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形结合是一个数学思想方法,包含"以形助数和"以数辅形"两个方面,其应用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形:或者是借助形的生动和直观性来阐明数之间的联系,即以形作为手段,数为目的,比如应用函数的图象来直观地说明函数的性质;或者是借助于数的精确性和规范严密性来阐明形的某些属性,即以数作为手段,形作为目的,如应用曲线的方程来精确地阐明曲线的几何性质.  相似文献   

2.
郭旭东 《考试周刊》2011,(20):81-82
数形结合是一个数学思想方法,包含"以形助数"和"以数辅形"两个方面,其应用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形:或者是借助形的生动性和直观性来阐明数之间的联系,即以形作为手段,数为目的,比如应用函数的图像来直观地说明函数的性质;  相似文献   

3.
甘露 《家教世界》2013,(4):175-176
数形结合是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包含:"以形助数"和"以数助形"两个方面,其应用分为两种情形:一是借助形的生动和直观性来阐明数之间的联系,即以形最为手段,数为目的,比如应用函数的图像来直观地说明函数的性质;二是借助于数的精确性和规范严密性来阐明形的某些属性,即以数作为手段,形作为目的,如应用曲线的方程来精确地阐明曲线的性质。  相似文献   

4.
正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包含"以形助数"和"以数辅形"两个方面,其应用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形:一是借助形的生动性和直观性来阐明数之间的联系,即以形作为手段,数作为目的,比如应用函数的图象来直观地说明函数的性质;二是借助于数的精确性和规范严密性来阐明形的某些属性,即以数作为手段,形作为目的,如应用曲线的方程来精确地阐明曲线的几何性质.本文通过几种题型来体现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题型1:解决最值问题例1已知两条直  相似文献   

5.
数形结合是一个数学思想方法,包含“以形助数”和“以数辅形”两个方面,其应用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形:或者是借助形的生动和直观性来阐明数之间的联系,即以形作为手段,数为目的,比如应用函数的图象来直观地说明函数的性质;或者是借助于数的精确性和规范严密性来阐明形的某些属性,即以数作为手段,形作为目的,如应用曲线的方程来精确地阐明曲线的几何性质。数形结合的思想,其实质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象结合起来,关键是代数问题与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它可以使代数问题几何化,几何问题代数化。在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分析和解决问题时,要注…  相似文献   

6.
数形结合思想是指把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与形象直观的几何图形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充分利用这种结合寻找解题的思路,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思想方法.主要包含"以形助数"和"以数助形"两个方面.其应用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形:一是借助形的生动性和直观性来阐明"数"之间的联系,即以形作为手段,"数"作为目的;二是借助于"数"的精确性  相似文献   

7.
数形结合的思想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像结合起来思索,使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相结合;或是借助形的生动和直观性来阐明数之间的联系,即以形作为手段,数为目的;或是借助于数的精确性和规范严密性来阐明形的某些属性,即以数作为手段,形作为目的,通过"以形助数"和"以数辅形"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  相似文献   

8.
数形结合思想是指把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与形象直观的几何图形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充分利用这种结合寻找解题的思路,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思想方法.主要包含"以形助数"和"以数助形"两个方面.其应用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形:一是借助形的生动性和直观性来阐明"数"之间的联系,即以形作为手段,数  相似文献   

9.
数形结合思想,就是根据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数与形的相互转化来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它包含“以形助数”和“以数助形”两方面,其应用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形:一是借助形的生动和直观性来阐明数与数之间的联系,即以形作为手段,以数作为目的;二是借助数的精确性和规范严密性来阐明形的某些属性,即以数作为手段.以形作为目的.数形结合思想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感.进行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交叉运用。使多种思维互相促进、和谐发展的主要形式.重视应用数形结合思想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10.
初中数学研究的对象可分为数和形两部分,数与形有联系,这个联系常称之为数形结合.作为一种数学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的应用大致又可分成两种情形:或者借助于数的精确性来阐明形的某种属性,或者借助形的几何直观性来阐明数之间某种关系.就是说,当我们把数形结合当作数学思想来应用时,数与形两者之中,一个为手段,另一个为目的.下面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11.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数与形是数学的两大基石.从"数"中去认识"形"和从"形"中去认识"数"构成了数学思维的基本方法之一."教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世休".这说明数学是数与形的统一,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研究问题,就是注意"数"与"形"两个方面的结合,或者借助于"数"的精确性来阐述"形"的某种属性,或者借助于"形"的几何直观性来阐明"数"之间的某种关系.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本文探讨了数形结合在概念教学、方程、不等式、函数、复数、证明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数学是数与形的统一,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研究问题,就是注意教与形两个方面的结合.或者借助于数的精确性来阐明形的某种属性,或者借助形的几何直观性来阐明数之间的某种关系。这就是说.当我们把数形结合当做数学思想方法来应用时,教与形两者之中.一个为手段(方法)。另一个为目的。  相似文献   

