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文化的视角对《中国佛教史籍概论》进行价值诠释,可以在对中国佛教典籍进行考证的基础上,对其中某些典籍的历史“纪年”和佛教僧人评价所蕴含的中华民族优秀的爱国主义文化传统和道德文化传统进行了精辟的分析和高度的赞扬,体现了陈垣先生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历史条件下的爱国热忱和民族气节。  相似文献   

2.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文言文则是其中的瑰宝,是学生打开中国古代文明的一把钥匙。《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  相似文献   

3.
“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而民族语言负载民族文化,是根之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性格和精神。化学诚然是一门自然科学,但同时也蕴藏着丰富的人文内涵。—、缘起近年来,央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一系列文化益智节目火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已深人人心,“借东风”“用语文教化学”的想法可以尝试一下。  相似文献   

4.
《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中绝大多数都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学生见微知著,使学生通过学习思想品德知识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为此,本文基于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分析,略谈《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并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堂上发挥的重要作用和散发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5.
以《山海经》到《说文解字》中“凤”的形象流变为研究对象,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从中发现“凤”的形象历经从单一走向杂糅,趋于多元,并蕴涵丰富的伦理美德的流变过程,最终上升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图腾象征。  相似文献   

6.
《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中绝大多数都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学生见微知著,使学生通过学习思想品德知识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为此,本文基于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分析,略谈《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并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堂上发挥的重要作用和散发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7.
《诗经》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元典之一。对其文化内涵丰赡的农事诗,文章以文化视角,从“衣食”、“农政”、“人天”三个切口,深究周民在农耕中对生命意义的觉醒,通过籍礼仪式昭示的社会意义,在与自然进行物资、信息交流中祈盼谐和相助的关系。所有这些文化意蕴,滋润着我们中华民族强劲的体魄,也给农业现代化的运作和实施提供了与西方农业相比照的借鉴。从这一意义上说,对《诗经》农事诗的这一探究,是对我国传统农业转型的现代化回应。  相似文献   

8.
以《周易》到《说文解字》中的“龙”为研究对象,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考察龙在中国先民文化中的形象流变,从中发现龙历经了一个从单一走向复合、从实物走向神化的历史演变过程,蕴含着丰富的伦理道德和人文精神,迥异于西方的Dragon,最终凝筑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图腾和精神象征。  相似文献   

9.
《现代汉语词典》认为,传统指“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如文化、道德、思想、制度等”: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庞朴认为,传统文化是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总之,传统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是丰富的教育资源,也是学校教育赖以生存的基础。那么,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呢?翻开史册,我们会发现,悠久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0.
《水浒》一书,积淀和储存了中华民族大量的历史文化意识,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儒家的伦理观念。概而要之,主要有:(一)“官崇拜”的民族文化观念;(二)以“和”为特征的群体文化观念;(三)以“孝”、“忠”为核心的向心文化观念。  相似文献   

11.
试论《呐喊》、《彷徨》的文化情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呐喊》、《彷徨》在文学史研究中一直被认为是“五四”新文学的经典性文本,代表着新文化的“反传统”特征,其实这并不完全符合这两本小说集的实际。《呐喊》、《彷徨》既表现了新文化的价值立场,也保留着一定的传统文化的价值立场。这种新与旧、现代与传统的错综纠缠,体现了鲁迅一种特有的文化情结,构成了《呐喊》、《彷徨》价值判断的多元性和思想意蕴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2.
“石生人”母题的起源可上溯到旧石器时代先民对石的想象,在中国古老的神话传说中包括少数民族和边远部落的祖先来源神话传说,这一母题正式发生与发展,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明清章回小说《封神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及《红楼梦》中都有对“石生人”母题的运用,分别为“石生人”母题的“妖化”、“魔化”、“仙化”及“人化”演变。探究文学作品中有关“石生人”母题的运用,不光揭示着这一母题强大的生命力,更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东流去》文化价值探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凖在《黄河东流去》中,从文化的视角切人,描绘了中原乡土的日常生活状态与风俗习惯,反映了中原农民的心理素质、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并透过中原地域文化辩证地思考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现了支撑我们民族赖以生存、延续和发展的精神道德力量,即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坚忍品格;重视人格与道德教育的伦理精神;家族本位主义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正确态度《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当代思潮》1994年第4期罗国杰文)文章着重论述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必须树立正确的态度。文章说从中国近现代史考察,曾经历了“左”的对传统道德文化只强...  相似文献   

15.
《白鹿原》通过一群“白鹿原人”在 2 0世纪上半叶中国历史舞台的全面文化突围和全部文化遇难 ,点明了我们中华民族在迁移过程中先天存在的某种文化悲剧性。在《白鹿原》文化历史梦魇式的文学呓语背后 ,正是传统的封建文化 ,导致了白鹿原人生命的苦难与悲凉 ,造成了他们人生的全部死亡、灾难和不幸  相似文献   

16.
余光中这一代作家有着特殊的经历与遭遇,他们从大陆到台湾,从台湾到海外,他们经过了双重的放逐,离开故土越走越远了。尽管身置物质发达的西方社会,但在精神上却是痛苦的。这种思乡不仅是地理的,更是精神的,历史文化的,中华民族的。这种“中国情结”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归依;是对故乡故土的思念、眷恋;是对文化传统的挚爱、归宿。此时的游子,拒绝西方,即使身处蓝色文明的包围之中,也无法阻断对民族文化的向往。《南太极》以其精妙的语言,铺叙了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的影响和冲突,奏响了一曲颂扬民族文化的凯歌。  相似文献   

17.
“致广大而尽精微”是《中庸》第二十七章“修身”中的一句话,原意为善问好学,达到宽广博大的宏观境界,同时又深入到精细详尽的微观之处。宏观与精细并存,这是一种极高明的和谐,无论求学还是修身,都需要这种和谐。班级文化也需要和谐,因为和谐的班级文化对学生具有细致、深远、潜在的教育功能,它时刻都对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发挥着潜在的功能。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如何才能追寻到和谐的班级文化呢?  相似文献   

18.
优秀文学作品总是承载着一定的民族优秀文化。作为一则经典寓言,《愚公移山》凝聚着中华民族“重宗族血缘关系、重集体主义、重精神引领和激励”等文化精神。在文化比较视域下,教师通过深析文本并挖掘出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经典寓言的价值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来,这有助于学生在文化自信、文化理解层面获得发展与提升。  相似文献   

19.
数字“4”在维吾尔族古典文学巨著《福乐智慧》中普遍具有神秘和吉祥意义。水文从哲学、历史和文化角度对数字“四”在《福乐智慧》中地位和作用进行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文献学角度,用“内证法”证明,《楚辞》和“北方文化”具有一致性然而又迥然不同,“北方文化”深刻地影响着《楚辞》。再从考古学角度,揭示“南楚文化”是《楚辞》赖以成长的文化背景。最后,从《楚辞》与现实生活中的“楚歌楚声”关系论证,“楚歌楚声”是《楚辞》文化的根。最后得出结论:《楚辞》家者流,主要是出自民间,并受到南北文化的影响。或者说:“北方文化”影响《楚辞》,《楚辞》直接接受“南楚文化”,“楚歌楚声”是《楚辞》直接的来源。确切地说:《楚辞》是多种文化的交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