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教学对话",《语文》实验稿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2011年版课标改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加入了"教科书编  相似文献   

2.
阅读教学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才能科学地体现新课标的要求,突出编者、作者与教师、学生的共同指向,最大化地实现课堂教学的效益呢?笔者认为",读进去、读出来"是阅读教学较为理想、行之有效的行走方式。下面结合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执教的《三顾茅庐》一课来谈谈我的思考。一、读进去:对话文本的必然之举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高质量对话的前提是学生与文本的亲密接  相似文献   

3.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个对话是多元的,在多元对话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应该是最主要的对话,即"生本对话"。而"生本对话"的主要手段就是要让学生对文章自主地进行感悟、理解、欣赏、评价。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许多教师、特别是名家名师勇于实践,积极探索生本有效对话的策略,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一、引导质疑,让思维沉浸在文本中【课例一】特级教师孙双金执教《赠汪伦》片段。孙老师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质疑,学生提出了  相似文献   

4.
<正>《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平等""对话"作为一种新思想、一种新形态,必将为我们的课堂注入新的活力,值得认真地思考和探索。一、师本对话:阅读教学的基础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备课。于永正老师曾说:"课前,老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和学生交流。"  相似文献   

5.
笔者有幸观摩了特级教师孙建锋老师执教的<白鹭>,感受其"对话"教学的独特魅力,获得巨大的美感和无限的享受.白鹭是美的,孙老师的课也很美.美在师生互动的"对话",美在"对话"中的情、"对话"中的趣、"对话"中的味.  相似文献   

6.
正阅读教学是多重对话的过程,排在第一环节的就是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也就是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这是阅读教学的前提。教师对文本解读得是否准确,直接决定了教学环节成功与否。本周听了两位三年级老师的课。两位老师都觉得把握不准说明文的教学,不知道要教些什么,该怎样教?我觉得两位老师的困惑来自于对文本的解读不是很准确,没有把准文脉,读懂作者的写作意图,导致了教学的难点没有突破,学生对应该掌握的概念模糊不清。  相似文献   

7.
《柳州师专学报》2016,(2):112-116
新课改要求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逐渐走向对话教学。目前,对话教学实践中存在对话自由化,泛滥化,呆板化等问题。其原因包括,学生对文本的信息把握不够,学习动机不强,课前准备不足,以及教师对文本理解不足、对话教学认识不够深刻等。对话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老师正确理解对话教学的理念,注意对话的角度和方向,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恰当利用多媒体教学丰富阅读对话,并进一步完善考评制度。  相似文献   

8.
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尤其在阅读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悟,这就需要教师改变阅读教学的"独语"状态,实施"对话"教学."对话"教学是民主、平等的教学,是多元、个性化的教学,是交互、灵动的教学,是创造、生成的教学.那么,如何构建对话式的语文课堂教学呢?  相似文献   

9.
孙燕 《小学语文》2008,(10):17-18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主要体现在课前老师钻研教材,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等方面。而课堂上老师主要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那就是要让学生去读书,去涵咏语言文字,去“悟道”。在这个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生生和师生的对话交流。  相似文献   

10.
孙双金老师是全国名语特级教师,全国首届中青年语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比赛一等奖获得。凡是听过孙老师上课的老师都说他的语课上得生动,上得活泼,上得有味道。其秘诀之一便是他的课使课堂和生活相联系,语教学与学生生活息息相通、水乳交融,在课堂这一特定的时空里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很多文章强调了教师在教学对话中要积极营造民主的氛围,要有平等的态度,真诚和爱,彼此精神世界的敞开、相互接纳等等,这些无疑都是教学对话展开的前提。但是,只有这些显然还不够,我们应该看到教学对话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提高阅读教学对话的质量,首先要求语文教师自身对文本的更高水平的解读。在阅读教学对话中,存在两种意义的对话:第一种是师生与文本对话,阅读过程是一个对话的过程。这是阅读学意义上的对话;第二种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教学中要展开平等的对话。这是教学意义上的对话。第一种对话,是阅读教学对话的基础,师生间、生生间的对话,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又把第一种对话引向深入的。阅读教学对话,包含了较为复杂多样的对话形式。既有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也有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还有教师学生的自我对话;阅读教学的文本,既包括文选系统的各类课文,还包括与之相关的导学系统、练习系统、知识系统,还有教科书以外的教参、教案、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课外读物等等。阅读教学最基本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作为阅读教学对话的引导者,首先应该具有较好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2.
欣赏孙建锋老师的阅读教学,你会对“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这句话有切肤的体验和深刻的感受:你会被师生间那充满魔力的对话深深折服。孙老师用自己饱含魅力的语言,洞开了学生的心扉,使学生的语言似汩汩泓泉倾心而出,爽心明智;震撼了听课老师们的心灵,让他们产生了艺术的享受和审美的愉悦。  相似文献   

13.
欣赏孙建锋老师的阅读教学,你会对“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这句话有切肤的体验和深刻的感受;你会被师生间那充满魔力的对话深深折服。孙老师用自己饱含魅力的语言,洞开了学生的心扉,使学生的语言似汩汩泓泉倾心而出,爽心明智;震撼了听课老师们的心灵,让他们产生了艺术的享受和审美的愉悦。魅力之一:诗情———语言的诗情画。听孙老师的课,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生学习状态升温快,进得早,几句交,学生便轻松投入、兴味盎然;降温,退得迟,下课铃响,学生却浑然不、余味未尽。这都得益于孙老师情趣语言导入和激情的语言总结。下…  相似文献   

14.
丁玖 《教书育人》2010,(2):62-63
关于阅读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关于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主要包括老师与学生、老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独特的感受和解读,不是把自己或权威的解读灌输给学生,而是与学生站在平等的位置上互相交流,进行对话。  相似文献   

15.
"对话",作为阅读教学的新形态,首先是一种理念,对话式教学的真正落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这种新型的教学观念的理解和掌握以及教师的教学艺术。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构建有效的对话教学的平台,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益,使课堂充满活力,使文本生动引人,使师生激情洋溢,激动不已呢?  相似文献   

16.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是纵观我们的语文教学,还是有许多不能令人满意的地方。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师生、生生、生本的交流等现象比比皆是。这些现象表现为:对话单一,学生疲惫地跟着老师跑,跟着问题转;对话脱离文本,让文本失去应有的魅力;对话肤浅,让课堂丧失生命的张力。这些对话教学的缺陷,极大地  相似文献   

17.
袁雯 《成才之路》2014,(13):48-49
正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常常思考着:应该给学生一个怎样的语文课堂?一、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是现代教学论倡导的一种崭新的教学理念,一种新型的教学文化。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只是一个忠实的倾听者,老师主宰着课堂。在当今的语文课堂上,我们要把一个"对话"的课堂还给学生,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展示课堂特有的灵性和生命性。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与课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过程就是倾听的过程。教师只有积极主动的倾听,从而做出积极肯定的反应,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推进阅读教学对话的流程。  相似文献   

19.
农村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凡是语文老师都知道不轻松,高考语文每年都有阅读理解,因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老师教学的一个难点,有些老师一辈子都无从下手;对学生来说,更是学习上的一个难点,无论怎么学习,都拿不到高分,其实,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需要培养学生语感的。新课改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就是说,一方面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过程;另一方面,教学需要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  相似文献   

20.
自从新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以后。语文教学界对“对话”进行了很多有益的理论性的探讨。理论终归要落到实践上才能产生力量。怎么去操作呢?最近听了姜梅老师的《陈奂生上城》一课,觉得她在实践这种理论上做出了一些成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