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实词虚化是语言发展中一种重要的现象。通过虚化产生的新词与源词之间一定存在时间的距离 ,其间有一个渐变的过程 ,在这一渐变过程中存在可称为“意味”的过渡态。  相似文献   

2.
透过意味看汉语实词的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词虚化是语言发展中一种重要的现象。通过虚化产生的新词与源词之间一暄存在时间的距离,其间有一个渐变的过程,在这一渐变过程中存在可称为“意味”的过渡态。  相似文献   

3.
《马氏文通》对实词虚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氏文通>继承古代虚字研究的传统,为更好地描写"难释"的虚字语法意义而对一批虚字的来源和演化进行了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全面系统的自觉的考察,积累了实词虚化的大量实例,成功地服务于古汉语虚字的教学,同时也给20世纪的汉语语法史研究以极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讨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汉语助词“却”、“将”、“个”、“着”的起源、发展、演变的过程,从这个过程中去探求促使汉语实词虚化的动因:一是句法位置、组合功能德改变而引起的词义变化;二是从某个词义的引申变化导致的句法功能、组合功能的改变又反过来引起词义的进一步变化;三是其他因素如语言的接触、历史文化背景的变化以及方言等社会因素也会对语法化的发展过程施加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所”字是古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字。它的语法功能和语义皆较为复杂,为了准确理解和掌握,特就《古代汉语教程》(解惠全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上、中两册的58篇例文进行共时及历时性分析。该书例文的选择具有一定的随机性,而时间跨度最早为西周《尚书·无逸》,最晚为明代马中锡的《中山狼传》,涵盖上古、中古与近古,故可认为具有  相似文献   

6.
实词虚化是汉语发展中的重要现象,同时也是促进汉语语法正常发展的重要途径,体现了汉语词汇、语法的重要转换规律,历来是学界研究和总结的重点.基于汉语中实词虚化的重要背景,阐述了实词虚化的定义和具体体现,选取了比较有代表性的“了”词,窥视上古汉语向现代汉语转变过程中实词虚化的种种表现和典型特征,得出实词虚化的重要途径和成熟机制.  相似文献   

7.
确定高级阶段越南学生为研究对象,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指导下,运用语料库研究法对越南学生的习作语料进行穷尽性检索、统计、分析,考察其运用汉语实词的全部表现,初步勾画出越南学生汉语中介语实词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8.
从《现代汉语词典》对那的解释中可以看出,那属于实词范畴。但它也有实词虚化的现象。基于此,本文旨在通过对那在北大语料库中的语料进行定量分析,希望能够弄明白那虚化时的表现形式、语义及语体特征。  相似文献   

9.
语法化是语法发展的漫长历史过程,针对具体词的语法化过程,学术界看法不一。本文从"被"的本义、虚化过程、虚化机制的角度,阐述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0.
根据学者们关于教师中介作用已有的调查发现:教师对中介作用意识不深,学生对教师中介作用的课堂行为认可度不高。为了进一步加强大学英语教师中介作用意识并有效地发挥其中介作用,本文分析了中介理论的特征以及对现代教学模式的重要意义,强调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承担的中介角色应当是学生知识建构的中介者和帮助者,同时还探讨了教师中介作用实施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从“去+VP”和“VP+去”中“去”的虚化过程的研究出发,根据其语义要素划分出“去+VP”和“VP+去”在虚化过程中不同阶段及其类别,归纳出其句法表现形式.并通过“去+VP”和“VP+去”的相互转换和“去”的删减来说明语义对句法形式产生的影响.不同虚化阶段的“去”有不同的语法意义,在什么情况下“去+VP”和“VP+去”可以互换,在什么情况下二者中的“去”可以删去,这都是由“去”的语法意义所决定的,二者的相互转换并不是随意的.  相似文献   

