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月14日,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里,伴随着雄壮的国歌乐曲声,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胜利闭幕了。《检察日报》的老总和编辑们立即忙活起来,于是《社会和谐法治先行》的社论迅速于次日见报了。  相似文献   

2.
今年八月九日《新华日报》上的《访问垃圾堆》,是一篇让事实说话的好通讯。记者尽管是访问垃圾堆的当事人,也没有从中插过一句嘴,整篇通讯都是现场实景的如实记载,干  相似文献   

3.
人民日报六月二十一日的社论"力争高速度",是篇出色的评论,它及时而又敏锐地抓住了总路线的中心问题——速度问题,作了集中而深刻的阐明.从社论写作的角度来看,选题是成功的.不光是选题好,这篇社论在写作方法上也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这篇社论的写作方法,可以概括成八个字,叫做波浪起伏,出奇制胜.所谓波浪起伏,就是文章不写得平铺直叙,而是有波浪,一个波浪接着一个波浪,反复多次,每反复一次,就把问题深入一步,这样就能引人入胜.所谓出奇制胜,就是文章不要人云亦云,而是抓住  相似文献   

4.
我谨向同志们推荐一篇好通讯:《菜价追踪》。此文载于《中国青年报》4月12日一版,采写者是新华社记者苏会志、王进业两位同志。 “菜篮子”问题关乎城镇广大居民的生计,如果解决不好,必然不利于保持稳定,最终不利于改革大业,故而中央领导十分重视。现在的情况是,上市的蔬菜数量、品种并不少,能满足居民的需要;但问题是菜价太贵,日日见涨,使居民难于承受。很明显,这是当前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一个重大问题。苏、王两位记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们紧紧抓住这个问题,不辞艰苦,追踪千余里,终于将其症结所在极真切地展示在公众面前。记者所揭示的虽然是北京市蔬菜销售中的问题,但实际其他城市也有类似情况,从这个意义上说,记者这篇通讯的功劳是惠及全国的。  相似文献   

5.
1950年2月,新中国与前苏联在莫斯科签定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新华社为此发的社论“中苏友好合作的新时代”,经过毛泽东的精心修改。毛泽东是1949年12月16日中午抵达莫斯科,开始了首次访苏。在长达两个月的时间里,他一直住在莫斯科姐妹河斯大林的第二别  相似文献   

6.
《保训》为周文王临终遗言,"中"解为中道是恰当的,然而对"中"应有所区分,不可一味都解为中道。篇中舜"求中"、"得中"的"中"可解为中道之义。"叚中"及"追中"的"中"是指旂、旗帜,象征军权、军队指挥权。  相似文献   

7.
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会做一些“讨,亍”的事情:出力不多,客观效果却很好;搞新闻工作,有时也会写出一些“讨巧”的稿子,费时不多,社会反响却很好。不过这类稿子往往以小消息、小特写、小言论居多,重头评论特别是社论则很难做到这点。因为社论作为“评论之王”,素来极受重视,写前领导定调,写后层层把关,个人发挥受到限制,“讨巧”几乎成了不可能的事情。  相似文献   

8.
正中央高层重视长期以来,中国内地各种文书行文和语言有差异、不规范的现象普遍存在。新中国的成立为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奠定了基础。1950年11月22日,毛泽东给他的秘书、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兼新闻总署署长胡乔木写信,要他以中央名义起草文件,纠正各地电报中的语言或行文不当之处。  相似文献   

9.
社论是报纸的旗帜与灵魂。社论所要论述的主题都是严肃而重大的。那么,严肃而重大的主题能否写得生动活泼?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胡乔木同志为延安《解放日报》撰写的社论《教条和裤子》(发表于1942年3月9日延安《解放日报》)就是一篇生动形象、幽默深刻的社论。  相似文献   

10.
编辑同志: 您好!在报纸上常见到“社论”和署名“本报评论员”的文章,这些文章是报社的人写的吗?一篇“社论”是怎样产生的?望贵刊能作一介绍。谢谢您了! 湖北宜昌读者 李 红  相似文献   

11.
12.
人物通讯《向旱魃挑战的科学家——记陕西省农科院原副院长李立科》(见《人民日报》1990年11月23日第三版,以下简称《向》)被评为陕西省1990年度全省好通讯一等奖. 这篇人物通讯所以成为上乘之作,正是因为突出了一个“情”字:科学家对人民之情,甘井老百姓对李立科之情,作者对笔下人物之情。字里行间,无处没有情,无处不动情。《向》稿一开头,摆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严酷的事实:年迈的科学家、癌症、手术、遗嘱……在被推上手术台前,随着李立科一声“我死不瞑目啊”的遗恨和呼唤,读者的心怎能不顿时紧缩起来,一股又咸又  相似文献   

