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宁 《新闻窗》2006,(5):20-21
贵州1日报6月15日头版头条刊发副总编辑霍邢平的通讯《黔草肥黔羊》,展现了中国最贫困的县——贵州省晴隆县立足科技兴农,发展畜牧业取得的巨大变化。这篇作品,通过对普通农民和基层科技工作者的人物塑造,“以人见事”,完成了对新闻事实和新闻主题的形象化展示。  相似文献   

2.
霍邢平,从事新闻采编工作24年,现任贵州日报社副总编辑,高级编辑,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先后在记者站、理论部、工商部、总编室、夜班编辑室等岗位工作,十多年上夜班默默为记者和通讯员选题采访、修改稿件、规划版面,为年轻同志的成长尽心尽力,受到记者和通讯员的敬重。 霍邢平组织策划、采访撰写、编辑审定了大量重要稿件,多次在全国和全省获奖。  相似文献   

3.
姚远 《新闻窗》2008,(4):4-6
5月30日,贵州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中心学习组围绕党的十七大精神、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办报实践这一主题,作了专题研讨,现刊登姚远、霍邢平、张兴同志的学习体会,供参阅。  相似文献   

4.
《新闻窗》2007,(3):120-128
特等奖3件单位体裁题目作者编者刊播日期言论论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写在省“两会”闭幕之际余心声1.23言论论既要廉政又要勤政余心声5.24言论论要有好的精神状态余心声10.27一等奖57件单位体裁题目作者编者刊播日期贵州日报消息巴拉河乡村旅游成了“摇钱树”干江东张兴陈竹6.8贵州日报消息洪水袭来舍家救民暴风雨中先人后己周亚明霍邢平6.25贵州日报通讯山水神韵与文化魅力的奏鸣干正书张兴陈竹霍邢平6.24贵州日报通讯黔草肥黔羊霍邢平干正书6.15贵州日报通讯“三跳”下活一盘棋——看六枝工矿集团创新发展模式张兴陈竹干江东干正书12.21贵…  相似文献   

5.
“我上任后,要让我们团的新闻报道走在集团军的前列。”1992年11月23日,傅开强向团党委立下了“军令状”。他上任第一年,果然实现了诺言。他被军区评为通讯报道先进个人,荣立了三等功。当有人打听傅开强的成功秘诀时,他爱用简短的话语回答:开弓没有回头箭!万事开头难。写新闻是份苦差事,当傅开强正儿八经地坐到办公桌前,才感到这碗饭不是好吃的。几十篇稿件寄往报社,竟没一篇肯出来“露露面”,这下可急坏了他,倔劲一上,便蹬车到了济南。报社一位老编辑热情地接待了他。当老编辑仔细看完他随身带来的稿子后,便耐心地给他讲新闻…  相似文献   

6.
“我心常系《新闻界》”──记新都县广播电台新闻编辑瘳校升邱羽,罗文明老廖有30年的新闻工龄,在区县搞《新闻界》发行也有10年光景。从1990年至今,他已连续四年荣获《新闻界》发行工作一等奖。今春他又“开张大吉”──已征订《新闻界》295册。看着心爱的...  相似文献   

7.
他双目失明,年事已高,但不甘心颐养天年,或张罗办报,或写书写稿(由他口授请人纪录整理),硬是有人心甘情愿半天半天地到他家去义务“上班”,与他合作。他就是老报人、老工会宣传工作者冯诗云。这位出生于四川成都贫民家庭的老战士,早在30年代就在成都地下党创办的《星芒报》做编辑,宣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11月,他随“青记”战地新闻服务队华北第一支队到  相似文献   

8.
如何做好今年“两会”的报道,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会前鲜明地提出要解决如何在这个“老油田”(指“两会”新闻)里“出新油”的问题。他说:编辑、记者力求用新办法找“油”,知难而进,开拓创新,充分利用新载体,积极探索报道的新领域、新内容、新手段、新形式,进一步扩大新  相似文献   

9.
当编辑、作记者的,尤其是“大编辑”、“大记者”,都会有人向你讨“点子,要“主意”。到下边采访,通讯员、新闻爱好者前呼后应、谦恭谨肃地向“老师”请教。就连我这个涉足新闻界刚几年的“小记者”外出,也总有那么几个通讯员“李老师长李老师短”的讨几个“点子”,提供点“线索”。回京后,“求教信”也“紧追不舍”。前不久,一位地市报的副总编、两鬓斑斑的老编辑竟然也来信,让我帮他想“点子”,以便为中央新闻单  相似文献   

10.
《新闻窗》2009,(1):85-85
2008年12月15目,贵州日报省军区记者站成立。省军区司令员凌峰出席座谈会暨授牌仪式并讲话,省军区政治部主任刘家国主持座谈会暨授牌仪式,贵州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霍邢平授牌。  相似文献   

11.
在庆祝党的八十华诞前夕,我去南京朝天宫附近的寓所探望一位党员老编辑——左克同志。左老是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报人、新华日报高级编辑。 左老坐拥书城,虽年近八旬,却精神矍铄,才思敏捷,谈话逻辑性强,思想依然年轻,有一股执着的追求精神。他的老伴老张在一旁说:“我总劝他,上了一辈子夜  相似文献   

