足也……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之一,假令愚民取长陵一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按:《汉书》此段文字一…  相似文献   

2.
《全唐诗典故辞典》(湖北辞书出版社1989年1月第1版)诚如有的评论所说,“是一部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和鲜明艺术特色的工具书。对唐诗的爱好、研究工作和教学工作都不失为良师益友”。但这样一部洋洋300万言的巨帙辞书要做到毫发无憾是困难的。笔在翻阅过程中,凡偶有所疑,皆操笔识之。今不揣谫陋.录出如下,供此书再版时参考。  相似文献   

3.
陆机的《文赋》说:“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四季花卉点缀着绮丽多姿的大自然,美化着人们的生  相似文献   

4.
本期选载了三篇书评。中顾委委员黄罗斌同志的《〈甘肃古迹名胜辞典〉序言》,首先追述了多民族相互融合、共同开拓、源远流长的甘肃文明史,并概括介绍了甘肃大地上灿若繁星的名胜古迹,进而充分肯定了《甘肃古迹名胜辞典》的编写出版在宣传甘肃、弘扬丝路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方面的“窗口”作用和学术价值。陈德宏同志的《论从史出,史论统一》和文献同志的《敦煌学研究的一部新作》,分别全面而概括地评介了《西部风情与多民族色彩》和《敦煌学研究述论》这两部各具特色的新著。  相似文献   

5.
河西是承载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孔道,也是古代中国率先接受西方物质、精神文明的洗礼,融胡汉、东西文明为一体,日益开放、日益发展、日益繁荣的一个"特区"。多元性、开放性、过渡性、内聚性便是河西文化的鲜明品格。历代文人咏河西的诗词作品,便是河西历史生活、地域文化精神的生动记录,也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富有特色、独具魅力的篇章。《全唐诗》中边塞诗约有两千首,其中歌咏西北边塞的约占一千五百首,而涉及"河西"者分量最大。明清时期咏河西诗相对于唐边塞诗而言,又有其"青出于蓝而青于蓝"的独特品格。地域文化研究是中华文化研究探原析微不可或缺的一项基础工作。地域文化与文学或诗歌的关系,也是一个愈来愈受学界关注的研究课题。朱瑜章老师编选《历代咏河西诗歌选注》,是具有开拓精神和深远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6.
《运城学院学报》2009,27(6):F0003-F0003
《老一辈革命家诗词鉴赏辞典》对500百诗词加以系统收集赏析,无疑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阅读本书,既可以瞻仰老一辈革命家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光照千古的崇高风范,同时又能领略到老一辈革命家在戎马倥偬中所创作诗词的绚丽之美。——山西日报资深记者 姚姬娥  相似文献   

7.
近日,通读《全元散曲典故辞典》(以下简称《辞典》),很有收益,感谢吕薇芬同志为诗词曲的研究提供了一本很有价值的工具书。 曲家马致远是用典的能手。在他的散曲中用典之多是十分突出的,《辞典》中就编进了近200条。笔者曾编有《马致远散曲典故集释》旧稿,和《辞典》比较,似乎马致远散曲中一些典故,《辞典》尚未收进。现特选释数条披露于下,一为《辞典》略作补遗,二为敬请识者指教。  相似文献   

8.
《唐代诗词语词典故词典》在释义方面出现不少疏失、谬误之处,经初步检查,明显错讹即有数十条。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不仅对个人的生活影响越来越大,而且对一个家庭、一个单位、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外国文化异彩纷呈,魅力无穷。各种文化元素激发师生对《文化生活》的课程内容进行开发、生成和转化,用  相似文献   

10.
县令官名。战国时秦国始设。掌一县民政、司法、财赋等各类事务,诸如宣扬礼义,教化百姓;运用刑法,惩戒犯法、违禁者;主持修治境内公共设施;征集赋役;管理户口;赈济灾民等。下辖丞、尉等长吏和斗食、佐史等少吏。通常于万户以上县设“令”,秩禄千石至六百石不等;于万户以下县设“长”,秩禄五百石至三百石不等。亦有于地广人稀、仅辖数百户之  相似文献   

11.
丞相简称“相”。官名。秦武王二年(前309)始设。掌辅佐君主管理国家行政事务,为百官之长。初设“左、右丞相”。战国时各国多置,称“相邦”。西汉改称“相国”,常设一人。后复旧称。掌选用、考课、劾案、惩治官吏,主持朝廷集议、奏事、封驳、谏诤,以及郡国上计。金印紫绶,秩禄万石。自汉武帝以后,其实权渐移向中朝“尚书”;哀帝时改称“大司徒”。东汉光武帝时,称“司徒”,献帝建安时,复旧称。三国、两  相似文献   