12.
徐曼曼 《教育》2012,(19):31-32
"高中课改后部分学科课程的内容仍偏多偏难,教师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负担过重,根本谈不上全面发展。课改方案中‘学习打击乐器’等内容,有明显的‘城市中心’倾向,农村学校没有条件实施,很难达到新课程的要求。课改后,教学仍然紧跟高考指挥棒,导致不少地方出现了课改被虚化的现象。"这段引起广泛影响的言论出自重庆一中校长鲁善坤,鲁善坤是全国人大代表。在今年3月的两会上,针对高中课改,不少代表都提出了和鲁善坤相同的意见,课改后的实际教学出现了"务虚不务实"的现象。课改"虚化"是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  相似文献   

13.
上古汉语中,有三种结构中的“无”用法特殊:句子谓语动词前的“无”;形容词前构成“无竞”“无■”“无赢”的“无”;虚词“无乃”“无亦”“无宁”中的“无”。前人对这三种结构中的“无”没有统一的意见,也没有从语义演变或虚化的角度讨论过这些“无”间的关系。上述“无”的不同用法其实具有内在语义上的一致性。第一种结构中的“无”是表频仍义的频率副词,与其词源意义有关;由频仍义引申为“重、再”义,所以第二种结构中的“无”是双音实词结构中表数量持续增加或状态延伸的语素;第三种结构中的“无”是基于反复出现的历史经验和自然规律表推测、判定语气的语素。这三种用法中“无”的意义是层层虚化的,同时由“无”组成的双音结构也变得越来越凝固。  相似文献   

14.
动词"看、说"和第二人称代词"你"结合后,语义发生改变,在汉语口语交际中,"你看、你说"格式在形式上已经固化,本文通过对"你看、你说"的分析,从语义上把其分为三类,并认为"你看/说"已经完全虚化成了话语标记。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看图说话”为题,以初一、高一学生各20名为被试,将他们所运用的主要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进行整理分析,发现:初一组使用的具体名词、具体动词和外在特征形容词占所有这三类词的50.6%,高一组则占41%,这表明初一组被试所使用实词的抽象程度要低于高一组被试;各类实词在两组被试所使用的实词中所占的比例大致相同,其中动词最多,占40%以上,名词次之,占40%左右,形容词最少,还不到20%。  相似文献   

16.
高蕊 《文学教育(上)》2009,(23):121-122
副词“才”由名词“才”虚化而来,这是一个较为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正因如此,副词“才”较为复杂,可以表示时间和数量,可以表示必要条件和多种语气。通过对“才”的句法结构的分析,我们发现话语中有了“才”之后所表达出来的深层语义——对所描述事物的一种限定、强调。  相似文献   

17.
文章运用中介语理论,从母语迁移、语言环境的缺失、语言输入不足、文化疏远、以及情感干扰等因素,对大学生英语口语真实能力的形成进行探讨,以期抛砖引玉,为此领域口语的教学和研究提供启迪。  相似文献   

18.
论德育理论回到德育实践的“中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德育理论回到德育实践的“中介”江西师范大学李康平关键词:德育理论德育实践中介德育理论回到德育实践,应该有一个过程,它不能直接指导具体的德育实践,需要构建一个能动的“中介”。一、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的统一性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理论发展的动力;同样德育实...  相似文献   

19.
怀城粤语的“做”从基本动词虚化为短时体标记。怀城粤语的“做+数词+量词”结构,当数词是“一”时,“做+一+量词”结构的“一”省略,成为“做+量词、做+量词+名词”结构。后来“做”与“量词”的结合越发紧密,中间已经不能再插入“一”,形成了大量的“做+量词”结构,又进一步形成“做+动词”结构,“做”虚化成表示短时、尝试的体标记,即:做两碟(使成为两碟),做一碟(使成为一碟)→做碟(一碟,整碟)→做望(一望,望一下)。“做”已经表示“一”的意思,“做望”就是“一望”的意思。这里的“一”指的不是具体的一次动作,只是表示动作的少量或短时。  相似文献   

20.
从中介语理论看英语语音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洁 《天津教育》2005,(1):55-55
美国语言学家塞林格在1972年提出了中介语理论。这种理论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特定的语言系统,这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和交际等方面既不同于学习者的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而是一种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逐渐靠拢的动态语言系统。本文从中介语理论入手,分析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向标准英语语音过渡的中介语系统,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语音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