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人性化——当代德育的人学理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是建立在人的基础之上,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和目的的一项社会活动,其本质就是促进人的潜能的发挥、价值的提升和人性的完善。然而,我国德育正日益呈现出伪圣化、抽象化、工具化、功利化的倾向,其根本原因在于德育人性的缺失。本文在对传统德育进行人学反思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人性论为指导,借鉴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从理论层面对人性化德育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人学视野中的人是在现实生活世界或社会关系中从事生存实践活动的主体,即“具体的人”。以这种人学观为依据对作为德育理论基础的三个重大关系,即人与社会、人与道德及人与自身的关系,进行人学的理解成为德育转型时期我们理清头绪,明确工作目标的关键,而坚持“以人为本”正是落实马克思主义人学观在德育中基础地位的核心。  相似文献   

3.
韦兆钧 《文教资料》2007,(17):165-166
当代德育实效不佳的根本动因是我国德育呈现伪圣化、抽象化、工具化、功利化等倾向所致。因此,当代德育要走出这种困境,必须实现从物化走向人化的德育理念嬗变,确立起当代德育的人学观;从德育的层面而言,人学不仅是哲学的当代形态,更是一种人文的信念,是以一种自觉的方式表达人文基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德育人学观的确立,既能达到对德育本身的正确理解,又能使德育在实践活动中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  相似文献   

4.
从人学视域反思当前我国德育的实效性,其实效欠佳的根本原因在于人性的缺失.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人性论为指导,借鉴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从人学层面对人性化德育进行探讨,认为德育的本质就是促进人的潜能的发挥、价值的提升和人性的完善:德育要走出种种困境,必须实现从物化走向人化的德育理念嬗变,人性化德育是德育的时代呼唤.  相似文献   

5.
朱旭南 《教育艺术》2006,(11):11-13
一、现阶段中学德育的困惑与挑战 在文明社会现代进程中,世界各国始终重视学校德育。加强对学校德育的领导和管理,使德育在某种意义上对政权和社会发展起到一定的保障和推进作用。我国的伦理文化传统素以重德育而著称,目前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就专设各种德育机构,例如:学校里德育处、社区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政府中青少年道德教育指导中心等。2004年,中共中央还特别颁布了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文件。  相似文献   

6.
德育:人学的视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人学的视界透视德育,是指德育把人学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使德育以人学世界观为基点,对德育实践进行深刻、生动的探索、思考、总结,让真实、大写的人突显于德育之中。而德育树立人学世界观考量的标准有:第一,对人的“生存实践性”的正确理解;第二,对人与社会、人与道德、把握人与把握物这三种重要关系的人学理解;第三,把理解与对话作为德育的方法基础。  相似文献   

7.
生态德育有别于传统的人际教育,是一种新的德育实践活动。本文试图通过梳理我国高校生态德育的目标、范畴、模式、内容和方法,从德育范式、内容、方法和目标等维度,探讨高校生态德育的发展新思路,以期促进德育活动的进一步展开。  相似文献   

8.
交往德育是相对于灌输德育而言的。在对“转化论”与“生成说”德育的主体性比较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建构主体性德育的理路,即德育必须通过人与人的交往、人格精神的相遇、意义关系的建立来实现;必须经由主体的自我觉解才得以内化,凝聚成个体的德性,并外化为个体的德行;必须从灌输德育理念和模式中解放出来,走向与交往的互动、主体与主体的互动、意义与意义的互动、“知道”与“体道”的互动。  相似文献   

9.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的历史唯物观的角度阐述人学和马克思主义人学对当代的启示。探讨马克思主义人学时代性、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建构原则及马克思主义人学三大课题:人对自然的生态意识、社会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新发展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当代,研究马克思主义人学可以对“积极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有效对策”、“全面把握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三个方面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1.
德育是中学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德育的人性化就是从学生的现实个性出发,尊重学生的需要、兴趣、创造和自由  相似文献   

12.
人不仅是德育的对象,也是德育的主体,任何德育活动都离不开人的在场。德育的去人化和去生活化,必然使其本质发生异化,这是德育难以摆脱低效局面的主要原因。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坚持德育的人学立场,关注人的生命需要,激发生命的潜能与价值。这样,才能使德育真正回归人性。  相似文献   

13.
陈兴东 《职业技术教育》2006,27(35):124-126
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高职德育的人性化,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能动性,顺其自然地加以目标引导;充分重视学生的社会性,潜移默化地进行文化熏陶;充分考虑学生的现实需要,因势利导地予以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内容丰富,思维严谨,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科学看待和研究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当代价值能够为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对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具有重要的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高校德育人性化发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颜卫青 《高教探索》2005,42(5):78-79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国的高校德育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性论为指导,借鉴中西方德育人性化的成果,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德育人性化之路。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人学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学说整个归结为“人学”,但它包含深刻的人学思想。马克思主义人学观源于西方思想文化传统,以“有生命的个人存在”为思想起点,视“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为人的本性,以“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与现代西方其它人本主义学说不同,它并不孤立抽象地谈人的自由本性和个人解放及价值实现,而是把人放到自身的生存活动及现实关系中考察,揭示人的异化的现实根源,在个人解放与社会解放的辩证统一中,探寻争取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现实道路。它对于我们思考解决当代中国社会变革中的人学课题仍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18.
《石家庄学院学报》2020,(1):120-123
终身德育思想脱胎于终身教育思想,是一种通过引导激发人的内在潜力,使人的道德在人生各个时期不断发展和完善,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但目前终身德育思想受到的关注度明显不足,相关研究比较欠缺。马克思主义人学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终身德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讨论终身德育思想,对新时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金绪泽  王瑞月 《中国德育》2011,(1):73-74,78
如何保持人性特质,追问和思考生命的意义,构建一种全新的伦理观,既是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也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大课题。本文基于人性化教育视阈,试图从德育的要素、特征、功能及途径等方面,对人性化德育进行深入发掘,从而为学校德育的有效开展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教育是以培养人为目的的社会活动,育人必须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目的,德育的人性化将成为新世纪以德育人的重要保证和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