13.
正数与形是数学中的两个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研究对象,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所谓数形结合,就是根据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数与形的相互转化来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它包括两种情形:或者借助于数的精确性来阐明形的某种属性;或者借助于形的几何直观性来阐明数之间的某种联系,即"以数助形"和"以形助数"两个方面,通过这两个方面,可以使抽象的数学语言、数量关系与直观的图形、位置关系巧妙地结合起来,可以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起到优化解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数学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的应用大致又可分为两种情形:或者借助于数的精确性来阐明形的某些属性,或者借助形的几何直观性来阐明数之间某种关系,即数形结合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种情形是“以数解形”,而第二种情形是“以形助数”.“以数解形”就是有些图形太过于简单,直接观察却看不出什么规律来,这时就需要给图形赋值,如边长、角度等等,特别是在做选择题时,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答案,用此种方法就可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以形助数”是指把抽象的数学语言转化为直观的图形。  相似文献   

15.
在学习数学中,“数”与“形”是密不可分的。“数”与“形”是数学中的两个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研究对象,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中学数学研究的对象可分为“数”和“形”两大部分,“数”与“形”是有联系的,这个联系称之为“数形结合”,或“形数结合”。作为一种数学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的应用大致又可分为两种情形:或者借助于数的精确性来阐明形的某些属性,或者借助形的几何直观性来阐明数之间某种关系,即“数形结合”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种情形是“以数解形”,而第二种情形是“以形助数”。  相似文献   

16.
华罗庚先生曾说过:"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非."数与形是有联系的,作为一种数学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的应用大致又可分为两种情形:借助于数的精确性来阐明形的某些属性和借助形的几何直观性来阐明数之间某种关系,即数形结  相似文献   

17.
数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数与形是数学中的两个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研究对象,他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借助"数"的精准性,可以阐明"形"的某些属性.如我们给长方形具体的长和宽,给三角形边长、高,给圆半径等数据,通过数据的计算来研究这些图形的特征,即"以数解形";借助图形来阐明数与数之间的某种关系,即"以形助数...  相似文献   

18.
"数形结合"的应用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形:借助于"数"的精确性来阐明"形"的某些属性;借助"形"的几何直观性来阐明"数"之间的某种关系。也就是说,几何直观实质包括以下两种情形:"以数解形"和"以形助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核心概念之一的几何直观,其本质含义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体现的是"数形结合"中"以形助数"的思想,借助"形"的几何直观性来阐明"数"之间的某种关系。  相似文献   

19.
何玉兰 《考试周刊》2015,(32):50-51
数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它的运用是把"形"和"数"进行有机结合,运用数字的精确性构造出与之相对应的几何图形,并利用图形的特征和某些规律解决数的问题;或利用图形的直观性转化为代数的信息,阐明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在数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一般分两大类;一类是"数"和"形"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较完整地体现出完备性和纯粹性,比如解析几何和函数等;第二类是指"数"与"形"相互表示,但不具备一一对应的关系,但能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例如向量和统计等.本文对高中数学中运用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作了具体介绍.  相似文献   

20.
数形结合是数学思想方法中重要的一部分,它反映的是数和形的相通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形结合表现为两种形式:第一,借助于数的精确性来阐明形的某些属性;第二,借助形的几何直观性来阐明数之间某种关系.简而言之就是数形结合包括两个方面:"以数解形"和"以形助数".学生通过对数形结合知识的运用,从多方面去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可以使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直接化,从而培养学生们的发散性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