13.
今年元旦,《人民日报》发表的社论《一年更比一年好,定叫今年胜去年》,如同新闻园地里一朵迎春的奇葩,清新悦目,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这篇元旦社论不仅内容好,而且篇幅短,全文只有一千来字,是前所罕见的.很显然,这是《人民日报》同志为实行报纸改革,改进社论写作所作的努力,也是他们在新年岁首向读者所表示的一种态度,为全国新闻工作者带了一个好头.下面,让我们试就学习这篇社论的文风,简要的语言,探究一下它何以写得这样短,这样精粹.  相似文献   

14.
福建日报的社论,全文不到一百七十字。阐述如此重大问题,篇幅竟这样短小,能说清楚吗?读了之后,一定会作出肯定的回答:能! 有些案件为什么长期处理不下去?这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而且早已议论纷纷的事情。在中央提出一定要严肃处理经济上重大犯罪案件的今天,这篇社论以此为题,正是抓到了点子  相似文献   

15.
为纪念邓拓同志逝世二十周年撰写有关文章时,有机会翻阅《邓拓同志撰写社论稿目录》,目光一下子被《压制批评的人是党的死敌》这一醒目标题所吸引,立即产生先读为快的愿望。一查原稿,完好地保存在1953年的档案里。原稿的邓拓手迹,并附有“即排,未完稿即送去。邓”的说明。想了解一下,从初稿到发表有何修改,却找不到一次改样。一查1953年1月23日人民日报,不仅篇幅有所增加,引证的内容也多有调整,后半篇的论述的内容比手稿多,社论论述内容也较手稿详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只有请教老同志。当我向胡绩伟同志提及此事时,他也觉得很奇怪。在他的记忆中,这  相似文献   

16.
《为什么要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是陈云同志为人民日报撰写的一篇社论,发表于1950年3月10目。陈云同志当时在中央分管财经工作。在这篇社论发表前后,人民日报于同年2月6日、3月22日还发表了李立三同志撰写的《学会管理企业》、薄一波同志撰写的《税收在国家工作中的作用》。这几篇社论,对解决当时财政经济工作中的重犬问题,发挥了很大作用。同年3月,中共中央就各  相似文献   

17.
《为什么要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是陈云同志为人民日报撰写的一篇社论,发表于1950年3月10日。陈云同志当时在中央分管财经工作。在这篇社论发表前后,人民日报于同年2月6日、3月22日还发表了李立三同志撰写的《学会管理企业》、薄一波同志撰写的《税收在国家工作中的作用》。这几篇社论,对解决当时财政经济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发挥了很大作用。同年3月,中共中央就各级党委及政府负责同志应经常为报纸撰写社论或论文发出指示,要求“各级党委及政府各部门负责同志,应当学习陈云、薄一波、李立三等同志这种工作方法,对于自己所担负的工作,经常亲自动手在报纸上写这种能够透彻解决问题的社论。”  相似文献   

18.
为纪念邓拓同志逝世二十周年撰写有关文章时,有机会翻阅《邓拓同志撰写社论稿目录》,目光一下子被《压制批评的人是党的死敌》这一醒目标题所吸引,立即产生先读为快的愿望。一查原稿,完好地保存在1953年的档案里。原稿的邓拓手迹,并附有“即排,未完稿即送去。邓”的说明。想了解一下,从初稿到发表有何修改,却找不到一次改样。一查1953年1月  相似文献   

19.
1959年4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目叫作“论合理密植”的社论。这篇社论写得比较好。为了学习,让我们从写作方法上做一点分析。主要分析一下这篇社论的结构和论证方法上一些值得学习的地方。 (一)关于这篇文章的结构全文共分十三段,十三段文章是按三个部分组织起来的。题目是“论合理密植”。这个题目很明确,表明了这篇文章是要讨论农作物的密植怎样才算合理的问题。这个题目不过宽,也不过狭,不是“论密植”(过宽),也不是“论三麦(或水稻、或玉米等)密植”  相似文献   

20.
今年春夏之际,我区遇到多年未遇的旱灾,农业生产及经济形势受到严重影响,抗旱防灾,确保今年农牧业丰收,成为全区的中心工作。《新疆日报》从6月初到7月中旬集中版面,报道抗旱。这期间,编辑部连续推出9篇“抗旱防灾夺丰收”的社论(以下称“九论”),阐述抗旱夺丰收的意义,传达阐释自治区党政机关关于抗旱的策略方针,形成了一定的舆论强势,较好地发挥了报纸的宣传、动员、组织、协调等功能,产生了较强的指导作用。前不久,我在基层遇到几个乡干部,他们说,《新疆日报》在今年的抗旱中,立了一功,特别是那9篇社论,把上级的意图写得明明白白,对抗旱的每一步工作都考虑得仔仔细细,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