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红 《文教资料》2011,(32):89-90
元朝时设立的澎湖巡检司是对澎湖列岛的首次行政区划,它虽然并没有将台湾本岛直接并入其内,却是中央政府对台湾地区的首次官署设置,意义重大。本文对彭澎湖巡检司的建置背景、建置年代、隶属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白沙祠是广东江门地区重要的历史文物资源,明清两朝的《新会县志》和现存的一些碑记石刻资料留下了不少关于白沙祠的记载。明清时期,白沙祠的兴建和修葺逐渐引起重视,得到了大量人力、财力和文化资源的支持,这反映了白沙思想的重要影响及其“真儒”形象逐渐被确立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云南省昭通地区的建置沿革进行了系统考证。其起于唐·虞,历经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民国,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相似文献   

4.
州县是清代政权体制中的基层政权,是一切政事的开始。由于在地方政治中的重要地位,研究清代政治史的学者对其表现了浓厚兴趣,但对衙署内的书吏分多少房尚存争论。从《南部县档案》及其他原始文献的记载看。州县除了六房之外,还遍设承发房,其余之房因需而设。  相似文献   

5.
卫辉方言词语中,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古汉语词语,尚未引起人们足够重视。就卫辉一些方言词语、参照文献,略作考物。  相似文献   

6.
蒙元入主中原后,曾试图经略东南亚。至元十八年,元朝以安南国王陈日烜拒不入朝为由,改封其叔陈遗爱为王,并添设安南宣慰司,任柴椿为都元帅,护送其回国即位,欲以此增强对安南的监控,协助朝廷的东南亚政略。但安南既不接受新王,也不配合远征占城,从而激化了双方的矛盾,使元朝的征占行动演变为征伐安南的战争。元朝在这场战争中先赢后输,最后不得不接受安南贡而不朝的现实,使双方只是维持一种礼仪式的宗藩关系。  相似文献   

7.
析木县设于辽金,县治故址在今海城东南析木城,没有任何疑义。但是,析木县何以称"析木",则令人费解。本文主要通过历史文献,考释"析木"之意以及析木县的废置情况。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电脑录音并使用先进软件分析声谱的实验的方法,对河南方言之下的方言小片——卫辉方言的声调情况做了一下浅薄的实验研究,以考察一下卫辉方言声调曲线和实际调值。  相似文献   

9.
卫辉方言与普通话相比,在连接中心语与补语的方面有许多不同之处,相比较而言,其表现格式更丰富。本文从四个方面来描写卫辉方言中中心语与补语的表示格式,并和普通话相比较以突显卫辉方言补语表达格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卫辉近代教育结构完整、规模宏大、学生众多、投资主体多样、开放包容、中西并举,为河南初等、中等乃至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卫辉近代教育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对当代中国教育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卫辉近代教育结构完整、规模宏大、学生众多、投资主体多样、开放包容、中西并举,为河南初等、中等乃至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卫辉近代教育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对当代中国教育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迩英阁、延义阁是宋仁宗景祐二年建置的讲筵侍读之所。由于天气及其他原因,哲宗、神宗在仁宗每日一御的基础对御临迩英阁的时间安排上作出了制度性的规定。迩英、延义两阁作为北宋皇帝经常性御临的固定场所,在北宋的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卫辉方言中人称代词的形式和语法功能做了具体说明,并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解释。同时把卫辉方言中人称代词的用法和普通话中人称代词的用法做了比较,显示了卫辉方言中人称代词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河南分监又称汴梁分监 ,后改为汴梁行监 ,专管河防。至元初 ,由河南省和都水监官共同治理河患 (《元史·河渠志二》)。至元二十八年复都水监 ,“岁以官一 ,令史二 ,奏差二 ,壕寨官二 ,分监于汴 ,理河决 ,……岁满更易”(宋本《都水监纪事》《元文类》卷 3 1) ,这时都水监官每年  相似文献   

16.
元朝海禁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朝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疆域范围最广的王朝,对外海陆贸易也最为繁荣。但是鲜有人知道元朝也是首开海禁政策的朝代,元朝90余年的历史中曾经有过四次海禁,海禁政策的实施对元朝海外贸易、对外关系等方面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岑巩素为滇楚锁钥、黔东门户,地理位置显要,为贵州文化先发地之一。其自西汉至北宋间的建置归属大致经历西汉至刘宋的无阳县、萧齐的西平阳县、南梁至南陈的夜郎郡、隋的辰溪县、唐至北宋中期的奖州(业州、舞州)及北宋末期的思州。文章以朝代为脉络,在爬梳岑巩地区的建置沿革基础上,辨讹了西汉至唐初、唐末至北宋时期岑巩地区的建置沿革,纠正了岑巩地在这两个时期的错谬,并辨析了岑巩与思州的历史联系与区别。考其建置沿革,可明晰中央政权与黔东地区的深入互动及黔东地区从“边地”到“内地”的转化与国家大一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元朝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其统治的汉化是历史的趋势,但却不类似于北魏、清等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汉化速度快、程度深.  相似文献   

19.
兖州兴隆寺、塔建置沿革及名称演变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兖州兴隆寺之名最早见于隋代仁寿二年(602),名为“普乐寺”,是隋文帝诏令第二批在全国建塔安置佛舍利的五十三(一说“五十一”)个州寺之一。该寺院于唐中宗神龙元年(705)二月改名为“中兴寺”。于神龙三年(707)二月复改名为“龙兴寺”,是该寺院沿用时间最长的寺名。自此,该寺与全国八十一州所置“龙兴寺”一道,成为该州地方官府于国忌日举行行道散斋等宗教活动的场所。该寺院在元代初年曾经因兵乱被焚毁。明代初年该寺院重建之时,因政治原因改名为“兴隆寺”。在明代,该寺院仍然是当地寺院和僧侣管理机构“僧纲司”所在的重要寺院。该寺寺塔首度修建于隋代仁寿二年,以安置朝廷颁送的佛舍利。现存之塔基与唐代成通十一年(870)十月所造立之“朱常庆等《陀罗尼经》幢”之间有一定关系,故其基座甚至基座之上的若干层塔身,也可能是唐代甚至更早的遗物。现仍保存在兖州市博物馆的五代后梁乾化二年(912)正月龙兴寺残碑中亦提及寺塔,故可以推断,唐至五代时期,该寺院始终存在着寺塔。宋代嘉祜八年(1063)再次建塔。该寺塔于清康熙年间因地震被毁,在对基本保持完好的下部七层稍作修整后,再于其上修建石栏和六层子塔,形成现在所见寺塔之形制。  相似文献   

20.
《魏书》记载北魏孝昌四年建置颍州这一重大事件陋略存疑,引起后世史家反复争讼。从文献与出土墓志铭多方求证,可以考实北魏孝昌四年存在时间虽短,确为颍州建置之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