12.
“寻章摘句老雕虫”,是唐朝诗人李贺对那些皓首穷经,死抠书本的老书生的讽刺。新华日报有人借用这个说法,把从事报纸编辑工作30多年的左克同志称为“老雕虫”。开始,左克对此不无反感。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喜欢上了夜班编辑工作,对别人称他“老雕虫”也不再反感,甚至心里有一种自豪感。他从25  相似文献   

13.
在湖北省新闻界,提起吴东林,有人说他是一个“外功”打入新闻圈儿的“怪才”。也有人说他是一个通晓新闻“十八般武艺”的“杂家”。探寻这位“杂家”的“怪招儿”,的确令人回味。 新的美术才是新闻美术 在筹建老河口日报社时,他是作为美术编辑加盟的。有人说搞新闻美术很难出艺术成果,方寸之中,黑白之间,美术才华很难施展。但他却认为,只  相似文献   

14.
人们常说:“文章开头难”,从事新闻写作的同志更有这样的体会。不仅是初学新闻写作的人,即使是一些老记者,也常常因一篇新闻的导语,而感到“难为”。英国新闻学者威廉·梅茨说:“导语是记者展示其杰作的橱窗,读者和编辑以及新闻系的讲师都会自然设想,如果记者未能在导语中表现出水平,那么,他就没有水平。”新闻导语之所以难为,因为导语的十几个字或几十个字,选准了事实就为全篇定下了基调,事实选择得当与  相似文献   

15.
高尔基不但是卓越的文学家,而且是第一流的新闻记者。十月革命前,他担任过《萨马拉日报》、《下新城小报》、《敖德萨新闻》的记者,参加过列宁创办的《火星报》、《斗争报》的编辑工作。十月革命后,高尔基在发展苏维埃新闻事业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主办、参加和指导了十三种报刊,把报刊工作看作是自己切身的事业。他的新闻活动最旺盛的时期,是在苏联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他自己就说过,他是个“老报人”。卢那察尔斯基称他为“伟大的工人通讯员”。高尔基非常尊敬报纸的编辑和记者,因为他知道“办报工作不知要付出多大心血!”他说,办报工作是“为真理和正义事业服务的真正危险的行业”,“我要终生为报纸而工作”。高尔基丰富的新闻理论和实践,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极其珍贵的遗产。这里发表的他同报纸编辑同志的谈话,可以看出他对新闻工作者寄予多么大的期望,对他们的教诲是多么诚恳,对他们的要求又是多么严格。这篇讲话没有收入《高尔基全集》俄文版,这篇译文在我国是第一次发表。  相似文献   

16.
小战士勇叩新闻“殿堂”门年前,你从广袤、肥沃的松嫩平原背着沉甸甸的希望来到辽东的一个大山沟还是新兵“蛋子”的你就对报纸发生了莫大的兴趣,那些好文章仿佛像潘多拉的“反盒”一样令你痴心着迷。置身于火热的军营,面前有许多让你感动和值得颂扬之事。就是从那时起,你萌发了一个念头:要用手中的笔去汇歌可亲可敬的战友,去颂扬我们伟大的军队!俗话说“看花容易,绣花难”。高中毕业的你读着别人那一篇篇语言流畅、层次分明的文章似乎觉得很容易,可到自己写时就成了眼高手低,甚至无从下笔。这时,一位“老新闻句你说:“要经常揣…  相似文献   

17.
他虽已鬓发斑白,胸膛中却搏动着那样年轻的一颗心;他虽然从新闻工作的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却无时无刻不牵肠挂肚地关心着党的新闻事业。他,就是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72岁的老新闻工作者丁济沧。丁老在延安“抗大”读过书,在延安清凉山办过报。此番他参加全国地市报“继承和发扬党报优良传统学术研讨会”回到延安,真是感慨良多。听到人们叫他“丁老”,他说:“当年我在这里,人们都叫我  相似文献   

18.
从绰号﹃老农民﹄谈起郑梦熊《新闻战线》的编辑约我为《名人专栏》写稿,我笑着说:我不是名人,报社同志送我的绰号叫“老农民”。编辑说:那您就从“老农民”谈起吧。其实,我不是在农村长大的老农民,而是从农村锻炼出来的老报人。记得家乡解放那年,我还是个住在城镇...  相似文献   

19.
金波 《新闻窗》2006,(3):29-30
2005年度贵州新闻奖如期揭晓,贵州商报《一把折扇尽显贵州人淳朴情怀》获得一等奖,作为此文的编辑,感觉最大的收获还不仅仅是作品“获奖”本身。从这篇不到800字的消息起笔,本文拟结合《贵州商报》一系列获贵州新闻奖作品的采编实践,就强化精品意识、加强好新闻的“硬”度作些感性的梳理。  相似文献   

20.
金波 《新闻窗》2006,(4):20-21
时政新闻报道的“鲜”与“活” 写下这个题目,心里并不十分托底:无论是过去在《贵州日报》作编辑记者,还是现在在《贵州商报》担负采编业务管理工作,论时政新闻,其核心内容当然不能脱离关注本省各级党委、政府的重大政治活动,以及与其紧密关联的经济文化社会活动,而这类新闻通常有相应的规范,比较严肃、严谨。因此有人可能会问:你在这里就时政报道说“鲜”道“活”,就不担心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