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传统教学中,许多教师总是追求学生认识的“标准化”。课堂上,教师常常是一字一句给学生示范或提示,殊不知这样做只能使学生的思维拘泥于同一方向,定势于同一格式,非但不能启迪学生的智慧和思维,反而使其受到了限制和约束。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必须真正树立让学生思维“活”起来的思想,注意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思考和认识事物的习惯。[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教师在教小学生怎样作文时应注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能够有“感”而“发”,不能忽略小学生的情感世界;同时,教师还应启发学生表达前人没有表达过的情绪和思想,不能设“禁区”,束缚小学生情感的自然流露。  相似文献   

3.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在教学生学。”因此,教师不能只顾“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而应该重视学生“学什么”和“怎样学”的问题,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一定的学科知识,还应把“教学生学”作为己任,通过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让他们掌握一把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相似文献   

4.
施学清 《陕西教育》2006,(12):30-30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觉学习、主动思维是十分重要的,教师、教材等一切教学手段都要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充当教学的“主角”。  相似文献   

5.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经常给学生贴“标签”,而且这些“标签”绝大多数是“负标签”,导致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受到不公平对待。然而,从教育意义上讲,“标签”理论不是要歧视、隔离、淘汰学生,而是为了让教师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因此,“标签”不能轻易、随意地贴,应“慎贴”、“育贴”、“活贴”,这样才能起到标签理论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高中物理新大纲明确要求,要“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做好实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对学生实验的指导。应该要求学生认真思考,手脑并用,既要独立操作,又要善于与别人合作。”  相似文献   

7.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即突出教师“引发”与学生“思考”的地位,是摆在每一位数学教师面前的重大研究课题。教育心理学指出:“给学生提出问题,即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不能单纯地利用已有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这时就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与求知欲。”显然,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专制化师生关系体现为师生间不能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思想,教师是学习过程的“操纵者”,学习策略的“主宰者”,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真情的化身”。要创设一个轻松的创新环境,使学生能无所顾忌的积极参与到思考和回答教师的提问上来,就应扭转这种局面,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9.
蒋书琼 《贵州教育》2009,(13):16-16
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其个性应受到充分的尊重,教师尊重学生意味着老师对学生可以批评教育,但不能污辱学生的人格,不能漠视学生应有的权利,漠视和侮辱学生人格的尊严和自尊。在被漠视和侮辱中成长的人,难有做人的尊严,在与人的交往中不会尊重人也不会自尊。我目的《学记》中也主张教学应“不凌节而教”。也就是教师不能强迫学生做他不愿干的事,也不能强迫学生接受他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李艺静 《学语文》2014,(2):72-72
语文学科的特性决定了德育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不仅要得到“语言”和“文章”上的知识和能力的训练.还应该受到“道”的熏陶。语文教学,如果不能使人明德,不能使人趋向至善之境,那便只是学词读句的“小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本文特就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人们习惯于把学习困难的学生定为“学困生”,使这些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能与其它学生享有同等的待遇,严重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那么,怎样才能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呢?  相似文献   

12.
凤光宇 《上海教育》2007,(9A):51-53
学生历史学习训练一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课内训练,教师依据历史教学内容,用提问、做教材中“动手动脑”小栏目等方法进行学习训练。但是,课内训练由于受到教学时间、学生人数、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限制,学生参与学习训练的时间和机会还是比较少,学生的自主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制约。另一部分是课外训练,教师以布置指导学生做作业的方法进行学习训练。课外训练是课内训练的继续,往往更多具有“使学生巩固历史基础知识,  相似文献   

13.
1.1主体性原则.探究性教学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真正主体,以学生生动、活泼、主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当然也不能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实际上,只有教师恰如其分的“导”才能使学生在深层次的“做”与“悟”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与创造.[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首先,教师要真诚待人。 教育学生不是演戏,决不能搞“两重人格”。只有真正发自内心的、表里如一的、言行统一的美好品德,才能在学生身上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使他们受到教育和濡染,引起他们的共鸣和仿效。要以诚相待,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平时教师往往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现,居高临下,那学生的心灵就很难敞开,也就很难沟通、理解。  相似文献   

15.
热爱学生就要严格要求学生。热爱学生不是迁就、放任学生.也不是溺爱学生,而是坚定不移地要求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前进,只许他们学好,不许他们学坏。严格要求和热爱学生似乎矛盾,其实并不互相排斥。“爱”表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严”表明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严出于爱,爱寓于严,严爱相济才能教育好学生。如果爱而不严,那是放纵学生,不是爱而是害;如果严而不爱,这种严就会成为学生的“耳旁风”,使严落空。当然严要严得合理、严得适度,不能严得过分而成为苛求,使学生望而生畏;也不能降低要求,任何学生不经过努力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完成,那就丧失了教育的意义。那么,怎样的严法才叫合理、适度呢?有人把它归纳为以下四个字,我认为很到位。  相似文献   

16.
现在提倡“赏识”教育、“激励”教育,认为“惩罚”教育会打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丧失上进和改正缺点的动力。而且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教师越来越不敢批评学生了。事实上,确有少数学生在受到老师的批评后,动不动就离家出走,甚至寻短见,这着实让许多老师感到苦恼,致使他们在教育中放弃了使用批评这一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7.
陆佳华 《辅导员》2014,(22):68-68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其中最出色、最活跃的是少数好学生,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而大多数同学在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这样的教学使学生的创造意识受到压抑和扼制,在现代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动脑思考,质疑问难,而使课堂闪烁着“创造”的火花,学生必将学习得更深更好。  相似文献   

18.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新的理念说明:在未来的教学中,要注重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要注重发挥教师对学生学习的主导性。教学实践证明,当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都能落实到教学中时,课堂教学就会有高质量。但是我们常常发现,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不能落实到位,怎样才能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呢?本文试就“教师主导的内容”“落实学生主体的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音乐之伴     
传统的语文教学十分重视课堂教学的预先设计,教学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提前设计好,并严格按标准执行。学校教学管理中也往往要求教师的教案必须规范,教案书写越细越好,越详越好。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按提前设计的方案进行,不能有所创造,这样就造成了教学的封闭性和程式化,教师按预先设计进行教学,学生按教师预先设计的内容和形式被动学习,教师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学生不能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使“教”和“学”两者的创新能力均受到限制,受到压抑。  相似文献   

20.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突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此,在改革课堂教学中我从三个“勿让”中进行了一些探索。一、勿让学生惟“师”是从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牵着学生的思维往解题思路上转。长此以往,其结果势必使学生的思维受到压抑。如今课堂上,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我常向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你觉得该怎么办?”、“你同意他的观点吗?”、“你还有什么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