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教学就算成功了一半。在讲授“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这节课时,课前我设计了两种教学方案。一种是按教材顺序,先给出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的定义,接着揭示两者之间的关系,最后运用所得结论解决实际问题.另一种方案是先提出问题“如何用一条长100米的绳子,  相似文献   

2.
[教学实录]1.猜测感悟平均数。教师出示两个纸袋,并向学生提出:第一个纸袋内有3根小棒,平均每根长度是15厘米;第二个纸袋中也有3根小棒,平均每根长度是10厘米。如果从两个纸袋中各拿出一根,比较这两根长度应该哪一个纸袋中的棒长?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P92~94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相似文献   

4.
张振华 《陕西教育》2007,(11):26-27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会计算平均数。2.了解加权平均数,会计算加权平均数。3.会用样本的加权平均数来估计总体的平均数。  相似文献   

5.
孙亮成 《贵州教育》2012,(10):35-37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92—94页。教学目标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相似文献   

6.
前些日子校教研组活动,我打算执教统计的初步知识——平均数。在开课前先在班级里试教,课上得一帆风顺,我自己也认为学生掌握的不错,满以为学生能熟练地解决有关于平均数的问题,可最后一道实际应用题的解答却出乎意料。  相似文献   

7.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并能灵活运用方法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相似文献   

8.
基于思维型课堂教学,以问题为主线,通过创设诱发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产生疑惑、提出问题;通过创设“支架式”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经历探究活动、自主建构知识;通过创设新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举一反三、应用迁移。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为例,论述了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设计。文章内容包括,对高中数学新课程的认识,在新课程实施中的"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这节的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11.
“中学数学核心概念、思想方法及其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初中第四次课题会议上,山西省平定县南坳中学的赵军才老师承担了人教版“20.1.1平均数”第一课时的研究课.结合在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的授课情况,现写出几点反思意见,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2.
周志君 《中学教研》2005,(10):10-12
基于学情分析,根据建构主义的数学教学理论,本节课采用“问题式教学”的思想进行教学设计,分5个基本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交流对话,感悟新知——实践体验,内化知识——反思总结,加深理解——推荐作业,拓展应用.具体的教学设计如下.  相似文献   

13.
向磊  张新春 《湖南教育》2005,(13):34-36
一、引入师:同学们,我们班哪位同学口算能力最强?现在,我们就通过“1分钟口算比赛”的办法来比一比。不但要比哪一个最快,还要比哪一组的集体成绩最好!二、比一比1.1分钟口算竞赛。学生做事先准备好的口算题,共20道,教师计时。教师报答案,同桌交换订正,小组长统计本组答题情况并在指定位置板示。教师引导大家简单了解各组统计情况,评出个人获胜者。师:现在我们来看看,谁是我们班算得最快的。2.讨论并评比集体成绩。师:刚才我们评出了个人第一,哪个小组的成绩最好呢?请你任意选两组比比看,并说说你是怎么比的。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生:相…  相似文献   

14.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并能灵活运用方法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相似文献   

15.
思源于疑,没有问题,就无从思维。在化学教学中,通过设计问题、提出问题给学生创设良好思维情境和出发点,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16.
教学目标:1.使学生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2.通过操作和思考,使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3.使学生体验探究、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相似文献   

17.
平均数是统计学中的一个基本统计量,它不但能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具有直观、简明的优点,还能用来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可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平均数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中经常用到。因此,让学生灵活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了解平均数在生活生产中的实际意义,就显得特别重要。下面就如何教学求平均数谈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平均数》教学案例片断;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①师:秋天来了,学校准备给同学们做秋天的校服(男生是裤子与长袖衬衫,女生是连衣秋裙),学校需要知道做校服要用多少布料叫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我们学校有上千人,一个同学一个同学的量工作量又太大。  相似文献   

19.
20.
物理问题是物理教学的核心,一个好的问题能够打开学生的思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一堂物理课通常是在一个和几个问题下展开的,如果问题是有效的,那么可以给学生提供思维活动的"支点",可以为建立有效思维课堂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