12.
御史大夫官名。秦代始设。掌辅助丞相处理国政,兼传达诏令,督兵出征,主管图书、文件及考核、监察、处分百官,为丞相之副。秩禄中二千石,银印青绶。西汉沿置有二丞:“御史丞”和“御史中丞”,并辖“符玺御史”、“治书御史”、“绣衣御史”、“五曹御史”及“御史掾”等;其时各王国亦设此职。成帝时更名“大司空”,金印紫绶,秩禄万石,与“大司马”、“丞相”同为“三公”。哀帝时复原称,旋又创“大司空”。东汉光武帝时省“大”字,称“司空”,专掌水土。献帝时曾复旧称,职如“司空”。三国魏、吴,隋,唐,五代,辽,金,元等朝皆沿置,明代亦曾设之,以为御史台首长,然实权巳轻,后被废置。  相似文献   

13.
军功授爵制度名。春秋时齐、楚、宋、秦等国已实行。凡参战者,据其军功大小可获取相应爵位并享有任官、田宅、役使庶子、抵免罪刑、赎免奴隶等特权。秦国商鞅变法时,曾设“公士”至“大良造”十五等爵制,后又发展为自“公士”至“彻侯”二十等爵制,汉初沿置,高后、惠帝以后,军功授爵之制渐  相似文献   

14.
将军官名。春秋时晋、鲁、郑、齐、吴等国已设。晋文公时建上、中、下三军,各设将佐二人,以卿充任之;其地位最尊者为中军将,统率三军,乃称元帅或将军。战国时楚、赵、魏、秦诸国皆置,为高级武官通称。自汉代始,多前置称号。如“票骑将军”,“车骑将军”,“前、后、左、右将军”,“度辽将军”,“伏波将军”,“楼船将军”等。三国、二晋、南北朝以后名号更繁。唐时十六卫各设将军二人,其前期皆率军出征,后期乃为闲职,以安置勋  相似文献   

15.
博士官名。战国前期亦称"通士"、"达士",为博学者泛称,后,齐、魏、秦诸国置之为官职。掌议政、顾问,秦灭六国后,兼制礼。隶属奉常(后改太常),以仆射为诸博士长官。汉文帝增置诸子"专书博士"与"专经膊士"。武帝建元五年(前136)置儒学五经博士,又兼藏书、教授、试策、出使等事务。多由察举、试策而任此  相似文献   

16.
大尉官名。西汉始置。一说泰国始置,初称“国尉”。掌国家武装,实为皇帝军事顾问,有事则置,无事则省。金印紫绶,秩禄万石。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更名“大司马”。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51)复旧称,职权渐重,位居三公之首,掌五方兵事,综理军政,考核、赏罚武官。后实权渐为尚书台所浸润。灵帝末与“大司马”并设。自魏晋至宋元,历朝多置。  相似文献   

17.
诸侯古代奴隶制或封建制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为防御敌国,守卫疆土,将王畿(首都及其附近地区)以外的土地、财产和人口,按不同等级分封给诸同姓、外戚、功臣、故旧。所封疆域称邦国或诸侯国,各自建有立法、司法、行政和军队等相对独立的组织系统,惟邦国正卿由天子委任。被封者即为邦国或诸侯国直接统治者,称诸侯或封君。史称夏禹时诸侯有上万,商汤时有一千七百七十三(或谓三千余),西周时有一千二百余。其领土规模,大至五百  相似文献   

18.
皇帝公元前221年,秦兼并齐、楚、燕、韩、赵、魏等六国后,丞相王绾(wan)与廷尉李斯等人建议秦王政以“泰皇”为名号,嬴政决定“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称为“皇帝”。总掌全国行政、立法、司法、财政和军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力。从此成为历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最高统治者的专用尊号,秦朝规定皇帝自称“朕”,其命为“制”,其令为“诏”。至西汉时再作修定和补充:天子正号为“皇帝”,其自称为“朕”,臣民称之为“陛下”;其言称“制”、“诏”;史官记事称“上”;车马、衣服、器械、百物称“乘舆”;所在称“行在所”;所居称“禁中”,后亦称“省中”;其印章称“玺;”;所至称“幸”;所进称“御”;其命令一为“策  相似文献   

19.
《遵义历代诗词选》中,属于"红色诗词"的约占三分之二。"红色诗词"是内容涉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以及改革开放时期,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创作的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的诗词作品。这些作品具有历史印证、思想政治教育、审美教育、讴歌新成就、抒怀明志等价值功能。  相似文献   

20.
社会历史的发层离不开政治家。从古至今,政治家的理论与实践,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了重大作用。从我国古代奴隶社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这一历史进程中,杰出政治家在其中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